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佳節美味取材各異 端午飲食古今相通

發布時間:2023-06-25 11:24:00來源: 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中華大地上豐(feng) 饒的物產(chan) 和不同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大江南北就地取材的地方飲食特色。然而,作為(wei) 傳(chuan) 統佳節,端午的節令美食往往都以甜糯的黏食和香酥的麵食為(wei) 主,體(ti) 現出節日的團圓與(yu) 和樂(le) 。

  在福建晉江,大家圍爐而坐,正在品嚐端午小吃“煎堆”,古時稱為(wei) “煎 ”,是餅狀麵食。在福建晉江民間,流傳(chuan) 著“煎堆”補天的說法。古時,當地居民耕海牧田,端午前後常常陰雨連綿,盼晴心切的人們(men) 想出端午節吃“煎堆”的妙招,祈願天快放晴。清代乾隆版《泉州府誌》卷二十記載:“以米粉或麵和物於(yu) 油內(nei) 煎之。” 將糯米粉、麥粉和白糖、清水混合,大火煎烤,是一份獨特的端午記憶,也傳(chuan) 承了古時端午的味道。

  《荊楚歲時記》中記載,在端午時節,“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在客家聚居地江西安遠縣,大家喜歡用艾草製作艾葉粄用來招待賓客,或用於(yu) 祈福祭祀,延傳(chuan) 至今已有千百年。將艾草洗淨,放鍋內(nei) 加水煲爛,煲時加堿水、適量油,將煲爛的艾草撈起、瀝幹水,放砧板上剁爛,艾草內(nei) 加糯米粉和黏米粉和成麵團,然後揉搓均勻,包香菇豬肉、蘿卜蕎頭餡兒(er) 加工成形後再蒸、煎。在傳(chuan) 承中,客家人創新地在粄中加入韭菜、艾葉、香芋等食材增色添味,形成蒸、炸、煮等不同製作工藝,創新創造出100多種口味的艾粄。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