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打造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機器人產業集群
央視網消息: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發布《北京市機器人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主要內(nei) 容如下:
北京市機器人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
為(wei) 貫徹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等部門《“十四五”機器人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和《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高精尖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緊抓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機遇,加快推動本市機器人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打造全球機器人產(chan) 業(ye) 高地,特製定本行動方案。
一、總體(ti) 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全麵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堅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緊扣機器人智能化、仿生化、模塊化發展趨勢,加快打造產(chan) 品創新和場景示範雙驅動、生態優(you) 化和產(chan) 業(ye) 協同共聯動的機器人產(chan) 業(ye) 發展“北京樣板”,全力建設全球機器人技術創新策源地、應用示範高地和高端產(chan) 業(ye) 集聚區,有效支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全球數字經濟標杆城市建設。
(二)主要目標
到2025年,本市機器人產(chan) 業(ye) 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培育100種高技術高附加值機器人產(chan) 品、100種具有全國推廣價(jia) 值的應用場景,萬(wan) 人機器人擁有量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形成創新要素集聚、創新創業(ye) 活躍的發展生態。全市機器人核心產(chan) 業(ye) 收入達到300億(yi) 元以上,打造國內(nei) 領先、國際先進的機器人產(chan) 業(ye) 集群。
二、高端引領,聚焦發展機器人“1+4”產(chan) 品體(ti) 係
著眼世界前沿技術和未來戰略需求,加緊布局人形機器人,帶動醫療健康、協作、特種、物流四類優(you) 勢機器人產(chan) 品躍升發展,實施百項機器人新品工程,打造智能驅動、產(chan) 研一體(ti) 、開放領先的創新產(chan) 品體(ti) 係。
(一)加緊布局人形機器人
對標國際領先人形機器人產(chan) 品,支持企業(ye) 和高校院所開展人形機器人整機產(chan) 品、關(guan) 鍵零部件攻關(guan) 和工程化,加快建設北京市人形機器人產(chan) 業(ye) 創新中心,爭(zheng) 創國家製造業(ye) 創新中心。以人形機器人小批量生產(chan) 和應用為(wei) 目標,打造通用智能底層軟件及接口、通用硬件開發配套設施等基礎條件,集中突破人形機器人通用原型機和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關(guan) 鍵技術,大力推動開源控製係統、開源芯片、開源仿真軟件等研製和應用。以3C電子製造、新能源汽車生產(chan) 、安防應急等典型場景應用示範為(wei) 牽引,通過“揭榜掛帥”等方式支持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企業(ye) 聯合開展產(chan) 品攻關(guan) 和產(chan) 線建設,加速全產(chan) 業(ye) 鏈自主化進程。
(二)鞏固提升四類優(you) 勢機器人
發揮本市機器人產(chan) 業(ye) 基礎優(you) 勢,提升醫療健康、協作、特種、物流四類機器人技術水平和市場競爭(zheng) 力。醫療健康機器人領域,麵向行業(ye) 前沿和醫療應用需求,提升手術機器人全流程手術輔助能力;發揮首都醫工協同優(you) 勢,優(you) 化醫療器械注冊(ce) 和衛健醫保政策,加大臨(lin) 床應用推廣力度。協作機器人領域,突破整機輕量化、視覺增強、力感知、柔順控製、自學習(xi) 等關(guan) 鍵技術,提升整機荷載能力,發展自適應協作機器人;開展複雜任務執行算法和末端執行器技術攻關(guan) ,推動多自由度協作機器人智能化、柔性化發展。特種機器人領域,提高消防、安防與(yu) 救援機器人等產(chan) 品穩定性、可靠性,優(you) 化產(chan) 品設計和加工工藝,降低綜合成本。物流機器人領域,提升導航和運行精度,推動智能倉(cang) 儲(chu) 物流機器人迭代升級,開發重載移動機器人,優(you) 化物流機器人應用環境。
三、穩鏈強鏈,著力提升機器人關(guan) 鍵支撐能力
聚焦機器人產(chan) 業(ye) 鏈關(guan) 鍵環節,堅持問題導向,發揮整機企業(ye) 鏈主牽引作用,打通上下遊協同、軟硬結合的創新鏈條,增強人工智能大模型、產(chan) 業(ye) 關(guan) 鍵核心技術、關(guan) 鍵零部件等基礎支撐能力,推動機器人產(chan) 業(ye) 穩鏈、補鏈和強鏈。
(一)強化人工智能大模型支撐
開發並持續完善機器人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挖掘應用場景資源,為(wei) 模型預訓練提供多樣化場景數據支持,提高模型通用性和實用性。突破大模型多模數據融合關(guan) 鍵技術,研發圖像、文本、語音及力、熱、電、磁等多模傳(chuan) 感數據融合處理的大模型係統。針對各類機器人技術和應用場景特征,開發大模型高效微調算法,推動大模型在機器人領域的深化應用。建設模型優(you) 化算法開源平台,打造全行業(ye) 廣泛參與(yu) 、互動優(you) 化的大模型生態,推動模型性能迭代提升。
(二)突破產(chan) 業(ye) 關(guan) 鍵核心技術
挖掘首都科技研發資源潛能,強化前沿領域戰略布局,統籌推進機器人產(chan) 業(ye) 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基礎通用技術方麵,突破機器人係統設計、模塊化與(yu) 靈活重構、機器人雲(yun) —邊—端融合等技術。人機協作技術方麵,研發三維全息環境建模和高精度觸覺、力覺傳(chuan) 感等技術。軟件基礎技術方麵,開發機器人操作係統,針對機器人研發、製造、測試和實際應用需求,研發通用支撐軟件、仿真平台軟件等技術。融合複用技術方麵,探索人工肌肉、電子皮膚等新型結構的開發與(yu) 應用,推動新材料、仿生技術、新型製造技術等交叉融合發展。
(三)夯實關(guan) 鍵零部件基礎
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實施產(chan) 業(ye) 基礎提升工程,全麵提升機器人關(guan) 鍵零部件綜合性能,強化對整機的關(guan) 鍵支撐能力。減速器方麵,發揮整機企業(ye) 帶動作用,發展高效率、高功率密度、力矩自感知、長期免維護的精密減速器產(chan) 品,開展新型傳(chuan) 動產(chan) 品研製。伺服驅動係統方麵,支持企業(ye) 與(yu) 高校院所合作,研製大功率、高精度、高動態響應、高可靠的伺服驅動係統以及智能一體(ti) 化關(guan) 節等。控製器方麵,重點突破振動抑製、慣量動態補償(chang) 、多關(guan) 節複雜運動高速解算及規劃等技術,提高控製器的通用性、可擴展性和可靠性。傳(chuan) 感器方麵,著力攻克先進設計、製造、封測技術,優(you) 化工藝流程,降低生產(chan) 成本,提高傳(chuan) 感器精度、可靠性和穩定性。末端執行器方麵,針對醫療健康、智能製造等典型應用場景,研發高精度、高荷載、多功能末端執行器。
四、標杆引領,全麵實施“機器人+”應用示範
麵向醫療、製造、建築、商貿物流、養(yang) 老、應急、農(nong) 業(ye) 等領域重點需求,實施百種應用場景示範工程,開展一批“機器人+”應用示範,加快形成標誌性場景、標誌性服務、標誌性模式和標誌性業(ye) 態。
(一)發展“機器人+”體(ti) 驗模式
麵向醫療健康、智慧養(yang) 老、安全應急等場景需求,支持用戶聯合企業(ye) 建設“機器人+”應用體(ti) 驗中心,打造機器人創新應用“樣板間”,擴大產(chan) 品消費和應用。依托“新智造100”工程,支持機器人企業(ye) 建設“機器人生產(chan) 機器人”標杆工廠和“北京智造”體(ti) 驗中心,按照大規模定製、產(chan) 品全生命周期、一體(ti) 化供應鏈等模式,拓展機器人應用深度和廣度。
(二)發展“機器人+”定製模式
聚焦製造、商貿物流、農(nong) 業(ye) 等特定場景需求,支持用戶與(yu) 企業(ye) 組建應用創新聯合體(ti) ,通過“揭榜掛帥”、首購訂購等方式,研製麵向典型應用場景的創新產(chan) 品、係統解決(jue) 方案,實施一批重大應用示範項目。支持用戶優(you) 先采購機器人創新產(chan) 品和服務,遴選和編製機器人應用場景目錄,打造產(chan) 用合作創新模式。
(三)發展“機器人+”推廣模式
整合機器人企業(ye) 、用戶、行業(ye) 組織等多方資源,匯集各領域終端用戶需求,開展常態化線上對接服務。建立醫療健康、製造、應急等領域常態化供需對接機製,促進機器人應用落地。創新應用推廣模式,通過短期租賃、共享服務、代運營等方式加強應用推廣,催生服務新業(ye) 態。
五、創新服務,深入完善機器人產(chan) 業(ye) 發展生態
圍繞機器人研發設計、中試驗證等產(chan) 業(ye) 環節,加快建設一批開放共享的公共服務平台,全麵提升機器人產(chan) 業(ye) 要素配置水平,建立“資源統籌—創新協同—環境優(you) 化”的產(chan) 業(ye) 發展新生態。
(一)完善公共服務體(ti) 係
1.建設機器人產(chan) 業(ye) 協同創新載體(ti) 。推動機器人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載體(ti) 做優(you) 做強,支持企業(ye) 與(yu) 高校院所組建產(chan) 學研用聯合體(ti) 。提升北京市醫療機器人產(chan) 業(ye) 創新中心運營服務水平,發揮醫療器械委托研發加工平台(CDMO)作用,推動創新成果快速轉化。支持智能機器人與(yu) 係統高精尖創新中心通過“企業(ye) 出題、創新中心答題”模式,協同解決(jue) 多模感知、自主控製等共性技術問題。支持機器人標準化組織建設,實施標準規範引領工程,持續推進機器人標準化工作,加快共性技術要求、產(chan) 品通用規範等標準研究製定,促進本市機器人創新成果向標準轉化。
2.建設機器人中試驗證和檢驗檢測平台。支持企業(ye) 聯合高校院所建設機器人中試驗證平台,提供中試熟化、工程開發、樣品試製、數據模擬、場景應用、工藝改進等服務,滿足樣機及小批量生產(chan) 的設計加工需求。推動以市場化方式建設機器人配套加工中心、共享工廠,形成快速響應企業(ye) 需求的精密加工、批量製造等服務能力。支持國家級機器人質量檢驗檢測平台建設,持續提升元器件、零部件、整機等檢測能力,麵向安全應急等應用領域建設專(zhuan) 業(ye) 檢測平台,健全機器人檢測認證服務體(ti) 係。
(二)培育壯大市場主體(ti)
1.培育機器人優(you) 質企業(ye) 。聚焦醫療健康、協作、物流機器人等領域,支持頭部企業(ye) 做大做強,引進1—2家國際一流的機器人整機企業(ye) ,帶動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企業(ye) 集聚發展,打造規模化產(chan) 業(ye) 集群。麵向特種機器人、關(guan) 鍵零部件等領域,支持和推動一批專(zhuan) 注細分領域、具有高成長預期的創新企業(ye) 做優(you) 做強,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和獨角獸(shou) 企業(ye) 。
2.培育機器人新興(xing) 業(ye) 態。鼓勵有實力的企業(ye) 拓展業(ye) 務模式,麵向全國市場開展機器人融資租賃業(ye) 務。推動企業(ye) 拓展維修保養(yang) 、二手交易與(yu) 再製造等機器人後市場服務,鼓勵企業(ye) 提供機器人信息服務、遠程運行維護等衍生服務,培育機器人產(chan) 業(ye) 新模式、新業(ye) 態。
六、集聚發展,優(you) 化機器人產(chan) 業(ye) 空間布局
立足產(chan) 業(ye) 組織優(you) 化和產(chan) 業(ye) 鏈協作,推動本市機器人創新鏈和產(chan) 業(ye) 鏈對接融合、產(chan) 業(ye) 布局和區域資源高效匹配,加快打造機器人產(chan) 研結合示範區、產(chan) 用結合集聚區,全麵提升機器人產(chan) 業(ye) 對內(nei) 吸引集聚和對外輻射帶動的作用。
(一)打造北部機器人產(chan) 研結合示範區
發揮中關(guan) 村科學城創新資源集聚優(you) 勢,支持海澱區以機器人原創和前沿技術創新為(wei) 導向,打造國際領先的企業(ye) 孵化和創新創業(ye) 生態。發揮產(chan) 業(ye) 區位和人才集聚優(you) 勢,支持昌平區以承接中關(guan) 村機器人創新成果轉化為(wei) 導向,引入機器人科技型中小企業(ye) 和獨角獸(shou) 企業(ye) ,重點承載前沿技術產(chan) 業(ye) 化和平台建設項目,優(you) 化機器人創新成果轉移轉化生態。
(二)建設南部機器人產(chan) 用結合集聚區
發揮高精尖產(chan) 業(ye) 主陣地規模優(you) 勢,支持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以機器人全產(chan) 業(ye) 鏈布局為(wei) 導向,引入國際一流的機器人優(you) 質企業(ye) ,重點承載全市重大產(chan) 業(ye) 化項目,打造機器人產(chan) 業(ye) 綜合集聚區。發揮特色產(chan) 業(ye) 集聚優(you) 勢,支持豐(feng) 台等區聚焦特種機器人等領域,建設細分行業(ye) 機器人產(chan) 用結合特色園區。
(三)推動京津冀機器人產(chan) 業(ye) 協同發展
發揮京津冀產(chan) 業(ye) 協同政策優(you) 勢,支持機器人頭部企業(ye) 發揮產(chan) 業(ye) 鏈優(you) 勢,引導上下遊配套企業(ye) 在津冀布局。鼓勵總部在京、生產(chan) 在津冀地區的企業(ye) 通過打造工業(ye) 互聯網平台、建設“母子工廠”等方式,實現生產(chan) 資源對接、生產(chan) 過程協同,提升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整合能力。
七、保障措施
(一)做好組織保障
加強與(yu) 國家部委對接,積極承接國家重大專(zhuan) 項和重點研發計劃,爭(zheng) 取更多國家級項目在京布局。完善本市機器人產(chan) 業(ye) 推進工作機製,加強各部門、各區之間的統籌協調,形成工作合力。成立機器人專(zhuan) 家智庫,開展前瞻性、戰略性重大問題研究。
(二)製定專(zhuan) 項政策
市、區協同製定機器人產(chan) 業(ye) 專(zhuan) 項政策。利用高精尖產(chan) 業(ye) 發展資金、首台(套)等政策,研究通過重點投資項目貸款貼息、新技術新產(chan) 品應用獎勵、政府購買(mai) 服務等方式,統籌支持創新載體(ti) 建設、創新產(chan) 品研製、應用場景示範等。發揮政府引導基金作用,鼓勵社會(hui) 資本參與(yu) 本市機器人創新成果孵化和產(chan) 業(ye) 化投資,支持金融機構為(wei) 機器人企業(ye) 提供個(ge) 性化信貸和融資服務。
(三)加強人才培養(yang)
利用高精尖產(chan) 業(ye) 人才政策,加大國際一流機器人高端人才和高層次團隊的引進培養(yang) 力度。緊密對接企業(ye) 需求,加強在職人員技能培訓,暢通企業(ye) 人員職稱申報渠道。支持機器人企業(ye) 、高校院所合作建設實訓基地和聯合科研基地,培養(yang) 企業(ye) 急需的工程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和複合型人才。
(四)推動央地協同
支持央企和部屬高校院所在京建設機器人協同研發平台、產(chan) 教融合基地,深度參與(yu) 本市機器人場景建設,引導一批創新成果在京轉移轉化,推動一批重大項目在京落地。支持本市企業(ye) 參與(yu) 央企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建設,促進央地機器人產(chan) 業(ye) 生態融合發展。
(五)深化交流合作
辦好世界機器人大會(hui) ,組織政策宣貫、創新成果展、創新大賽等多元化活動,打造國際一流的機器人產(chan) 業(ye) 交流合作平台。鼓勵國內(nei) 外企業(ye) 在京設立機器人功能總部、研發機構、培訓機構等。充分利用國內(nei) 國外兩(liang) 個(ge) 市場、兩(liang) 種資源,支持本市機器人產(chan) 品和服務“走出去”。
(六)開展產(chan) 業(ye) 監測
發揮行業(ye) 組織和專(zhuan) 業(ye) 機構作用,加強機器人產(chan) 業(ye) 運行和動態監測。建立與(yu) 重點企業(ye) 、高校院所的常態化溝通機製,及時掌握創新產(chan) 品研製、重大項目實施、主要政策落實等進展情況,及時優(you) 化調整支持措施,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