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在高原守護健康

發布時間:2023-07-21 10:01: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7月9日下午,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八宿縣西巴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來自北京的醫務誌願者來到行動不便的患者家中,為(wei) 他們(men) 量血壓、聽心肺,進行入戶問診,提供治療方案。

  7月9日,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八宿縣西巴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28歲的藏醫央金(左一)帶著來自北京的醫務誌願者們(men) 去往行動不便的居民家中問診、慰問。

  7月10日,西藏昌都八宿縣人民醫院,來自北京的醫療專(zhuan) 家講授小兒(er) 推拿和發熱診治的相關(guan) 知識,一名當地縣醫院的年輕醫護人員正在學習(xi) 推拿手法。

  7月9日,西藏昌都八宿縣武鋼廣場,34歲的吉巴因長期背部疼痛前來就診,北京市西城區陶然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全科醫生許建(左)為(wei) 他現場針灸後,讓他舉(ju) 起手臂感受背部疼痛緩解情況。

  7月13日,西藏昌都八宿縣吉達鄉(xiang) 中心小學,學生們(men) 參加完縣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組織的碘缺乏病檢測後在操場上看書(shu) 、玩耍。受自然環境及曆史因素製約,西藏是中國碘缺乏病高發區和重病區之一,偏遠地區農(nong) 牧民碘缺乏病比較常見。

  7月9日,西藏昌都八宿縣西巴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醫療專(zhuan) 家用瓶蓋向老人演示如何將每人每日食鹽攝入量控製在健康範圍內(nei) 。藏族飲食習(xi) 慣中鹽攝入量較高,容易導致高血壓。

  7月13日,西藏昌都八宿縣吉達鄉(xiang) 通空村,59歲的多紮站在自家門前。他是一位大骨節病患者,2022年在援藏醫生的幫助下前往武漢做了雙腿的膝關(guan) 節置換手術後,不再需要拄拐。

  7月10日,西藏昌都八宿縣人民醫院,大廳內(nei) 排隊掛號繳費的患者。

  7月11日,西藏昌都八宿縣然烏(wu) 鎮阿日村,幾位在義(yi) 診活動上為(wei) 北京醫療專(zhuan) 家做翻譯的年輕人聚集在村口。他們(men) 大多從(cong) 縣裏的初中畢業(ye) 後留在村裏,幫家裏放牧、挖蟲草。19歲的紮西巴鄧(左三)是村裏為(wei) 數不多的大學生,目前在福建三明學院學習(xi) 建築工程專(zhuan) 業(ye) 。會(hui) 漢語、受過教育的年輕一代村民搭起了村莊與(yu) 外麵世界的橋梁。

  在夏日的高原,黑夜來得稍晚一些。7月9日晚上8點,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八宿縣的夜幕終於(yu) 降臨(lin) ,數百名居民和遊客聚集在八宿縣武鋼廣場上跳起鍋莊舞,有人支起幕布播放電影,還有攤販兜售玩具和小吃。作為(wei) 縣城的社交生活中心,這裏在白天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來自北京市和平裏醫院等首都各級醫療機構的醫護人員。廣場上臨(lin) 時支起的帳篷裏,他們(men) 在當地醫療工作者的翻譯和幫助下進行現場義(yi) 診,前來求診的居民排成長隊。

  昌都是連接藏川滇青的樞紐,是川藏公路和滇藏公路的必經之地,也是“茶馬古道”的要地,藏族占總人口的93.23%。跟隨著來自北京的40餘(yu) 名各級醫療誌願者來到平均海拔4700米的昌都市八宿縣,在這個(ge) 被318國道貫穿的繁忙縣城,能看到青年藏醫、援藏醫生、疾控人員……無數人正守衛著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men) 的健康。

  34歲的吉巴因長期背部疼痛前來求醫。這種疼痛已持續了3年,但他認為(wei) 這隻是“一點點痛”,因此沒去醫院看過。北京市西城區陶然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全科醫生許建在義(yi) 診現場為(wei) 他針灸緩解疼痛。許建曾在青海玉樹義(yi) 診,他觀察到,由於(yu) 傳(chuan) 統觀念、當地醫療資源匱乏等諸多原因,過去西藏地區群眾(zhong) 生病,普遍缺乏就醫意識。隨著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這種情況在年輕一代中有所改善。

  北京市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王偉(wei) 等首都醫護人員在義(yi) 診中也發現了類似的情況。即使縣域內(nei) 常駐人口醫保覆蓋率已達95.5%,許多居民身體(ti) 不適,首選仍不是去醫院,基本醫衛常識也亟待普及。

  在距離八宿縣城車程超過兩(liang) 小時的然烏(wu) 鎮阿日村,45歲的村民次仁擁宗3年前左側(ce) 乳房發現腫塊,趁著北京醫生來村義(yi) 診的機會(hui) 來求助。經過北京中關(guan) 村醫院普外科醫生林延明等人的檢查,腫塊直徑已經超過4厘米,醫生建議她盡快去上級醫院做穿刺活檢、安排手術治療。阿日村常住人口198人,其中有兩(liang) 名村醫,除了執行鎮衛生院的要求,為(wei) 村民發藥、配合疾病篩查等,他們(men) 還要兼顧務農(nong) 、照顧家人和巡山防火。

  北京醫生要來八宿縣西巴村安置點義(yi) 診的消息傳(chuan) 開後,平日每天接診量僅(jin) 四五十人的衛生室門口熱鬧了起來。孩子們(men) 吃著冰激淩快活地穿梭在義(yi) 診隊伍之間,用漢語和北京來的新麵孔們(men) 一遍遍道“你好”,衛生室裏的90後藏族醫護人員忙著幫不懂漢語的老年居民做翻譯。

  這個(ge) 安置點的部分居民曾分散居住在怒江峽穀地帶的夏裏鄉(xiang) 、擁巴鄉(xiang) 和瓦鄉(xiang) ,交通不便,還麵臨(lin) 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威脅。如今住進了樓房,青壯年不再務農(nong) 放牧,轉而外出打工,安置點裏多是老人帶著孩子。從(cong) 衛生室裏可以看到高原醫療工作者的日常工作:接診高血壓、呼吸道疾病、婦科病和腸胃病等慢性病和常見病患者,遇到疑似肺結核及原發性高血壓引起的腦出血、糖尿病患者,則要轉上級醫院就診。

  28歲的藏醫央金帶著首都醫護人員在安置點走家串戶,給腿腳不便的居民上門看診。這個(ge) 林芝姑娘從(cong) 小喜歡藏文,從(cong) 西藏藏醫藥大學畢業(ye) 後,她考到八宿縣成為(wei) 一名鄉(xiang) 村藏醫,負責為(wei) 當地居民進行驗尿、針灸等診療。她說,衛生室如果補齊取暖燈、一次性針灸針、藥浴桶等外治設備,她的藏醫專(zhuan) 長就能發揮更大作用。

  在八宿縣人民醫院的診室裏,福州援藏醫生、37歲的莊鬆華正為(wei) “高反”的遊客看診,患者是一對從(cong) 湖南來318國道自駕的夫妻。這座三層樓高的新院址於(yu) 2019年落成,由福州市人民政府對口援建,計劃覆蓋整個(ge) 八宿縣4萬(wan) 多常住人口以及318國道帶來的南來北往的遊客。由於(yu) 附近道路險峻、車禍頻發,醫院在2020年還引進了昌都市最先進的CT機等醫療設備。

  縣人民醫院127名醫務工作者大部分在35歲以下,其中有45人來自西藏外。不隻是醫療行業(ye) ,在教育、住房等八宿縣各項公共事業(ye) 中,都能看到全國各地對口幫扶、支援西藏地區發展的痕跡和成果。

  在與(yu) 北京醫療專(zhuan) 家的座談會(hui) 上,縣醫護人員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八宿縣麵積約1.2萬(wan) 平方公裏,其中一些鄉(xiang) 鎮與(yu) 縣醫院間的距離和去昌都市差不多,加之外地引入的醫療人才流動性大等其他因素,醫院新大樓雖然寬敞明亮、配備了相對完備的檢驗和診療設備,卻沒能服務更多的患者。即使在七八月的旅遊旺季,門診量也隻是從(cong) 每天七八十人上升至100多人。醫療硬件逐漸進步後,“軟件”如何跟上,仍是需要當地醫療工作者和援藏醫生們(men) 一同解決(jue) 的難題。

  7月12日晚,一位當地的藏族孕婦二胎胎盤早剝被送到縣醫院,經過搶救,產(chan) 婦脫離生命危險,孩子卻沒能保住。來自福州市第二總醫院的援藏婦產(chan) 科醫生陳彩燕說,小孩出生時才34周,經過搶救後心率正常,但早產(chan) 兒(er) 肺發育不成熟,醫院沒有新生兒(er) 科,新生兒(er) 呼吸機和相關(guan) 人員都尚未配備。送往上級醫院救治則需要駕車數小時翻山越嶺,對於(yu) 降生後兩(liang) 小時內(nei) 都隻能靠著醫護人員接力手動捏“皮球”(簡易呼吸器氣囊)維持呼吸的早產(chan) 兒(er) 來說,無疑是難以跨越的天塹。

  西藏曾是大骨節病的主要流行地區。這種多發性、變形性的骨關(guan) 節地方病,為(wei) 當地許多居民留下了終身印記:畸形粗大的關(guan) 節、矮小佝僂(lou) 的身材,嚴(yan) 重者失去勞動能力。通過保障糧食、飲水安全等措施,西藏已連續5年未檢出新發病例。八宿縣疾病預防控製中心副主任阿旺頓珠不時和工作人員一起走訪縣裏那些“最後的大骨節病人”。阿旺頓珠說,目前縣裏的大骨節病患者均在30歲以上,他們(men) 中有些通過自治區下發的藥物緩解控製症狀,也有人在援藏醫生的幫助下去內(nei) 地做了手術,去除了“大骨節”,大步走在高原的陽光下。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崢苨 攝影報道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