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火人間】王串場情結
【煙火人間】
作者:林希(作家、首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
天津市河北區的王串場,是一處勞動人民居住區,始建於(yu) 1952年。新中國成立,社會(hui) 經濟生活穩定之後,人民政府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給勞動人民建房。經過幾年時間,王串場居民區建成並擴展。
王串場最先建起的居民區,街名真理道,最早遷進來的居民,都是對國家早期建設做出重大貢獻的勞動者。市級勞動模範集體(ti) 起重隊,就分到了王串場的第一批新房。
起重隊原名腳行,以人力搬運超重物件的勞動者,都屬於(yu) 腳行。解放後,改名為(wei) 起重隊。新中國成立初期,起重、運輸工作最是繁重,那時代沒有吊車,沒有超重機械,五六十噸的設備,就是靠起重隊勞動者用肩膀上的一根繩絆,一步一步搬運移動的。
真理道最早的一家住戶,趙爺,老起重隊的,特級勞動模範。建設天津鋼廠時,20噸天車吊裝發生事故。起吊天車到達高度,90度轉動,對角線大於(yu) 長度,卡在空中,總指揮緊急吹哨,停工,全員撤出,天車懸吊在半空。市長親(qin) 臨(lin) 現場辦公,公安局緊急摸清天津老腳行名家,立即將他們(men) 請到現場“會(hui) 診”,趙爺名列其中。
市長陪著趙爺走進空空的大車間,趙爺抬頭一看:“哎呀,外行了。”
“怎麽(me) 辦?拆掉剛剛建起來的車間廠房嗎?”
“我看,也許能有辦法。”
“趙師傅,爭(zheng) 取時間,20噸的大家夥(huo) 懸在半空是要出事的。”
“我試試。”
“不是試試。就是你了。你說要什麽(me) 條件吧!”
“18個(ge) 人,由我挑,別人誰也不許進現場。各位領導,回你們(men) 的辦公室,有了情況,電話報告。”
“好吧,什麽(me) 報酬?”
“一個(ge) 工兩(liang) 塊二,中午每人半張大餅半斤醬牛肉,下工一人一盒‘恒大’(香煙)。”
“你個(ge) 人有什麽(me) 要求?”
“我個(ge) 人?沒有這個(ge) 規矩,多拿一支煙,祖師爺把我踢出家門,斷我的本業(ye) 。”
幾位領導回到辦公室,萬(wan) 般緊張地守著電話機,水也不喝,飯也不吃。直到下午3點,電話鈴響,天車平安落地。唉呀呀,鋼廠建設的第一場慶功會(hui) ,就是在20噸天車下邊舉(ju) 行的。
起重隊師傅,每人分到王串場的一套住房。
趙爺老了,趙爺的大兒(er) 子小趙出任領班,起重隊業(ye) 務更是繁忙。
一天,老趙爺聽說師兄弟老五伯病了,提著兩(liang) 瓶直沽高粱去看望老搭檔。老五伯見到趙爺,感動得不得了,嘴角哆嗦著說不出話,老趙爺說:“小趙那孩子剛接班,你多關(guan) 照著點。”沒想到老五伯聽了這話,竟然嗚嗚哭出了聲。
說了許多安慰的話,老趙爺告辭,老五伯的老伴送出來,告訴老趙爺:“別說了,老頭子心裏有點別扭,幹活的時候讓大侄子著急了。”
老趙爺對兒(er) 子的“德性”最是了解,立即去別的老朋友家打聽究竟。晚上,在朋友家喝了二兩(liang) 酒的老趙爺大步流星回到家來,一腳把門踢開,衝(chong) 兒(er) 子大喝一聲:“跪下!”
按著老規矩,小趙跪在了炕沿兒(er) 上。
“爹。”
“呸!我沒有你這個(ge) 兒(er) 子。”
“爹,老五伯……”
老趙爺不聽兒(er) 子解釋,揮手就給兒(er) 子一個(ge) 大脖溜:“老五伯那是我師兄弟,那年法租界電燈房立大煙筒,若不是老五伯,我命沒了!”
突然,呼啦啦湧進來十幾個(ge) 起重隊夥(huo) 計,齊刷刷跪在老趙爺麵前。“趙爺,那件事,不怪小趙師傅。兩(liang) 手保著大繩,小趙師傅舉(ju) 起的小紅旗還沒放下,老五伯就鬆下一隻手,伸口袋裏摸煙卷,換了別人,小趙師傅早撿塊磚頭砸過去了。小趙師傅知禮法,他就是衝(chong) 著老五伯往地上啐了一口唾沫。”
老趙爺氣消了。桂順齋買(mai) 二斤“小八件”,和兒(er) 子一起看望老五伯。老五伯請老趙爺父子落座,老伴送上一壺茶,不等老趙爺說話,老五伯先說了:“大侄子沒錯,工作上不能講情麵,就算我是上一輩人,到了場麵,我……”
老五伯還要往下說,老趙爺打斷老五伯的話,搶著說道:“五伯伯是看著他長起來的,這孩子就是這狗脾氣。”說著轉身又衝(chong) 著小趙師傅說:“這是遇見你老五伯了,換個(ge) 暴脾氣,瞧不蹦下來給你來個(ge) ‘德和勒’。行了,讓大侄子給你鞠躬賠個(ge) 禮……”
“不能不能,咱們(men) 都是真理道老住戶,對就是對,不對就是不對,我現場走神兒(er) ,大侄子批評得對。隻是,往後你不能那樣狠狠啐唾沫,得罪人呀。新社會(hui) 幹起重,咱是文明人,你瞧瞧咱們(men) 真理道這房子,廚房自來水,文明人家了!別走了,你五嬸三鮮鹵打好了,麵條也下鍋了。”
真理道講真理。任何事,都得按著真理辦。
臨(lin) 近春節,王串場家家戶戶準備家宴,這是各顯身手的烹飪大賽。
年夜飯,是一家人圍坐一起的團圓飯,到了王串場,成了一次新老住戶團拜的社區盛會(hui) ,儀(yi) 式隆重,氣氛熱烈,團結和諧。少一輩的家宴,安排在年前,從(cong) 臘月二十三小年開始,每天一戶。除夕當天,各家自己團聚。大年初一,任何人不得安排,在德高望重的老前輩家聚首拜年。酒敬一巡,聽老前輩數說一年來的功過,小輩人之間有什麽(me) 過節兒(er) ,當麵說清楚,握手行禮,幹杯,和好如初,明年共同進步。誰家明年操辦什麽(me) 大事,早早做出安排——王串場傳(chuan) 統,任何一戶婚喪(sang) 嫁娶,都是大家的事。老前輩家的家宴,老規矩,一家帶一個(ge) 菜。老前輩年高體(ti) 弱,不能為(wei) 過年累著,兒(er) 子在武漢參加長江大橋建設,帶著對象回天津,讓孩子們(men) 逛逛天津衛,飯菜的事,大家分辦。
吃過一圈春節家宴,初四上班,回廠聚首,第一主題,評論今年誰家的飯菜成色高。那一年,評比出來,第一名,老師傅家的螃蟹麵。師傅老家七裏海,天津往東(dong) 40裏,一片汪洋大水塘,盛產(chan) 魚蝦貝蟹,七裏海人家每到入秋家家都養(yang) 一缸子蟹。子蟹,長不大,臨(lin) 近春節,也隻有“老錢”大,此時的子蟹,最最肥美,雙層的蟹膏,醇香無比,老天津有道名菜就叫銀魚子蟹。老師傅家的螃蟹麵,蟹肉跟麵和在一起,擀成麵條,蟹皮煮湯,酒後上桌,每人一碗,碗底一份蟹膏,一縷麵條滿滿一碗蟹湯,哎呀,吸一口,全屋驚歎。“老嫂子,再來一碗!”
第二名、第三名……各有特色,張家的元寶肉、李家的小酥魚、王家的海鮮豆腐……陳奶奶家的清湯白菜,說是準備了五六天,把每根菜葉的筋抻出來,還不能傷(shang) 著白菜的外形,出鍋盛在大海碗裏,原樣一棵大白菜,從(cong) 外及裏,沒有一絲(si) 菜筋。多大的飯店也燒不出這道大菜。
王串場拆遷,起高層,老住戶的條件是,將來的高層建成,不能拆散老鄰居。
有一種心境,叫王串場情結。
《光明日報》(2023年06月26日 01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