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合規科學利用好“坡耕地”——全國農技中心、耕地質量中心負責人就“水稻上山”等話題答記者問
新華社北京6月24日電 題:依法合規科學利用好“坡耕地”——全國農(nong) 技中心、耕地質量中心負責人就“水稻上山”等話題答記者問
新華社記者於(yu) 文靜、王立彬
近日,圍繞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研發推廣的“水稻上山”技術,相關(guan) 話題引起網民熱議。如何看待其可行性和影響?國家相關(guan) 政策是怎樣的?丘陵山區如何進行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記者日前就相關(guan) 問題采訪了全國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負責人。
“水稻上山”技術有特定的適宜區域
問:近日,“水稻上山”話題引起網民熱議。如何看待山上種水稻的可行性?
答:朱有勇院士所說的“水稻上山”,是一種雜交稻雨養(yang) 旱種的栽培技術,就是把“山下水田”的雜交稻品種引到“山上旱地”種植,不用泡田,不用育秧插秧,也基本不用澆水灌溉,還能有較好的產(chan) 量,當地農(nong) 民形象地稱為(wei) “水稻上山”。這些田本來就有,並非網民質疑的開山造田、毀林造田等情況。
這個(ge) 栽培模式主要適合雲(yun) 南海拔1700米以下、年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雨熱資源豐(feng) 富的山區旱地,並不是什麽(me) 地方都能推廣。
朱有勇院士在雲(yun) 南省瀾滄縣蒿枝壩村蹲點扶貧期間,發現當地農(nong) 民喜歡吃大米,但當地多為(wei) 旱地,主要種玉米,水稻不能自給。為(wei) 此,其團隊在當地示範推廣雜交稻旱種技術,創造性地解決(jue) 了兩(liang) 個(ge) 難點:一是篩選出適宜旱種的“滇禾優(you) 615”等品種,解決(jue) 水稻旱地分蘖難題;二是通過推廣應用雜草萌芽前的封草技術,解決(jue) 了旱地稻田易雜草叢(cong) 生的難題。
2022年,這項技術推廣了53.12萬(wan) 畝(mu) ,水稻平均畝(mu) 產(chan) 350至400公斤,比山下水田低100公斤左右。朱有勇院士介紹的畝(mu) 產(chan) 788公斤,是0.52畝(mu) 小麵積上多施了一次肥、多澆了兩(liang) 次水的條件下取得的,是專(zhuan) 家攻關(guan) 田產(chan) 量,不是農(nong) 戶大田產(chan) 量。這種小麵積攻關(guan) 對探索本地區水稻旱種模式具有積極意義(yi) ,為(wei) 篩選品種、集成技術探索了出路。
山地稻田約占全國稻田15%
問:目前山上的稻田比例有多大?產(chan) 量怎樣?
答:稻穀是我國第一大口糧作物,稻米消費量占口糧的60%。我國常年水稻種植麵積4.5億(yi) 畝(mu) 左右。平原稻田占我國稻田麵積的近60%;丘陵稻田占25%左右;山地稻田約占15%,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區。這也是我們(men) 國家資源條件決(jue) 定的,為(wei) 了保障口糧,曆史上很多丘陵山地能種的都種上了。比如說雲(yun) 南紅河哈尼梯田,就是立足當地獨特地理氣候條件創造的農(nong) 耕文明奇觀。
據我們(men) 調查,山地水稻平均畝(mu) 產(chan) 350公斤左右,比平原地區低近200公斤,比丘陵地區低100公斤左右,這是多方麵原因造成的。比如,山地有效積溫和光照時間偏少,對水稻品種要求高,一旦選用不當就會(hui) 導致生育期縮短,結實率和產(chan) 量下降;山地稻田地形起伏大,土層偏薄、地力偏差,農(nong) 田水利、機耕路等設施發展滯後,容易受旱澇災害影響。這也是下一步工作努力的方向,要通過選育適宜品種、改善農(nong) 田水利等基礎設施條件,提高山地水稻單產(chan) 水平。
25度以上坡地禁止開墾建設高標準農(nong) 田
問:有網民認為(wei) 在丘陵山區搞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破壞生態,費錢費力。如何看待這個(ge) 問題?
答:在丘陵山區對符合條件的耕地建設高標準農(nong) 田,是由現實國情農(nong) 情決(jue) 定的,也是貫徹落實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逐步把永久基本農(nong) 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這一要求的實際舉(ju) 措。國土“三調”顯示,全國位於(yu) 6度以上坡度的耕地約4.4億(yi) 畝(mu) ,占全國耕地總麵積的22.74%。在現階段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這些地不僅(jin) 要種,還必須要種好,就需要通過把斜坡耕地改造成水平梯田,配套水利設施等措施,提高這些耕地的產(chan) 能。
國家對在坡耕地上建設高標準農(nong) 田有明確的標準和規定,要求因地製宜規範開展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比如,要充分考慮地質地貌、水資源、氣象條件等,不同條件有不同的建設要求和標準,雨水多的地方要采取建護坡、田坎等農(nong) 田防護措施,避免產(chan) 生塌方和泥石流。建設選址要合理,禁止在25度以上坡地開墾、生態紅線區域內(nei) 建設高標準農(nong) 田,特別是不得借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之名,在不具備條件的地方墾山、開荒。
網上流傳(chuan) 一些在山體(ti) 上修建梯田的圖片、視頻,將其與(yu) “水稻上山”、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相關(guan) 聯,經核實,多為(wei) 張冠李戴、移花接木。比如,流傳(chuan) 最多的一張圖片實際上是2018年雲(yun) 南某地的土地整治項目施工場景,不是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項目;還有農(nong) 田被暴雨衝(chong) 毀的圖片,也與(yu) 在山上種水稻無關(guan) 。在汛期農(nong) 田被衝(chong) 毀往年也有,我們(men) 每年都對農(nong) 業(ye) 防汛排澇作出部署安排,指導受災地區及時修複水毀農(nong) 田,恢複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
依法推動整改複耕但避免“一刀切”
問:“水稻上山”不是“毀林造田”,但網上有把兩(liang) 者聯係起來的說法,反映一些地方“毀林造田”。國家在這方麵有什麽(me) 政策規定?
答:耕地是糧食生產(chan) 的命根子,解決(jue) 14億(yi) 人的吃飯問題,首先要堅決(jue) 守住18億(yi) 畝(mu) 耕地紅線。近些年,國家出台了一係列嚴(yan) 格保護耕地的製度措施,但一些地方仍然出現違規利用耕地搞“非農(nong) 化”“非糧化”行為(wei) ,比如綠化造林、挖湖造景、挖塘養(yang) 魚、種植苗木草皮等,必須要整改複耕。
但在整改過程中,要區分情況、分類處置,不能簡單化、“一刀切”。要尊重自然規律,尊重作物生長規律,嚴(yan) 禁不顧果樹處於(yu) 盛果期、林木處於(yu) 成林期、魚塘處於(yu) 收獲季等客觀實際,強行拔苗砍樹,填坑平塘。要合理把握耕地恢複節奏,留足留夠過渡期,給農(nong) 戶和經營主體(ti) 合理準備時間。
在這裏還要特別說明的是,一些地方在整改複耕中涉及退出林地轉為(wei) 耕地。這些“林”,不是以前“退耕還林”中為(wei) 保護生態造的“林”,而是近年來超計劃、超政策、超要求,違規在耕地上建的“林”。對這些林地整改複耕,不是“毀林造田”,更不是有的網友所稱的“退林還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