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看見美麗中國·黃土高原由“黃”轉“綠” 植被覆蓋率達63%以上

發布時間:2023-07-18 10:40:00來源: 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li) ,藍天也是幸福。”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美麗(li) 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人民群眾(zhong) 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2023年是全麵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各地區各部門都在積極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黃土高原曾經孕育出燦爛的中華文明,也曾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yan) 重、生態最脆弱的地區之一。現如今,曾經的千溝萬(wan) 壑,早已綠意盡染;曾經的荒漠沙地,早已生機勃勃。黃土高原曆史性地實現了主色調由“黃”轉“綠”。

  黃土高原位於(yu) 我國中部偏北,包括太行山以西、烏(wu) 鞘嶺以東(dong) 、秦嶺以北、長城以南廣大地區,麵積大約64萬(wan) 平方公裏。曆史上的黃土高原也曾水草豐(feng) 美、沃野千裏。但千百年的開墾和利用,造成這裏植被大麵積退化,風沙侵襲、水土流失,生態環境修複成為(wei) 了長期困擾這裏的一道難題。

  於(yu) 是,人們(men) 想到了一係列巧妙的設計,將山上流失下來的水土攔截在溝裏的淤地壩,為(wei) 了能在高山陡坡上種樹而壘成一個(ge) 個(ge) 魚鱗形狀樹坑的魚鱗坑,以及將原本傾(qing) 斜的山坡變成台階狀的旱作梯田。加上每年定期飛播造林,使得水土流失逐漸被控製住。然而,更大的威脅仍然存在,鎖住腳下的泥土,還得攔住流動的風沙。

  40多年前,陝北的一位老人來到了村後的這片沙地,他種了2000棵樹,1999棵都死了,隻有1棵樹活了下來。在無邊沙海中,這棵像小草一樣頑強生長的弱苗,讓老人看到了希望。於(yu) 是,他帶著全家搬進了沙地,沒人能想到,活下來的這棵樹成為(wei) 了幾代人植樹的動力,經過40多年不懈努力,幾乎消滅了整片沙地。

  這裏是農(nong) 耕與(yu) 遊牧文化的分界線,也是風沙“拉鋸戰”的最前沿。1978年,以“三北”防護林工程為(wei) 代表的國土綠化行動在北方大地開啟,治沙人一代接著一代幹。近年來,隨著退耕還林還草等工程的實施,當地860萬(wan) 畝(mu) 流沙全部得到了固定或半固定,沙區植被平均覆蓋度達到60%。

  如今,站在這片沙地的最高處,眼前的土地早已經不是一棵樹、一點綠了。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大生態環境保護,陝西綠色版圖向北延伸了400多公裏。從(cong) 飛機上俯瞰,從(cong) 黃土高原到毛烏(wu) 素沙地,黃土覆綠、黃沙後退、黃河水逐漸變清。

  然而,物種基因單一、病蟲害威脅、樹種自然退化,以及植被配置不合理等仍是目前黃土高原生態修複中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

  如今,黃土高原的植被覆蓋率一路上升,由之前的34%提高到現在的63%以上,是我國森林覆蓋率增長最快的區域之一。從(cong) 黃沙漫天到綠意盎然,如今,歌詞中的景象不複存在,代替它的是眼前這片蔥鬱豐(feng) 沛的沃土。這裏的人們(men) 也在改造沙與(yu) 土的時光裏,重新學會(hui) 了如何與(yu) 自然相處。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