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大鬆山墓群:千餘墓坑回填保護工作正式啟動
中新網貴陽7月23日電 (應騰 周燕玲)記者23日從(cong) 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從(cong) 2022年7月開始發掘的貴州省貴安新區大鬆山墓群,正式啟動保護性回填工作,千餘(yu) 座墓坑將填滿砂石。
大鬆山墓群考古發掘,是2022年取得重大影響的一次考古工作,被評為(wei) 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短短半年,共發掘從(cong) 兩(liang) 晉南朝至宋明時期,延續近1400年的2192座墓葬,出土4000餘(yu) 件套文物,是貴州考古史上發掘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的一處墓群。
作為(wei) 在城市建設中的重大考古發現,在發掘取得階段性成果,將所有出土文物全部轉移至庫房保護之後,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大鬆山墓群考古後續的保護、展示工作,也迅速提上日程。
“由於(yu) 考古現場的特殊性,對石室墓和土坑墓進行回填保護是一種必然。”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資料室主任、貴安新區大鬆山墓群現場負責人之一胡昌國告訴記者,墓葬經過考古發掘後,長期裸露在外會(hui) 進入失水的階段,並引起收縮開裂。外加雨水高溫,植被生長等自然因素的長期侵蝕,也會(hui) 給墓葬帶來更大破壞,為(wei) 此,啟動對墓葬進行整體(ti) 性保護,是目前大鬆山墓葬群最為(wei) 緊要的工作。
“回填工作大致分為(wei) 加固、回填、標識三部分,包括植被清除、鋪設粗布、鋪設沙土、發掘區回填、植被種植等多道程序。”胡昌國說,整個(ge) 墓群的回填工期大概需要50天左右。
“對大鬆山墓群的本體(ti) 保護,我們(men) 製定了保護方案,並經過專(zhuan) 家論證和文物行政主管部門的審批。完成回填後,這塊區域將建考古遺址公園,將以敞開式的保護展示利用方式,展現遺址龐大的規模、形成過程以及近1400年的發展脈絡,將會(hui) 成為(wei) 貴安新區獨一無二的城市文化IP,為(wei) 新區的個(ge) 性發展,提供最佳身份證明和難以替代的文化能量。”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張興(xing) 龍說,在考古遺址公園的規劃中,將通過整體(ti) 景觀布局展現兩(liang) 晉至明代千餘(yu) 座墓群,讓遊客以一眼千年的古今“穿越”感受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格局的發展曆程。
同時,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還將依托大鬆山遺址,建設貴州省考古標本庫房和考古博物館。大鬆山墓群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將打通從(cong) 考古發掘到保護、研究、闡釋、展示、傳(chuan) 播的學科全鏈條。
目前,大鬆山墓群考古工作主要集中在發掘資料的後期整理階段,出土的數千件文物正在進行室內(nei) 清理、修複、繪圖及整理研究中。而遺址出土的文物,也將在考古博物館中與(yu) 觀眾(zhong) 見麵。(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