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古代地中海南北的民生圖景

發布時間:2023-07-21 09:54:00來源: 光明日報

  不久前結束的“遇見古埃及:木乃伊文物特展”除了有關(guan) 木乃伊部分外,還展出了有關(guan) 古埃及人生活的一些展品,使觀眾(zhong) 感受到市井生活的一絲(si) 溫情,為(wei) 人們(men) 了解古埃及的生活打開了一個(ge) 窗口。

  幾千年前生活在地中海南北兩(liang) 岸的古埃及人和古希臘人先後創造出燦爛的文明,埃及金字塔和宮殿雄偉(wei) 壯觀,希臘克裏特的克諾索斯王宮美輪美奐。從(cong) 古埃及的法老到古希臘哲人聖賢,他們(men) 的名字和事跡人們(men) 耳熟能詳,但對於(yu) 古埃及和古希臘普通民眾(zhong) 的生活,人們(men) 的了解相對較少。精美的藝術、燦爛的文化無不建立在普通民眾(zhong) 的辛勤勞動之上。古埃及和古希臘給我們(men) 留下的不僅(jin) 僅(jin) 是金字塔、帝王陵、王宮和神廟,還有大量文物反映了古代居民紡紗織布、農(nong) 耕放牧、宰牛捕魚、製作食品等日常勞作場景。

  Ⅰ。宰牛捕魚:且樂(le) 且辛

  在特展中有一件很不起眼的展品:《宰牛者彩繪木雕》。與(yu) 旁邊金光閃閃的黃金木乃伊相比,這件展品很不起眼——兩(liang) 個(ge) 赤膊的屠夫神情專(zhuan) 注,正舉(ju) 刀準備分割牛肉,他們(men) 在為(wei) 一場祭祀活動準備祭祀品。牛肉是古埃及食用較多的肉類。在倫(lun) 敦皮特裏埃及考古博物館,珍藏著一件埃及古王國時期(前2686—前2181)的文物,從(cong) 這件文物上我們(men) 可以看到相似的場景:一個(ge) 屠夫正在切一條牛腿。

  除了牛肉外,魚類也是古埃及人喜愛的食品,在一幅公元前2649年左右的壁畫上,我們(men) 可以看到當時人們(men) 捕魚的情形。有人用多鉤釣線釣魚,也有人用網在捕魚。水中的魚有很多品種,岸邊的植物上還有青蛙和蚱蜢。

  古希臘人也喜愛捕魚,捕魚在地中海地區是一個(ge) 重要的職業(ye) 。希臘克裏特文明時期的一幅著名的壁畫《漁夫》,就表現了一個(ge) 青年漁夫打魚歸來的場景,他手提兩(liang) 大串魚,喜悅的心情溢於(yu) 言表。

  對於(yu) 3000多年前古希臘和古埃及普通人來說,生活不是詩和遠方,而是艱辛和勞苦。在米諾斯時代的克裏特,跳牛是祭神儀(yi) 式前的競技表演。人們(men) 在欣賞從(cong) 古希臘克裏特出土的著名壁畫《跳牛圖》時,看到的是公牛的凶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巧,是古希臘人對牛的敬畏和馴服牛的過程。瘦小的克裏特人在壯碩的公牛背上輕鬆靈巧地倒立、騰躍,憤怒的公牛咆哮著低頭前衝(chong) ,牛角被前方的表演者緊緊抓住,牛身後另一人高舉(ju) 雙臂大聲呼喊,似乎在為(wei) 跳牛者助威。從(cong) 藝術的角度看,畫麵如同高超的攝影師抓拍的圖片,構圖均衡,展示了一種動態的穩定感,是人類藝術史上的傑作。可是如果我們(men) 從(cong) 跳牛者命運的角度去思考,很容易想象,一旦表演失誤,等待他的會(hui) 是什麽(me) 。

  在埃及博物館裏珍藏著一幅莎草紙文獻,上麵的文字記載了發生在拉美西斯三世統治第二十九年發生的一次罷工事件。這也許是人類曆史上的首次罷工,至少是被文字記錄下來的首次罷工。據記載,負責建造和裝飾國王穀陵墓的工匠們(men) 很長時間都沒有領到他們(men) 的薪酬——做麵包用的小麥和釀製啤酒用的大麥。在交涉無果的情況下,工匠們(men) 放下手頭的工作,聚集在神廟門口,向王宮的官員控訴,他們(men) 現在饑寒交迫,沒有衣服,沒有油,沒有魚和蔬菜。王宮的官員許諾將會(hui) 報告給國王,勸人們(men) 先複工。然而工匠們(men) 依然沒有領到薪酬,於(yu) 是再次罷工,並前往拉美西斯二世的陵寢神廟,阻止那裏的祭祀活動。事件最後結果我們(men) 並不清楚,文獻也沒有更多的記載。但從(cong) 這份文獻上我們(men) 可以看到古埃及的社會(hui) 矛盾和階級狀況以及下層勞動人民生活的艱辛。

  Ⅱ。麵包美酒:南北不同的地中海飲食

  現在,地中海飲食被認為(wei) 是一種很健康的飲食習(xi) 慣,以清淡、簡單而又營養(yang) 全麵著稱。在古希臘和古埃及的很多文物上都有用麵包、牛羊肉、水果、蔬菜等祭祀神靈的畫麵,可見它們(men) 是當時人們(men) 最喜愛的食物。

  地中海之濱的希臘人從(cong) 古至今在飲食上沒有太大的變化,這與(yu) 希臘的地理條件有關(guan) 。希臘多山,缺少肥沃的耕地,穀物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肉類多為(wei) 牛羊肉,主食大多是穀物製成的麵包、麵餅和米飯。人們(men) 的烹調方法比較簡單,清淡不油膩。同時希臘幾乎被大海環抱,因此人們(men) 的飲食中有大量的海鮮類食品。當然,應季蔬菜、水果、橄欖油以及奶製品也必不可少。

  地中海南岸的埃及人飲食與(yu) 希臘有所不同。特展中展出了一個(ge) 假門石碑和一個(ge) 供品桌,上麵的圖案表現了獻祭給神靈或故人的食品,包括麵包、水果、牛肉、啤酒等。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古埃及很少發生饑荒。尼羅河泛濫所帶來的肥沃土壤使古代埃及成為(wei) 地中海地區的穀物生產(chan) 大國,每年除生產(chan) 大量的小麥、大麥供本國消費外,埃及還有大量穀物出口到希臘等其他地區。古埃及人一般每日進餐兩(liang) 次,正餐多在下午。無論富人還是窮人,主食都是麵包和啤酒,佐以洋蔥和其他蔬菜,並搭配肉類、野味和魚類。王公貴族的餐桌上有大量的動物肉,包括牛羊肉甚至河馬和鱷魚肉。普通百姓喜食牛、羊、鴨、雁和尼羅河的魚類。在吉薩金字塔工匠村落的古跡裏曾發掘出大量屠宰牛、羊和豬的證據,表明工匠們(men) 可以經常吃到這些肉類。古埃及人在5000多年前就掌握了做麵包的發酵技術,麵包成為(wei) 古埃及人最主要的食品。不過由於(yu) 埃及缺少堅硬的石頭,由砂石製成的石磨加工出的麵粉摻雜了很多砂屑,長期食用這樣的麵包對當地人的牙齒造成了很大的磨損,因此牙病是古埃及人最常見的疾病,即使是法老也不能幸免。在古埃及陵墓的壁畫上,有牙科醫生給法老治療牙病的圖案。

  用“無酒不歡”形容古埃及人和古希臘人並不過分,酒類是他們(men) 用以佐餐的必需品。無論是在地中海北岸的希臘還是南岸的埃及,美酒都是人們(men) 最喜愛的飲料,然而他們(men) 飲用的酒類品種並不一樣。

  希臘的土地幹旱貧瘠,卻很適合葡萄生長,古希臘人離不開葡萄酒,頭頂葡萄藤的酒神迪奧尼索斯也因此成為(wei) 古希臘最著名的神祇之一。

  在希臘克裏特克諾索斯王宮裏有一件珍貴的牛頭奠酒器。這件公元前1550年至公元前1500年間的傑作表明,在向神靈獻祭的時候,葡萄酒必不可少。考古學家在希臘大陸的邁錫尼發現了幾乎同一時代的另一件牛頭奠酒器。希臘人的餐桌上也不能少了葡萄酒,邁錫尼王室使用的金杯讓我們(men) 可以暢想當年人們(men) 高舉(ju) 金杯暢飲的情景。

  與(yu) 古希臘人不同,古埃及人用尼羅河三角洲栽培的葡萄也可以釀造出上好的葡萄酒,但古埃及的大部分地區氣候並不適宜種植葡萄,因此葡萄酒在當時很可能屬於(yu) 奢侈品。在古埃及最流行的飲料是啤酒,這是一種溫和、濃稠、略帶甜味的飲料,在普通百姓飯桌上必不可少。有研究認為(wei) ,其原因是他們(men) 飲用的啤酒中有較為(wei) 濃稠的穀物。法老給建造吉薩金字塔的工人每天發放的食品就是大約1.3加侖(lun) 這樣的“啤酒粥”。

  在古埃及的墓穴和神廟的壁畫、雕刻上發現了很多與(yu) 啤酒相關(guan) 的場景。一座出土於(yu) 沙卡拉、大約為(wei) 埃及第五王朝時期的高27厘米的石灰岩彩塑展示了當時釀造啤酒的過程:人們(men) 將麵包搓碎後放到一個(ge) 有水的缸內(nei) ,通過發酵釀造成啤酒。從(cong) 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古埃及文物中,我們(men) 也可以看到古埃及人釀造啤酒和製作食物的場景。

  早在20世紀初,英國考古學家就推測古埃及肯定有一家產(chan) 量很高的啤酒廠,但一直沒有找到其蹤跡。直到2021年2月,考古學家宣布,在尼羅河西岸的阿比多斯墓地發現了一家有5000年曆史的啤酒釀造基地遺址,它很可能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啤酒廠。

  啤酒廠遺址發現了40個(ge) 用於(yu) 釀造啤酒的黏土罐,分別安置在8個(ge) 場地,每個(ge) 場地約65英尺長、8英尺寬。考古學家認為(wei) ,這些釀酒罐一次可以生產(chan) 多達5900加侖(lun) 啤酒。陶器是古埃及發酵啤酒的關(guan) 鍵,其寬大的開口利於(yu) 空氣流通,多孔的內(nei) 壁非常適合野生酵母的附著。罐內(nei) 溫度略低於(yu) 環境溫度,有利於(yu) 啤酒酵母在當地炎熱幹旱的氣候中生長。考古學家認為(wei) 啤酒是古埃及王室和祭祀儀(yi) 式的飲料,發現啤酒廠的古代墓地是古埃及王國祭祀冥神奧西裏斯的場所。

  數千年過去了,古希臘和古埃及都經曆了劇烈的民族變遷、環境變化和社會(hui) 發展,希臘人飲酒的傳(chuan) 統依舊,現代埃及人的愛好則從(cong) 啤酒變成了紅茶。他們(men) 還喜愛甜食和燒烤類食品,肉類多為(wei) 羊肉、雞肉和鴨肉。

  Ⅲ。音樂(le) 舞蹈:勞動者必不可少的精神享受

  在希臘戲劇出現之前,欣賞音樂(le) 和舞蹈是古希臘人重要的文化享受。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克裏特古城法伊斯托斯就發現了一座有12排座位的劇場,在克諾索斯也發現了有18排座位的劇場。荷馬史詩中說:“在廣闊的克諾索斯,代達羅斯為(wei) 秀發如雲(yun) 的阿麗(li) 阿德涅設計了一個(ge) 舞場,男青年與(yu) 迷人的少女攜手共舞……一位彈唱詩人配合他們(men) 的舞步彈奏著七弦琴。”克諾索斯的壁畫中也有貴婦人在橄欖樹林中觀看穿著鮮豔裙子的少女表演舞蹈的畫麵。大量希臘瓶畫和浮雕中的舞蹈形象表明,很多舞蹈與(yu) 對酒神狄奧尼索斯的崇拜密切相關(guan) 。古希臘戲劇家歐裏庇得斯曾這樣描述過希臘女舞者:“她們(men) 瘋狂地跺腳,在有節奏的狂笑中飛速旋轉。”可以說,舞蹈是古希臘人十分喜愛的一種娛樂(le) ,更是對神靈表達崇敬的方式。

  在埃及並沒有發現類似的古劇場,但音樂(le) 和舞蹈在古埃及人的生活中同樣十分重要,從(cong) 出生到死亡,音樂(le) 伴隨著埃及人的一生。音樂(le) 是宗教崇拜的組成部分,埃及的神靈中有一位地位很重要的神哈托爾,其形象是一位牛頭人身或長有牛耳的女子。她是古埃及人信奉的愛與(yu) 美的女神、富裕之神,也是舞蹈和音樂(le) 之神。

  在特展中有兩(liang) 件相關(guan) 的展品,一件是兩(liang) 位男子吹奏豎笛;另一件是由三名女子組成的樂(le) 團在演奏音樂(le) ,她們(men) 手持當時最流行的樂(le) 器——豎琴、琉特琴和豎笛。此外特展還展出了拍板和搖鈴等樂(le) 器。我們(men) 看不出演奏豎笛的男子身處什麽(me) 場合,展覽的說明介紹說,農(nong) 業(ye) 勞動尤其是收割活動的場景中往往有音樂(le) 家和歌手,他們(men) 奏出的旋律和曲調能減輕農(nong) 人田間勞作的疲乏。

  在希臘的克裏特島也曾出土過一件珍貴文物——豐(feng) 收瓶。在一群收割歸來的農(nong) 人中有一位樂(le) 手,他手持響鈴樂(le) 器,邊走邊唱,將豐(feng) 收的氣氛烘托到頂點。他手中的搖鈴與(yu) 古埃及的幾乎完全一樣,說明搖鈴是在地中海周邊十分流行的打擊樂(le) 器,同時也說明,音樂(le) 是普通勞動者必不可少的精神享受。那時候埃及人和希臘人的音樂(le) 是什麽(me) 樣的我們(men) 並不知道,但從(cong) 出土文物上的樂(le) 器和舞者身姿中,我們(men) 似乎可以感受到音樂(le) 的鮮明節奏和其營造出的歡快氣氛。

  豎笛和豎琴是古時候流行於(yu) 地中海地區的樂(le) 器。早在希臘克裏特文明出現之前,在愛琴海的小島上曾出現了被稱為(wei) 基克拉澤斯文化的文明現象,其最典型的文物是大理石人形塑像,其中就有彈奏豎琴和吹奏豎笛的人像。樂(le) 器的形製和演奏者的姿勢與(yu) 古埃及文物十分相似。

  與(yu) 在大自然中暢舞的希臘女子不同,古埃及人常常在上流社會(hui) 的宴會(hui) 上邀請專(zhuan) 業(ye) 的樂(le) 手和舞者演出。我們(men) 在展覽中看到的三人女子樂(le) 團看上去很可能屬於(yu) 這樣的專(zhuan) 業(ye) 團體(ti) ,她們(men) 或許是在為(wei) 一場宴會(hui) 進行伴宴演出。古埃及上流社會(hui) 的宴會(hui) 通常在下午舉(ju) 行,男女賓客分開就座,按其社會(hui) 地位或坐在椅子上,或坐在凳子上,或席地而坐。除了豐(feng) 盛的食品和酒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演奏的樂(le) 師和舞者了。展出的這幅圖畫上,有兩(liang) 名身著長裙的女子應該是專(zhuan) 業(ye) 樂(le) 師,中間的女子則邊演奏邊跳舞。

  在大英博物館的埃及收藏中,我們(men) 可以在著名的內(nei) 巴蒙墓室壁畫中看到幾乎相同的場景——身著長裙的女子樂(le) 隊在演奏音樂(le) ,舞女在一旁翩翩起舞。舞女腰間佩戴著由珠子或貝殼製成的腰帶,也有舞者穿著透明的長袍。從(cong) 舞者的動作中,我們(men) 似乎可以感覺到音樂(le) 節奏。在今天的埃及舞蹈中,我們(men) 依然可以感受到古埃及舞蹈的某些元素。

  在古埃及,音樂(le) 和舞蹈密不可分。在埃及新王國時期(約前1570—前1069),最流行的歌曲是讚美詩,而讚美詩的演唱往往伴隨著解釋性的舞蹈表演。一件哈特謝普蘇特統治時期(前1479—前1458)的雕刻作品便描繪了這樣一場音樂(le) 表演。在當時的人們(men) 看來,音樂(le) 和舞蹈有助於(yu) 提升宗教儀(yi) 式參與(yu) 者與(yu) 神的關(guan) 係,參與(yu) 者都可以加入到舞者的隊伍中,甚至有國王參與(yu) 跳舞的記載。

  Ⅳ。華服重彩:對美的共同追求

  在特展中還展出了一些用於(yu) 盛放不同色彩眼影的器皿,以及梳子和項鏈等,讓人不禁聯想到正在“對鏡貼花黃”的古埃及女子形象。

  在古埃及和古希臘都盛行重彩濃妝。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5世紀希臘克裏特文明的壁畫代表作《巴黎女郎》,便給我們(men) 展示了當時最時髦的打扮。壁畫上的少女有精心描畫過的眉毛,襯托出大大的眼睛和高挺的鼻子,微張的嘴唇上有鮮豔的口紅。她有著長長的卷發,穿著敞領直條紋襯衣。因她的形象如同巴黎時尚女子,後人便稱她為(wei) “巴黎女郞”。她是誰我們(men) 並不知道,也許是生活優(you) 裕的王室成員,也許隻是一名普通的克裏特女子。類似的女子形象在邁錫尼時代也十分流行。從(cong) 一幅在邁錫尼城堡發現的壁畫中,我們(men) 可以看到那時的婦女十分流行重妝華服。

  米諾斯時代的克裏特人在今天看起來也非常時髦,男人穿褶皺短裙纏腰帶,女人身穿束腰薄紗長袍,卷曲的頭發或垂在胸前,或披在腦後。女人頭上和身上佩戴著各種飾品,如黃金發夾、動物或花朵圖案的胸針、花冠、耳環耳墜、手鐲、戒指等。

  古埃及女子同樣對這些飾物十分喜愛。在特展中,我們(men) 可以看到一些女人的裝飾,比如精美的項鏈。在古埃及,不僅(jin) 女性喜愛佩戴項鏈裝飾,男子也同樣喜愛。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內(nei) 巴蒙捕禽圖》上,男主人和他的妻子女兒(er) 都戴著同款項鏈。

  與(yu) 古克裏特人相比,古埃及人的衣著打扮和妝容毫不遜色。也許由於(yu) 氣候的原因,埃及人的服飾似乎更加輕薄透氣。古埃及人衣物主要用亞(ya) 麻纖維製成,男子往往隻穿一件白色短裙,上身坦露。女子則喜愛白色齊胸連身裙,上麵配有肩帶。從(cong) 達官貴人到普通百姓,人們(men) 的服裝都很相似,表現出主人身份地位的是珠寶首飾。

  從(cong) 古埃及的壁畫上我們(men) 可以看到埃及婦女的頭發濃密,發型樣式也十分豐(feng) 富。實際上由於(yu) 古埃及氣候炎熱,因此女子十分流行光頭佩戴假發。古埃及女性酷愛化妝,她們(men) 描眼線,塗眼影,擦胭脂,抹口紅,佩戴各種飾物。女性是古埃及的重要消費者,女子用的裝香油香膏的器皿、裝眼線膏的瓶子、化妝用的小勺子和銅鏡從(cong) 來不缺市場。古埃及女性尤其喜愛從(cong) 動植物油脂中提煉出來的香膏,她們(men) 不僅(jin) 將香膏塗抹在臉上身上,更喜愛製成香蠟頂在頭上,隨著香蠟的逐漸融化,香脂可以散發出清香。從(cong) 《內(nei) 巴蒙宴會(hui) 圖》上我們(men) 可以看到,不僅(jin) 女樂(le) 手們(men) 頭頂上有香蠟,那些出席宴會(hui) 的女客人頭頂上也大多頂著香蠟,即使她們(men) 沒有佩戴假發。

  跨越地中海的古埃及文明和古希臘文明有著很多明顯的差別,也有著很多相同相似之處,成為(wei) 不同文明間互融互鑒的曆史見證。正是不同文明中普通百姓的辛勤勞作,為(wei) 人類文明的大廈堆積起了厚厚的基石。

  (作者:尹亞(ya) 利,係北京外國語大學客座教授、希臘研究中心名譽主任)(來源:光明日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