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林建超:“黑白世界”裏蘊藏著經典深刻的中國智慧(上)

發布時間:2023-07-17 10:40:00來源: 道中華微信公眾號

  圍棋是中國古老的智力博弈遊戲。明代學者謝肇在《五雜》中說:“古今之戲,流傳(chuan) 最久遠者,莫如圍棋。”從(cong) 源頭上說,圍棋根植於(yu) 中華文明沃土;從(cong) 弈法規則上說,圍棋高度符合並充分體(ti) 現中華民族思維方式;從(cong) 本質特征上說,圍棋有著深深的中華文化烙印。

  那麽(me) ,圍棋是如何產(chan) 生的?中華文化如何影響了圍棋的發展演變?圍棋弈法有著怎樣的經典思維方式?近日,“道中華”就此話題專(zhuan) 訪了中國圍棋協會(hui) 主席林建超。

  記者:在中華文化體(ti) 係中,對於(yu) 圍棋的產(chan) 生,影響最深遠的思想根源是什麽(me) ?

  林建超:圍棋自身堪稱一個(ge) “小宇宙”,就是以自己特有的要素、結構、規則、方式、標準、尺度等,構成了一個(ge) 區別於(yu) 其他、具有相對獨立性和特殊性的智力博弈係統。

  但是,這個(ge) 小宇宙必定是來自它所賴以產(chan) 生和成長的大宇宙之中。這個(ge) 小宇宙何以是這樣而不是那樣,是這般而不是那般,是如此而不是如彼,是因為(wei) 它是這個(ge) 大宇宙的產(chan) 物。而這個(ge) 大宇宙就是中華文化體(ti) 係。

  圍棋的具體(ti) 起源有多種說法,但從(cong) 古代典籍記載、考古發現的研究看,圍棋應該像中華民族的許多藝術形式一樣,不是某一個(ge) 人的發明創造,而是經過了一個(ge) 從(cong) 萌芽到成熟的過程,在漫長的曆史中不斷被補充和完善,是中華民族的集體(ti) 創造和智慧結晶。

  圍棋起源的思想淵源,最大可能是上古時期的結繩而治、河圖洛書(shu) 、五行學說、周易八卦等。圍棋的形製、內(nei) 涵,又恰恰體(ti) 現和包含了中華民族這些早期思維成果的特征。

  其中,對圍棋的形成影響最為(wei) 深遠的是周易陰陽思想。

  圍棋由棋子、棋盤和著法(規則)三部分組成,共為(wei) 一個(ge) 整體(ti) 。幾千年來,圍棋的形製、弈法有了很大的變化和發展,但唯一不變的,是棋子黑白之分,而這恰恰體(ti) 現了圍棋最本源的特點——陰陽對立統一。

  東(dong) 漢班固在《弈旨》裏指出:“棋有白黑,陰陽分也。”北宋張擬的《棋經十三篇》也說:“枯棋三百六十,白黑相半,以法陰陽。”“法”,就是效仿,說明圍棋是按照《易經》陰陽相分相合相生相變的思想創造出來的。

  記者:請您具體(ti) 解讀一下圍棋與(yu) 《易經》之間的緊密聯係。

  林建超:首先,圍棋發展過程中的某些形製特征,與(yu) 《易經》八卦有相合之處。流行於(yu) 兩(liang) 漢至魏晉時期的十七道圍棋,外周為(wei) 六十四路,與(yu) 六十四卦之數相合。這當然並非偶然,而是反映了人們(men) 對某種數字規則的認識。

  此外,《易經》八卦與(yu) 圍棋還有一個(ge) 顯著的共同點,即都是以圖形定式表現運行的狀態、次序和趨勢。八卦的基本內(nei) 容是象、數、理、氣。“象”,為(wei) 表象,反映在圍棋上就是黑白二象;“數”,為(wei) 量和序,反映在圍棋上,是為(wei) 黑白子行棋的先後及其中暗含的計算;“理”,為(wei) 陰陽、虛實之理,反映在圍棋中則為(wei) 合乎規律的行棋之道;“氣”,為(wei) 存在的形式條件,天地有氣,人也有氣,圍棋也如此——子必有氣,氣暢則盛,氣促則危,氣盡則亡。

  《易經》構建了當時認識中宇宙萬(wan) 物的運行模式,這就是: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liang) 儀(yi) ,兩(liang) 儀(yi) 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以至演生萬(wan) 千。圍棋黑白子在棋盤上發散行動,好似太極陰陽按次序圖展開推演。日月交替、動靜相生、強弱相對……天地之間陰陽兩(liang) 股力量進行著錯綜複雜的抗衡爭(zheng) 鬥,圍棋正是這種抗衡爭(zheng) 鬥的形象表現。

  值得一提的是,《易經》的思想與(yu) 圍棋之道也有著多方麵的密切關(guan) 聯。例如,《易經》的“易”,有“變易”“簡易”“不易”的基本意義(yi) 。

  其一“變易”,圍棋最大的特點正體(ti) 現於(yu) 此。下棋講究變化、講究謀略,而忌平直;行棋的變化量為(wei) 天文數字,可謂變化無窮。

  其二“簡易”,《易經》強調事物簡中寓繁、以簡馭繁。對此,圍棋也有很好的體(ti) 現。它規則簡明,在簡單的棋具上演出繁複的變化、蘊藉豐(feng) 富的內(nei) 容。

  其三“不易”,事物變化不離其宗,千變萬(wan) 化有其規律。圍棋也有棋理,變化而遵其宗。清代翁嵩年為(wei) 棋手徐星友所編《兼山堂弈譜》作序,對此進行概括:“弈之為(wei) 言,易也……自一變以至千萬(wan) 變,有其不變,以通於(yu) 無所不變。”

  弈道變化規律與(yu) 《易經》變化規律如此一致,這應當不是偶然,兩(liang) 者之間有著深遠的思想文化淵源。

  記者:在人類文明的發展演進中,棋類也許是最具民族思維特色的載體(ti) 之一。那麽(me) ,圍棋弈法中最經典的思維方式是什麽(me) ?

  林建超:圍棋的弈理、弈道,充滿了道法自然、得道為(wei) 勝、氣為(wei) 本原、天人合一的哲理氣息。而圍棋的行棋方法,包括著法、定式、規則,不僅(jin) 體(ti) 現了博弈規律,更體(ti) 現了中華民族思維方式。

  事實上,《敦煌棋經》《棋經十三篇》等圍棋文論,從(cong) 博弈角度講,是圍棋理論經典,但從(cong) 文化角度講,堪稱中華民族哲理思想的優(you) 秀教科書(shu) 。

  我認為(wei) ,圍棋弈法中最經典的思維方式是辯證思維,也最能體(ti) 現中華民族思維方式的主旨和原則。如道勝與(yu) 戰勝、謀勢與(yu) 圍地、大局與(yu) 局部、模糊與(yu) 精確、中庸與(yu) 極限、定式與(yu) 創新、謀略與(yu) 倫(lun) 理等,都是圍棋奕法中辯證思維的體(ti) 現。

  拿“中庸”與(yu) “極限”這對辯證關(guan) 係來舉(ju) 例。中庸,是儒家學說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儒家對待、處理一切事物的道德標準和思想原則。所謂中庸,就是“叩其兩(liang) 端求其中”。通俗地講,就是合適、恰當、剛剛好。《論語·庸也》說:“中庸之為(wei) 德也,其至矣乎!”中不偏,庸不易,指不偏離正確的目標。

  圍棋受中庸之道影響頗深,也講究中和思想。雖然“競爭(zheng) ”是其作為(wei) 博弈類遊戲的主要特征,但中庸思想也很重要,就是要在博弈中把握“度”,在“兩(liang) 端”之間選擇“中”,貫徹“中和”的思想,把握合適、剛剛好的尺度,從(cong) 而保持棋局的總體(ti) 平衡。

  但在對局實戰中,並不是任何時候都允許選擇中庸。例如形勢不利、爭(zheng) 奪激烈和敵強我弱之時,隻能采取極限思維,選擇帶有風險性甚至極端性的走法,打破不利的平衡,形成新的有利的平衡。

  那麽(me) ,這種極限思維與(yu) 中庸思維是否不相容呢?其實,我們(men) 的先人早已給出了答案——不同範疇的事物采取不同的標準,不同性質的事物使用不同的尺度,不同時態的事物要求不同的境界。

  現代競技圍棋中,追求利益最大化必須勇於(yu) 麵對風險。圍棋是兩(liang) 個(ge) 人的競技,風險對雙方來說是共同的:一方不按規則出牌,另一方也要陪著冒風險;一方看不清,另一方也未必看得清。傳(chuan) 統圍棋講的是看不出好的不能下,現代競技圍棋講的是看不出不好的就敢下。既要善於(yu) 以長擊短,也要敢於(yu) 在必要時以短擊短,這就是中庸和極限的辯證法。

  【以上內(nei) 容為(wei) 專(zhuan) 家個(ge) 人觀點,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受訪者簡介:

  林建超,中國圍棋協會(hui) 主席。

  監製 | 楊新華

  統籌 | 康坤全 劉佳

  責編 | 劉嫻

  審核 | 藍希峰

  記者 | 劉嫻

  製作 | 胡琪

  (道中華微信公眾(zhong) 號)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