聽著總書記的教誨 新征程上當先鋒
6月19日,中國共產(chan) 主義(yi) 青年團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開幕,14歲的柯爾克孜族中學生玉米塔力·耶提庫作為(wei) 團代表來到人民大會(hui) 堂參會(hui) 。這次開會(hui) 讓他想起一年前,和同伴們(men) 在新疆博物館為(we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展示英雄史詩《瑪納斯》的情景,他們(men) 還與(yu) 總書(shu) 記合影留念。
26歲的湖南湘西十八洞村團支部書(shu) 記施康也來到了團代會(hui) 會(hui) 場。10年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理念。2016年整體(ti) 脫貧的十八洞村,從(cong) “全國脫貧攻堅楷模”,邁向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征程的前列。十八洞村的鄉(xiang) 親(qin) 在施康出發前再三叮囑他,如果見到總書(shu) 記,一定捎上幾句話:“現在十八洞村變化很大,越來越多年輕人回到家鄉(xiang) !盼望總書(shu) 記有機會(hui) 再來看看!”
心有所信 方能行遠
2023年高考剛結束不久,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博士研究生薛思齊,就接到不少學生和家長有關(guan) 專(zhuan) 業(ye) 選擇的谘詢。他是中國人民大學重慶招生組的成員。在近年的谘詢中,薛思齊感覺到,學生和家長對馬克思主義(yi) 這門學科越來越感興(xing) 趣,對馬克思主義(yi) 專(zhuan) 業(ye) 的認同度也越來越高。
去年4月25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到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勉勵同學們(men)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文化自信,對廣大青年提出殷切期望。總書(shu) 記在思政先鋒智慧教室觀摩並講話時,薛思齊就坐在教室裏,“總書(shu) 記說很高興(xing) 看到這一代青年人能夠平視這個(ge) 世界”。
薛思齊對總書(shu) 記論述思政課創新發展的話記得尤為(wei) 深刻。“總書(shu) 記對同學們(men) 說,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ge) 接續的過程,要針對青少年成長的不同階段,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這令他深受啟發。一年來,他所在的延河講師團走進全國100餘(yu) 所中小學,創新理論宣講的形式和內(nei) 容,覆蓋人數超百萬(wan) 。
作為(wei) 團代表,薛思齊發現,近年身邊主動佩戴團徽、主動亮明團員身份的青年日漸增多,在大事、急事、難事來臨(lin) 之際,“敢於(yu) 亮明身份、衝(chong) 在前麵”。
“請黨(dang) 放心,強國有我”是另一位團代表趙建銘在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大會(hui) 上,作為(wei) 獻詞領誦員發出的鏗鏘誓言。“這八個(ge) 字時刻提醒我作為(wei) 新時代中國青年,要把建設美好祖國的責任與(yu) 使命刻在骨子裏,用實際行動踐行這句誓言。”
趙建銘現在是中央財經大學碩士研究生。兩(liang) 年來,他利用課餘(yu) 時間不斷到“最需要的崗位”磨煉。北京冬奧會(hui) 、冬殘奧會(hui) 期間,他作為(wei) 青年誌願者參與(yu) 首都機場誌願服務工作,連續奮戰兩(liang) 個(ge) 多月。
今年,趙建銘報名參加青年馬克思主義(yi) 者培養(yang) 工程,希望進一步用馬克思主義(yi) 理論武裝頭腦。
深耕基層 勇當先鋒
27歲的團代表徐旭東(dong) 來自安徽,到北京參會(hui) 後,每天還要通過手機網絡,遠程協調合作社會(hui) 員搶抓農(nong) 時,播種大豆和玉米。
徐旭東(dong) 的爺爺徐淙祥是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種糧大戶,去年,徐淙祥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寫(xie) 信,匯報糧食生產(chan) 、幫助群眾(zhong) 脫貧等情況,很快收到了回信。總書(shu) 記勉勵他們(men) “積極應用現代農(nong) 業(ye) 科技,帶動廣大小農(nong) 戶多種糧、種好糧”。
這也是過去一年,徐旭東(dong) 與(yu) 當地合作社努力的方向。大學畢業(ye) 後,徐旭東(dong) 回到淙祥現代農(nong) 業(ye) 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主攻農(nong) 業(ye) 試驗示範與(yu) 推廣。今年4月,太和縣種糧大戶協會(hui) 正式成立,現有會(hui) 員525人,徐旭東(dong) 被推選為(wei) 秘書(shu) 長。
在其他會(hui) 員看來,徐旭東(dong) 這個(ge) 年輕人“腦子活、熱情高”。在他的邀請下,安徽省科技特派員、太和縣農(nong) 技推廣人員、農(nong) 資企業(ye) 專(zhuan) 家、四川農(nong) 業(ye) 大學的專(zhuan) 家前來開展近十場技術培訓和現場觀摩,並在皖北平原推廣“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技術。
過去一年多,徐旭東(dong) 的擔子更重了。他還承擔安徽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安徽省種子管理總站、安徽省農(nong) 業(ye) 推廣中心及高校的試驗示範項目,為(wei) 200多種玉米、大豆和小麥進行品種篩選、成果轉化、農(nong) 機試驗。
他的想法是,引領更多大戶和合作社增強農(nong) 業(ye) 科技水平,助力國家糧食安全,並延伸產(chan) 業(ye) 鏈條,推廣農(nong) 產(chan) 品初加工,讓種糧農(nong) 民的日子越過越好。
5月以來,令人垂涎欲滴的荔枝就成為(wei) 團十九大代表何清微信朋友圈裏的主角。他是廣東(dong) 省茂名市柏橋村團支部書(shu) 記,也是一名返鄉(xiang) 創業(ye) 青年。
今年4月11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到柏橋村考察調研,走進荔枝種植園,了解當地發展特色種植產(chan) 業(ye) 和文旅產(chan) 業(ye) 等情況。何清在現場聆聽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講話,“希望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生活越過越興(xing) 旺,像荔枝一樣紅紅火火”,這句話深深印在何清心中。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到來激勵更多青年回鄉(xiang) 創業(ye) ,我們(men) 非常有信心,要把荔枝特色產(chan) 業(ye) 和特色文化旅遊發展得更好,趁年輕好好幹,日子一定會(hui) 越來越甜。”何清表示。
依托荔枝種植園、柏橋農(nong) 創園、中國荔枝博覽館等資源,當地打造了集理論宣講、現場體(ti) 驗、互動交流於(yu) 一體(ti) 的思政講堂“柏橋講堂”。如今,柏橋村村民的思想轉變了、積極性更高了,由之前的“看著幹”到“一起幹”,再到現在的“主動幹”;當地通過整合村中的種植、倉(cang) 儲(chu) 、物流等資源,實現了荔枝產(chan) 業(ye) “統一認識、統一技術、統一IP、統一宣傳(chuan)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帶動2000多家農(nong) 戶、兩(liang) 個(ge) 種植示範基地,年加工荔枝1300噸、龍眼900噸,培養(yang) 了一批“新農(nong) 人”。
緊跟黨(dang) 走 接力前行
見過父輩們(men) 在脫貧攻堅中的辛苦,施康作為(wei) 十八洞村走出的大學生,畢業(ye) 後放棄在大城市的工作機會(hui) ,返回家鄉(xiang) 接過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接力棒,立誌通過新的技術和平台提高農(nong) 產(chan) 品的附加值,讓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收入更上一層樓。
施康在十八洞村建立“新青年電商工作室”,成了十八洞村與(yu) 外界實時連通的一扇窗。這個(ge) 工作室目前已吸納8個(ge) 年輕人就業(ye) ,他們(men) 不僅(jin) 讓外界可以直接采購到品相質量俱佳的農(nong) 產(chan) 品,也將十八洞村的美傳(chuan) 遞出去,吸引遊客。
年輕人把鏡頭對準鄉(xiang) 村美食美景、民俗文化。“希望外麵的人來我們(men) 的家鄉(xiang) ,我們(men) 的農(nong) 副產(chan) 品更多地走出大山、走向全世界!”作為(wei) 十八洞村團支部書(shu) 記,施康去年開始走進校園分享自己的創業(ye) 故事,他想讓更多人知道十八洞村的巨大變化,也想以親(qin) 身經曆鼓舞更多青年學生在紮根基層中實現青春價(jia) 值。
在玉米塔力·耶提庫的理解中,一名合格的團代表要“帶領青少年,做好榜樣,衝(chong) 在最前麵”。這與(yu) 他從(cong) 《瑪納斯》中汲取的文化滋養(yang) 相似。他說,瑪納斯是“有勇氣、有力量的英雄”,“保護族民、保家衛國,團結勇敢地跟敵人作鬥爭(zheng) ”。玉米塔力立誌好好學習(xi) ,在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中發揮價(jia) 值。
他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習(xi) 爺爺去年告訴他們(men) ,《瑪納斯》既是少數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現在他想對習(xi) 爺爺說:“我們(men) 會(hui) 更加努力學習(xi) 《瑪納斯》、傳(chuan) 承好《瑪納斯》。”一年來,他所在的中學有40多名同學報名,向他這位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人學習(xi) 《瑪納斯》。
這次北京之行是玉米塔力·耶提庫第一次離開家人出遠門。來京前,他的母親(qin) ——一位帕米爾高原上土生土長的牧民,為(wei) 他做了一套嶄新的柯爾克孜族盛裝,讓他在開大會(hui) 時一定穿上,並反複叮囑他“不要走丟(diu) 了”。
玉米塔力問:“怎麽(me) 才能不走丟(diu) ?”他的母親(qin) 想到村裏的標語,說:“你就記住聽黨(dang) 話、跟黨(dang) 走,人多的時候緊跟著帶隊的走。”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耿學清 王海涵 胡春豔 李川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