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如何種出“水下森林”?來看武漢的“城市綠心”養成記

發布時間:2023-07-14 15:47:00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湖北武漢擁有大小湖泊166個(ge) ,而東(dong) 湖無疑是最璀璨的一顆明珠。經過多年治理,武漢東(dong) 湖國家濕地公園脫胎換骨,成為(wei) 名副其實的“城市綠心”。

  這裏山清水秀,在碧波如鏡的水麵下,魚群清晰可見。而良好的生態離不開水下森林的助力,連片豐(feng) 茂的水草在湖水中隨波搖曳,仿佛在和穿梭其間的魚兒(er) 嬉戲共舞。水清岸綠,魚翔淺底,一幅清新自然的生態圖景躍然眼前。

  種出“水下森林” 養(yang) 出良好生態

  你知道嗎?水下森林大部分都是近年來人工種植的。因為(wei) 完全依靠水下生態係統的自我修複會(hui) 是一個(ge) 相對緩慢的過程,所以,人工種植可以加快這一生態係統的修複完善進程。那麽(me) ,水下森林是如何種植的呢?

  總台記者 倪晶依:在東(dong) 湖岸邊,我們(men) 能看到水麵上有很多小筏子,筏子上還有工作人員正在用杆子伸入水中作業(ye) ,他們(men) 正在養(yang) 護水草。

  水下森林三分靠種,七分靠養(yang) 。種水草一般是在春季,根據底質條件好壞,有兩(liang) 種方法。條件不好的,會(hui) 用拋投法,就是直接把水草用改良底泥包裹後拋進水中,如果條件比較好,水深比較深的地方,就會(hui) 用一根長竹竿,下麵用u型叉子固定住水草的根部,將其直接插到底泥中。

  這一片水草是2021年種植的。一般來說,剛種下去的水草要至少經曆1~3個(ge) 完整的春夏秋冬才會(hui) 慢慢穩定,所以現在正式養(yang) 護的關(guan) 鍵時候。養(yang) 護又分為(wei) 日常養(yang) 護和專(zhuan) 業(ye) 養(yang) 護。日常養(yang) 護,就是檢查水位的升降、清理水裏的垃圾、雜物等等,保持水麵清潔。像水裏打撈作業(ye) 的就是屬於(yu) 日常養(yang) 護。

  專(zhuan) 業(ye) 養(yang) 護主要是收割、修剪、抽稀、補種等等。像現在七八月,正是水生植物生長最為(wei) 旺盛的時候,對養(yang) 分的需求很高,而且部分水生植物長得太快就會(hui) 露出水麵,在高溫中容易死亡腐爛,影響水體(ti) 。所以現在就有一艘電動收割船正在收割、抽稀,將水生植物控製在一個(ge) 適宜的量,保證生態穩定。

  經過多年的治理,現在,東(dong) 湖的水下森林空間結構複雜、種類較為(wei) 豐(feng) 富。上層以狐尾藻、菹草和微齒眼子菜為(wei) 主,中層以金魚藻和黑藻為(wei) 主,下層以苦草為(wei) 主。可以較好地抑製藻類產(chan) 生,淨化水質,提高水體(ti) 透明度,讓人賞心悅目。

  東(dong) 湖水下森林是采取“示範區—先行區—全湖推廣”的路線逐步實施的。目前,“水下森林”連點成麵,已達到320萬(wan) 平方米。工作人員表示,未來希望水下森林群落穩定後還能增加物種的多樣性,豐(feng) 富食物鏈,增強水體(ti) 抵禦外界風險的能力,進一步增加水下森林的麵積。

  東(dong) 湖國家濕地公園

  開放式的生態博物館

  水下森林,水上濕地。在武漢東(dong) 湖國家濕地公園,生態理念貫穿始終。近年來,當地通過水環境治理、山體(ti) 修複、動植物保護等生態措施,淨化空氣,減輕熱島效應,保證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下麵就讓我們(men) 一起去打卡這座“開放式的生態博物館”。

  東(dong) 湖岸邊,草木蔥蘢,綠樹成蔭。從(cong) 空中俯瞰,一個(ge) 個(ge) 清澈的水塘整齊排列,被綠茵棧道劃分開來。水塘中央,粉嫩的荷花點綴其中,在陣陣微風中搖曳生姿。你知道嗎?這些綠意盎然的小格子可不是為(wei) 了景觀特意打造的。

  武漢東(dong) 湖國家濕地公園講解員 宋一琦:我們(men) 在這邊看到的水塘原來都是廢棄的魚塘,當時水質較差,懸濁物較多,在2016年通過退漁還湖,生態修複。我們(men) 對這裏進行了係統改造,形成了如今水清、氣淨、魚遊、鳥鳴的濕地公園景觀。

  在升級改造過程中,水塘格局的地形全部保留,並泵入東(dong) 湖水,串聯各個(ge) 獨立水塘,構成完整的濕地水質淨化係統。

  武漢東(dong) 湖國家濕地公園講解員 宋一琦:這邊就是我們(men) 東(dong) 湖水泵入水循環係統的地方,進入水循環係統之後就開始了東(dong) 湖水淨化。水先進入蘆葦濕地、彩草園進行初級淨化。淨化後的水進入沼澤杉林、(淨水)水景涵養(yang) 區,主要通過大麵積的水生動植物進行淨化,最後再進入最後一步濕地保育區。在濕地保育區就會(hui) 進行徹底淨化。

  通過建立生態循環係統,原本水塘裏的死水流動起來,水質可以提升達到Ⅱ~Ⅲ類。根據測算,在這座濕地公園裏,每年淨化水量約18萬(wan) 立方米。

  武漢東(dong) 湖國家濕地公園講解員 宋一琦:這邊我們(men) 運用了食藻蟲引導的水下生態修複技術,在這邊我們(men) 會(hui) 投放大量食藻蟲,通過吞食大量藻類和碎屑,使水體(ti) 變清。水下森林的形成,促進水生動物的生長,裏麵的魚蝦會(hui) 長得非常好,同時吸引大量鳥類前來捕食,由此構成共生係統。

  同時,為(wei) 創造良好的生態棲息地,維護生物多樣性,濕地公園內(nei) 還種植了濕生植物吸引動物,為(wei) 鳥類提供豐(feng) 富的食物來源和營巢、避敵的良好條件。最新一次的生物多樣性調查顯示,東(dong) 湖共有維管束植物733種,陸生脊椎動物133種,魚類31種。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