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啟動二十年 青年融入鄉村建設 “千萬工程”青年味越來越濃

發布時間:2023-06-26 11:14: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在太湖西南岸的湖州市長興(xing) 縣小浦鎮,有一個(ge) 以“畫溪”命名的村落,年輕人的到來,讓這裏找回了昔日“江南水鄉(xiang) ”的清澈模樣。

  2016年,王雲(yun) 峰大學畢業(ye) 回到畫溪村,成為(wei) 一名村幹部。他依然記得當時剛回村的景象:村裏的水體(ti) 大多已經發綠發臭,水麵上還漂浮著死魚爛蝦……多年的發展建設,使得畫溪村的水域環境遭到了嚴(yan) 重破壞,被列入劣Ⅴ類水體(ti) 的河道就有200多條。

  後來,村莊內(nei) 上百個(ge) 河道、池塘得到了治理,村子的生態環境和村容村貌徹底變了樣。如今,幹淨的畫溪村又回來了。

  2003年6月,浙江在全省啟動了“千村示範、萬(wan) 村整治”工程(以下簡稱“千萬(wan) 工程”),這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浙江工作時親(qin) 自謀劃、親(qin) 自部署、親(qin) 自推動的。自此,幾萬(wan) 個(ge) 村莊的命運被改寫(xie) ,一幅“百姓與(yu) 環境共美,山水與(yu) 經濟共富”的鄉(xiang) 村畫卷在廣袤的之江大地上徐徐展開。

  “千萬(wan) 工程”實施20年以來,村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到鄉(xiang) 村。王雲(yun) 峰的經曆隻是青年融入鄉(xiang) 村建設發展的一個(ge) 縮影,這些年輕人的加入,使得“千萬(wan) 工程”的青年味越來越濃。

  回到鄉(xiang) 村

  仙潭村位於(yu)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是莫幹山地區一個(ge) 有名的民宿聚集地,但很少有人會(hui) 想到,這裏曾是一個(ge) “空心村”。

  仙潭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沈蔣榮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這裏公路不通、垃圾遍地,村民隻能靠毛筍粗加工、畜牧養(yang) 殖為(wei) 生,收入非常微薄,村裏的年輕人大多離開村莊,外出打工。時間一久,仙潭村逐漸“空心”,村裏的青年越來越少。

  不隻是仙潭,“空心”現象在浙江農(nong) 村曾普遍存在,而年輕人離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鄉(xiang) 村環境的破壞。

  改變發生在“千萬(wan) 工程”實施以後。“千萬(wan) 工程”實施初期,推動廣大鄉(xiang) 村更加整潔有序是工作的重點。其間,通過推進村內(nei) 道路硬化、垃圾收集、衛生改廁等舉(ju) 措,浙江省村莊的環境大大改善,也為(wei) 後來鄉(xiang) 村的發展打下基礎。同時,隨著“空心村”綜合施策改革的推開,農(nong) 民的增收渠道拓寬,鄉(xiang) 村新業(ye) 態也在吸引年輕人回流。

  2003年“千萬(wan) 工程”啟動後,仙潭村對包括道路、廁所等在內(nei) 的村居環境進行了整治,並關(guan) 停了毛筍廠、竹拉絲(si) 廠。環境變好了,再加上臨(lin) 近上海、杭州的區位優(you) 勢,不少人來到仙潭投資開辦民宿,其中不少是早些年離開村子的年輕人。

  “看到家鄉(xiang) 環境變得這麽(me) 好,我就決(jue) 定回來了。”仙潭村村民徐郎躍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2019年年底,他回村後和弟弟一起開辦了一家溫泉民宿。

  在浙江,還有很多村出台了利好政策,招徠青年群體(ti) ,湖州市安吉縣餘(yu) 村就是一個(ge) 典型。

  2022年7月,餘(yu) 村啟動“全球合夥(huo) 人”計劃,並攜手周邊3個(ge) 鄉(xiang) 鎮的17個(ge) 行政村,引進人才和資本,設立1億(yi) 元“餘(yu) 村產(chan) 業(ye) 基金”,統籌發展“餘(yu) 村大景區”。

  “一個(ge) 小山村,怎麽(me) 會(hui) 發起‘全球合夥(huo) 人’招募令?”2022年,在上海工作多年的安吉小夥(huo) 陳喆帶著這份好奇,來到了餘(yu) 村。餘(yu) 村的樣貌讓陳喆大為(wei) 震撼,“這裏有一批年輕人在創辦企業(ye) 、開展投資、研發創新或參與(yu) 服務活動”。經過深思熟慮,陳喆和小夥(huo) 伴帶著“首創鄉(xiang) 村國漫茶咖項目”入駐餘(yu) 村,成為(wei) 第一批餘(yu) 村“全球合夥(huo) 人”。

  這一年,就有50餘(yu) 個(ge) “全球合夥(huo) 人”項目入駐餘(yu) 村,上千名大學生來到餘(yu) 村及周邊村莊工作生活。餘(yu) 村迎來了越來越多的“新村民”,成為(wei) 年輕人工作和生活的樂(le) 土。

  青年需要鄉(xiang) 村

  餘(yu) 村曾開發過礦山,但陳喆來到餘(yu) 村後發現,這裏沒有礦山和礦坑,取而代之的是綠水青山和滿滿的幸福感。“有一次我晚上下班路過小溪邊,周圍都是螢火蟲,就像開演唱會(hui) 一樣。”陳喆感覺他在餘(yu) 村生活的幸福指數越來越高。

  在餘(yu) 村,陳喆感受到了現代鄉(xiang) 村賦予青年的活力。“大批青年和各種業(ye) 態都匯聚在這裏。項目落地後,大家積極響應村集體(ti) 的共富模式,也希望爭(zheng) 做‘兩(liang) 山’理論的模範生,輸出更多經驗。”

  “在城市,我和其他人一起‘卷’,‘卷’地段、‘卷’模式、‘卷’成本……”陳喆說,如果想用國漫去賦能一個(ge) 地區,鄉(xiang) 村有更便宜的運營成本和更大的發揮空間,同時鄉(xiang) 村地區對新業(ye) 態的包容度也很強。“因此在這個(ge) 時代,青年需要鄉(xiang) 村。”

  鄉(xiang) 村給青年提供了更多的空間,讓他們(men) 能帶著理想和情懷做事。“千萬(wan) 工程”實施以來,浙江省積極推動實施了“兩(liang) 進兩(liang) 回”行動(即推動科技進鄉(xiang) 村、資金進鄉(xiang) 村,青年回農(nong) 村、鄉(xiang) 賢回農(nong) 村——記者注),在落實稅費減免、用地支持、社會(hui) 保障等方麵加強政策支持,共招引新鄉(xiang) 賢約30萬(wan) 人,城鄉(xiang) 要素的有效流動進一步加快。

  2014年大學畢業(ye) 後,艾晨回到了安吉老家,無意間發現奶奶手工縫製的千層底布鞋。“鞋很樸素,但可惜製作工藝就要失傳(chuan) 了。”幾番思考下,艾晨決(jue) 定從(cong) 奶奶手裏接過老手藝,開啟了花式手工布鞋的創業(ye) 之路,“我想把這傳(chuan) 統的手工藝傳(chuan) 承下去”。

  創業(ye) 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艾晨在初期也遇到了很多困難,“銷量最差的時候一雙鞋都賣不出去”。但艾晨並未就此放棄,而是在保留老手藝的基礎上,融入時尚潮流元素,並原創新中式服飾,打造潮牌係列……經過幾年的沉澱,銷量終於(yu) 有了明顯增長。

  談到創業(ye) 的收獲,艾晨認為(wei) 離不開鄉(xiang) 村賦能和電商直播的助力。“千萬(wan) 工程”實施20年來,通過實施“電商興(xing) 農(nong) ”行動,浙江省累計培育電子商務示範村1171個(ge) ,農(nong) 村電商示範站點1763個(ge) ,電商專(zhuan) 業(ye) 村達2643個(ge) 、電商鎮367個(ge) ,農(nong) 產(chan) 品網絡零售額超1300億(yi) 元,占農(nong) 產(chan) 品銷售額的42.1%,農(nong) 村電商成為(wei) 鄉(xiang) 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2020年,艾晨把工作室開到了位於(yu) 安吉橫山塢村的小癮·半日村,並創立品牌,試水電商直播。橫山塢村大力發展文旅產(chan) 業(ye) ,實現了從(cong) 傳(chuan) 統農(nong) 耕村到3A級景區村的轉型,打造了小癮·半日村民宿集群村落,實現了“空心村”到“網紅村”的蝶變。

  小癮·半日村的網紅屬性為(wei) 艾晨的直播打下了流量基礎。“村裏聚集了許多手工藝品工作室,這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很好的原創氛圍。”艾晨表示,在鄉(xiang) 村的寧靜氛圍中,大家能更好地進行原創設計。

  如今,艾晨直播賬號的粉絲(si) 數量超過12萬(wan) ,年營業(ye) 額達到上千萬(wan) 元。“大部分收入都是來自線上銷售渠道。”艾晨說。

  青年反哺鄉(xiang) 村

  鄉(xiang) 村為(wei) 青年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和更多機遇。反過來,年輕人回村,也帶來了更年輕化的思維和力量,反哺鄉(xiang) 村。

  張玲芳的老家在浙江省紹興(xing) 市坡塘村,今年年初,30歲的她辭掉城裏的工作回到村裏,幫父母打理他們(men) 守了半輩子的農(nong) 場。在這過程中,她積極探索新的農(nong) 場運營模式。

  回村後,張玲芳為(wei) 自家的農(nong) 場在各大短視頻平台上注冊(ce) 了賬號。同時,張玲芳還創新了銷售模式,推出水果采摘體(ti) 驗,省去了部分人工成本。“今年的青梅全都是通過網絡賣掉的。農(nong) 場的水果采摘體(ti) 驗也在網上火了起來,櫻桃熟的時候,一到節假日,就有好多人來采摘。”張玲芳說。

  如今,通過網絡推廣運營自家品牌,已經成為(wei) 坡塘村商戶熟練掌握的技能。而年輕人回村發展,還帶動了當地人的就業(ye) 。

  創業(ye) 之初,艾晨的手工布鞋團隊隻有10人,全都是老家村裏的老人。艾晨說:“一方麵是要傳(chuan) 承這老手藝,另外也想讓這些留守老人能繼續發揮餘(yu) 熱。”現在,艾晨團隊的人數達到250人。有人一個(ge) 月能掙3000多元,一批村裏的老人跟著艾晨實現了“老年再就業(ye) ”,家庭也實現了增收。

  農(nong) 業(ye) 的高質量發展是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的重要內(nei) 容。在浙江,也有很多年輕人帶著新型農(nong) 業(ye) 技術回到鄉(xiang) 村,賦能鄉(xiang) 村的發展建設。

  2019年,曾在非洲經營外貿的舒華倫(lun) 回國,返鄉(xiang) 成為(wei) 一名新農(nong) 人,在嘉興(xing) 市海鹽縣雪水港村創辦了農(nong) 場。黃皮的西瓜、可生吃的玉米……舒華倫(lun) 的農(nong) 場通過物聯網設備實現了實時監控管理和運營,裏麵有許多“神奇”的水果蔬菜。

  作為(wei) 浙江省農(nong) 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協會(hui) 的理事,舒華倫(lun) 還通過“公司+基地+農(nong) 戶”的模式,吸納招募了40多名農(nong) 戶在公司就業(ye) ,同時通過輸出技術、提供平台、協助銷售等方式,帶動周邊10餘(yu) 名農(nong) 戶聚力發展,讓他們(men) 在家門口就能賺錢。

  有年輕人去的農(nong) 村,才是有造血能力的農(nong) 村。近年來,浙江省積極探索青年人才回歸鄉(xiang) 村新路徑,著力構建鄉(xiang) 村人才成長新環境。2021年,浙江啟動“十萬(wan) 農(nong) 創客培育工程”。2022年,浙江在全省範圍內(nei) 啟動了產(chan) 業(ye) 、規劃、技術、數字、文化“五路人才促振興(xing) 奔共富”主題實踐活動。同時,浙江省通過開展農(nong) 村實用人才和高素質農(nong) 民培訓、“百人千場”名師送教下鄉(xiang) 等活動,培養(yang) 集聚了一大批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人才。截至目前,浙江省培訓高素質農(nong) 民和農(nong) 村實用人才已達11.25萬(wan) 人次,有4.7萬(wan) 餘(yu) 名大學畢業(ye) 生加入農(nong) 創客隊伍中。

  回歸、奔赴、出發……在“浙裏”,年輕人的風貌多姿多彩,青年賦能鄉(xiang) 村發展的故事仍在繼續。如今,進入新時代,“千萬(wan) 工程”還在不斷推進,萬(wan) 千美麗(li) 鄉(xiang) 村如何走向共富,青年的回答值得期待。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賈驥業(ye) 記者 蔣雨彤 王林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