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讀者談米蘭·昆德拉:我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不再是為“趕時髦”
中新社上海7月14日電 題:年輕讀者談米蘭(lan) ·昆德拉:我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不再是為(wei) “趕時髦”
作者 謝夢圓 任新月
在歐洲著名作家米蘭(lan) ·昆德拉(Milan Kundera)逝世消息傳(chuan) 來的第二天,走進上海市靜安區作家書(shu) 店的第一位客人要找的就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我中學時是為(wei) 了‘趕時髦’讀的,沒太讀懂,但‘長大’讓人有再次閱讀這本書(shu) 的契機和衝(chong) 動。”“95後”女生張夢婷(化名)說。
7月12日,據路透社援引捷克公共電視台12日報道,作家昆德拉去世,享年94歲。他於(yu) 1929年出生於(yu) 捷克,於(yu) 1975年移居法國,2019年12月,重獲捷克公民身份,代表作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生活在別處》《不朽》等。
回憶起與(yu) 昆德拉的“初遇”,她露出一絲(si) 笑意,“我中學的時候第一次接觸到米蘭(lan) ·昆德拉的作品。當時班上的‘文藝青年’都流行看拉美作家的書(shu)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這本書(shu) 一下就脫穎而出了。”
年輕的店員鄒正香告訴記者,自己也讀過米蘭(lan) ·昆德拉的兩(liang) 本書(shu) ,來到書(shu) 店工作後,發現昆德拉的書(shu) 一直很暢銷,尤其受年輕人歡迎,“我之前也有很多困惑,然後會(hui) 去書(shu) 裏尋找答案。我想這些年輕讀者們(men) 也是想通過昆德拉的書(shu) 去獲得解決(jue) 困境的辦法或者得到一些啟發。”
作家書(shu) 店由上海市作家協會(hui) 創辦,不大的店麵內(nei) 陳列的外國文學作品在數量上並不占優(you) 勢,而其中就有米蘭(lan) ·昆德拉的作品。“我們(men) 選書(shu) 的時候也會(hui) 考慮讀者的偏好,米蘭(lan) ·昆德拉的書(shu) 一直較受關(guan) 注和喜愛,所以書(shu) 店一直都有他的作品。”華語文學網總編輯、上海作家俱樂(le) 部有限公司總經理劉運輝告訴記者,自己作為(wei) 讀者,也對喜愛作家的逝世感到惋惜。
“我還記得這本書(shu) 的扉頁上寫(xie) 著‘生命像羽毛一樣輕,但有著難以承受的重量’,我認為(wei) 書(shu) 裏的醫生把想象變成現實後,感受到的荒誕和無聊,比較能契合年輕人容易迷茫彷徨的心理。”然而,這本書(shu) 對於(yu) 初中生來說,也許過於(yu) 晦澀難懂,張夢婷坦言當初並沒有把書(shu) 讀懂,“我感覺這本書(shu) 的閱讀門檻比較高,可能需要專(zhuan) 業(ye) 的老師帶著入門。”
華東(dong) 政法大學文學教授杜素娟就是這樣一位“帶領”閱讀的老師,“他的作品值得我們(men) 一讀再讀,很多學生會(hui) 都覺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這本書(shu) 很難懂,離我們(men) 的生活很遠,但你深入以後,會(hui) 發現每個(ge) 人麵臨(lin) 的生活難題都能在其中找到。”除了將米蘭(lan) ·昆德拉的作品帶入大學課堂,杜素娟還在某視頻平台上解讀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從(cong) 平台數據上看,年輕人都很喜歡這部作品。”
“這部作品是由四個(ge) 人物構成的‘多重奏’故事。托馬斯的故事,是圍繞一個(ge) 核心困境展開的,那就是‘自由和約束’‘權利和義(yi) 務’‘個(ge) 性與(yu) 規訓’等對立統一的命題。而關(guan) 於(yu) 特蕾莎的故事,在講課過程中,我會(hui) 突出女性自我意識這一點。”
在杜素娟看來,米蘭(lan) ·昆德拉對年輕人的生活有很多啟迪,“我覺得米蘭(lan) ·昆德拉的生命本身是有分量的,他創造了那麽(me) 多能直擊個(ge) 體(ti) 心靈的作品。而每個(ge) 人其實也要過有分量的人生,我們(men) 可以從(cong) 昆德拉的生命當中得到啟發,比如堅持自我。”(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