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群高校畢業生活躍在科技創新、鄉村振興、綠色發展、社會服務、衛國戍邊一線 他們用實際行動回答:我在
張衛東(dong) :測量世界之巔的珠峰攀登者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文淩
“珠穆朗瑪峰高8848.86米,這一精確數據的獲得,也有我的一份力量。”說起2020年珠峰高程測量,張衛東(dong) 總是很自豪,他說,“這是我的青春非常值得驕傲的一件事情。”
2023年,張衛東(dong) 獲得了教育部頒發的“全國高校畢業(ye) 生基層就業(ye) 卓越獎”。
讀大學前,張衛東(dong) 曾在部隊服役,獲得多項榮譽。2017年,張衛東(dong) 從(cong) 黃河水利職業(ye) 技術學院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專(zhuan) 業(ye) 畢業(ye) 後,進入慕名已久的單位——自然資源部第一大地測量隊工作。
自然資源部第一大地測量隊也稱國測一大隊,建立於(yu) 1954年。69年來,國測一大隊先後七測珠峰、兩(liang) 下南極,39次進駐內(nei) 蒙古戈壁荒原,52次深入西藏無人區,53次踏入新疆沙漠腹地,徒步行程累計超過6000多萬(wan) 公裏,在中國測繪史上具有極重的分量。
2019年,全國第三次國土調查開始,張衛東(dong) 和他的同事們(men) 接受了最艱巨的任務之一——到西藏雙湖縣,對全域超11萬(wan) 平方公裏的土地進行測量。
海拔5200米的雙湖縣,是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縣級行政區,高寒缺氧,全年8級以上大風天超200天。當地常住人口不到1.4萬(wan) 人。
這是張衛東(dong) 第一次去那麽(me) 高海拔的地方,因為(wei) 在無人區,生活極為(wei) 不方便,能買(mai) 到東(dong) 西的地方離他們(men) 的駐地有100多公裏,每次他們(men) 都要儲(chu) 備足夠的食物。他們(men) 大部分時候住在鄉(xiang) 政府或村裏邊,有時就在野外搭帳篷或者睡車上,兩(liang) 三個(ge) 月洗不了一次澡。他們(men) 會(hui) 遇到比越野車還大的野犛牛,還要小心翼翼地躲避雪豹和守羊的藏獒。“我們(men) 去過的一些地方,連藏族同胞都沒去過。”張衛東(dong) 說。
2020年4月30日,2020珠峰高程測量啟動,這是時隔15年後,中國再次測量世界最高峰高度,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開展的第七次大規模的測繪和科考工作。
體(ti) 能素質良好的張衛東(dong) 入選。他說:“這是每個(ge) 測繪員夢寐以求的事。”
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分為(wei) 攻頂組、支援組和接應組,張衛東(dong) 是支援組組員。
登山前,他們(men) 進行了強度極大的訓練。訓練中,也有意想不到的危險。一次,4人一組的測繪隊友,憑借登山繩艱難攀登海拔6010米、坡度達70°的洛堆峰,眼看就要到達時,夾雜著冰雪的大風使張衛東(dong) 後麵的隊員失控並快速下滑,把距離10米外的張衛東(dong) 拉倒。在下滑的瞬間,他立即製動,快速把冰鎬反身壓在雪裏,後麵的隊員也立即采取製動,將自己製動住。
回憶起這一驚心動魄的瞬間,張衛東(dong) 說:“兩(liang) 個(ge) 人的重量,會(hui) 把上麵兩(liang) 名隊員拉下來,冰鎬、冰爪會(hui) 傷(shang) 到人,大家也有可能會(hui) 跌入冰裂縫裏。”正是部隊的訓練,使張衛東(dong) 能迅速反應並處理危機。
2020年5月27日11時,8名衝(chong) 頂隊隊員成功登頂珠峰。在峰頂豎立覘標,安裝導航衛星天線,開展各項峰頂測量工作。
15時,張衛東(dong) 等3人接到任務,帶著雪深雷達探測器,從(cong) 6500米營地攀登到7028米的北坳營地進行雪深係數采集。
當他們(men) 到達北坳冰壁下麵時,已是17時30分。按照正常行進速度,要四五個(ge) 小時才能到達營地,為(wei) 把雪深數據盡快采集完送達大本營,那天,他們(men) 僅(jin) 用了兩(liang) 個(ge) 半小時就到達7028米營地。他們(men) 要挖一個(ge) 深1.3米、長寬各1米的雪坑,這樣的工程在平原很容易,但是在海拔7028米卻是異常困難,隊員們(men) 因極端缺氧而體(ti) 力不支。他們(men) 輪番上陣,21時,采集雪深係數的雪坑終於(yu) 挖好,經40分鍾采集後,隊員們(men) 立即下撤。
下撤途中,因積雪太厚,3人小隊每30米一個(ge) 人順著雪坡往下撤,前一個(ge) 人順利下去,通知後麵一個(ge) 人下撤。當時雪一直在下,積雪很厚,天色黑暗,張衛東(dong) 腳底一滑,冰爪踩到另一隻腳的高山靴,整個(ge) 人掛在了安全繩上,他下意識地緊緊抓住安全繩,停住了下滑,如果滾下去,旁邊就是懸崖。23時28分,他們(men) 終於(yu) 回到了6500米營地。
從(cong) 參與(yu) 訓練到完成珠峰高程測量的半年裏,張衛東(dong) 瘦了26公斤。
珠峰是世界的高度,也是國測一大隊隊員們(men) 人生事業(ye) 的高度。張衛東(dong) 說:“參加了這麽(me) 重要的任務以後,我給自己定了個(ge) 規矩。以後的測量中,沒有會(hui) 比這更艱難的事情,所以每一項工作都要做得更好。”
在張衛東(dong) 看來,是當兵的經曆,讓他不怕吃苦,而國測一大隊的測繪精神,讓他更願意留在一線,去測遍祖國大江南北的一條條河、一座座山,在祖國的版圖上留下自己的腳印,“那真是一件很驕傲的事情。”他說。
_______________
王亞(ya) 妮:重返大山創業(ye) 的電商“領頭雁”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渺
“我剛剛去後山上采摘了一些野生沙棘,野生沙棘富含維生素……”王亞(ya) 妮麵對直播鏡頭,身前的桌上擺著一大捧還帶著草葉枝幹的沙棘果。她手裏也拿著一串黃澄澄的果子,帶著微笑,向大家介紹家鄉(xiang) 的特產(chan) 。
這個(ge) 1995年出生的女孩子,麵對鏡頭總是笑眯眯的。在她的家鄉(xiang) 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龍溪鎮南坡村,她是全村的電商“領頭雁”,用直播賣貨的方式,蹚出一條返鄉(xiang) 創業(ye) 之路。
平順縣地處太行山脈南段西半側(ce) ,群山連綿,地勢險峻。層層疊疊的山,把一代又一代老百姓圍在這裏,麵朝黃土背朝天。
10年前,王亞(ya) 妮就是從(cong) 這群大山裏走出來的孩子。
她還記得,自己打小就跟著爸媽到田邊幫忙,看著他們(men) 和村裏的其他農(nong) 民一樣,從(cong) 泥土裏討生活。
2013年,她考上了山西財貿職業(ye) 技術學院,畢業(ye) 後留校做了專(zhuan) 職輔導員。她的弟弟王亞(ya) 鵬後來考上了太原師範學院,一家供出兩(liang) 個(ge) 大學生。
轉折發生在2018年,平順縣被商務部確定為(wei) “電子商務進農(nong) 村綜合示範縣”,開始在全縣組織電商創業(ye) 培訓班。王亞(ya) 妮從(cong) 村裏的微信群中看到,南坡村的村支書(shu) 發了培訓通知。
當時還沒畢業(ye) 的王亞(ya) 鵬立刻請了假,回村參加培訓。王亞(ya) 妮還記得,那時候,全縣做電商的就是“第一批參加培訓的30多個(ge) 人”。
南坡村第一批報名的人有兩(liang) 個(ge) ,但在接受培訓後,隻有王亞(ya) 鵬一人真的張羅起來,拉著姐姐一起做起了電商。
到第二年,全家人一合計,王亞(ya) 鵬還得接著上學,王亞(ya) 妮一咬牙,幹脆辭了職,選擇回鄉(xiang) 創業(ye) 。
這個(ge) 已經走出大山的孩子,選擇回到大山。
直到如今,王亞(ya) 妮都清楚地記得2019年那個(ge) 冬天。那是她頭一次接到一筆大訂單——2000斤黑小米。
“那會(hui) 兒(er) 剛開始創業(ye) ,我們(men) 還沒有種植基地。老百姓種糧食,大多還是以前自己種、自己吃的模式。因為(wei) 我們(men) 沒有庫存,接到這麽(me) 大的單子,我就聯係村裏人,了解黑小米種植情況。”王亞(ya) 妮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
據王亞(ya) 妮介紹,黑小米是2017年南坡村駐村第一書(shu) 記聯係山西省農(nong) 科院,在村裏試種成功的品種,看上去是黑灰色的,口感和營養(yang) 價(jia) 值都比較高,“算我們(men) 這邊的一個(ge) 特色”。
第一年試種獲得大豐(feng) 收之後,村裏開了豐(feng) 收節。村民們(men) 看黑小米的銷售情況很好,第二年就大量增種。然而,市場沒打開,那時候村裏也沒有人做電商,銷售情況沒有第一年好。等到了2019年,種的人就沒那麽(me) 多了。
因為(wei) 這些情況,王亞(ya) 妮接到訂單後發現,想在村裏湊齊2000斤黑小米“還挺困難的”。她了解到,隔壁村村民曾從(cong) 南坡村領過黑小米的種子,也種了一些。她就跑了一個(ge) 村又一個(ge) 村,挨家挨戶收小米。
那年臘八,她騎著從(cong) 小姨家借來的電動車,在山路上頂著風,冒著雪。風刮在臉上,“很疼”,但她心裏頭都是創業(ye) 者的闖勁兒(er) 。
“其實,老百姓一聽我是收小米的,也特別高興(xing) 。因為(wei) 對農(nong) 民來說,並不是種得上糧食就能夠賣得出去。賣不出去的糧食就得自己吃,最終放成陳米。”她遇到一位隔壁村的老大爺,一聽她來收小米,把種小米的親(qin) 戚朋友都喊來了。
這些村民起初對電商能賣出糧食這件事,既納悶又疑惑。有的人家也隻肯收現金,不接受電子支付。王亞(ya) 妮和弟弟為(wei) 此專(zhuan) 門冒著雪走了3裏路,到鎮上的銀行取現金。
第一桶金賺到了,第二年,王亞(ya) 妮姐弟擴大了場地,添置了設備,注冊(ce) 了商標,搭起了自己的直播間。她也在村子裏一點一點推廣電子商務的概念,手把手教其他人拍視頻、開直播。
“有人聽了我的創業(ye) 故事,一開始也不信,他們(men) 自己種了這麽(me) 長時間都賣不出去,我沒有任何經驗能賣出去嗎?現在越來越多的村民了解了電商是什麽(me) ,開始跟著我們(men) 做,打包快遞,拍視頻。”王亞(ya) 妮感慨道。
鄉(xiang) 親(qin) 們(men) 都很認可回到大山創業(ye) 的王亞(ya) 妮。2021年11月,她當選成為(wei) 平順縣龍溪鎮南坡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
“不能隻顧自己發展,得想更大更長遠的事情。”王亞(ya) 妮說。
_______________
吳嘉楠:在戈壁變電站做“寧靜”守護者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李瑞璿 記者 張茜
90後吳嘉楠目前是國網青海超高壓公司西寧運維分部變電運檢技術專(zhuan) 責,之前她曾是青海省750千伏變電站中年齡最小且唯一的女站長。
變電站是幹什麽(me) 的,我們(men) 平時使用的電都是從(cong) 哪裏來的?吳嘉楠所工作的變電站主要負責區域性電網互聯,同時,變電站中的變壓器會(hui) 將主電網上750千伏的電力進行轉換,大變壓器可以轉換成供給大型工業(ye) 園區的電力,小變電器則可以供給地市供電公司的居民用電。
2016年8月,吳嘉楠投身至清潔能源上網的重要樞紐站——塔拉750千伏變電站開展新建工程驗收。這裏擔負著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千萬(wan) 千瓦級可再生能源基地能源外送的重任,當時吳嘉楠與(yu) 4名同事一起駐守在這座偏遠、荒涼的變電站內(nei) ,守護著源源不斷的“綠電”走出高原。
孤獨是她在塔拉變電站時的常態。當時,偏遠、荒涼的變電站隻有吳嘉楠與(yu) 師傅兩(liang) 人值守,夜晚的塔拉有著開燈也照不亮的黑暗。“在戈壁上你會(hui) 感到孤獨、害怕,但以後你就會(hui) 喜歡上這種寧靜的感覺,因為(wei) 寧靜證明變電站的設備在平穩運行。”吳嘉楠一直將師傅說的話銘記在心。師傅的話讓吳嘉楠明白了守護這份寧靜的意義(yi) 。
吳嘉楠漸漸習(xi) 慣並喜歡上了這樣的寧靜。但她也碰到過“不寧靜”的時候。一天下午,吳嘉楠正在值班,一條後台告警信息引起了她的注意,她立刻冒著風雪趕到設備區核查情況。
“雪深沒過了膝蓋。”吳嘉楠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描述。趕到現場後,吳嘉楠聽到了設備明顯的漏氣聲音,立即向上級調度部門報告,申請停電操作,隔離異常設備。“這是必須爭(zheng) 分奪秒的事情,可能你再晚一會(hui) 兒(er) ,就會(hui) 造成嚴(yan) 重後果!”吳嘉楠說。這次的果斷處理,有效避免了一次事故。
塔拉戈壁灘上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吳嘉楠和同事們(men) 喝的水是拉來的桶裝水,此地沒有手機移動信號,無法上網。他們(men) 一般會(hui) 通過讀書(shu) 、下棋等方式消磨閑暇時光。
工作10年來,吳嘉楠跑遍了青海20多座樞紐變電站,塔拉隻是其中一個(ge) 。
曾有人問她:“你是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堅持了10年?”
吳嘉楠笑了笑說:“守在變電站上的不隻我一個(ge) 。”師傅、同事,還有很多人在寂靜中默默守護著變電站,保護電網安穩運行。
吳嘉楠畢業(ye) 於(yu) 華北電力大學,大學畢業(ye) 時她和同學們(men) 響應學校去基層的號召,毅然背起行囊從(cong) 河北老家來到了青海高原。身處異鄉(xiang) ,舉(ju) 目無親(qin) ,吳嘉楠並不感到害怕,“當時很多同學選擇西藏、新疆,還有很多同學和我一起來青海。”
吳嘉楠敢闖的勁頭來自爸爸,堅強的性格來自媽媽。從(cong) 事石油勘探工作的爸爸經常全國各地跑,在吳嘉楠的記憶中,是媽媽撐起了這個(ge) 家。她從(cong) 沒見過媽媽哭一次。吳嘉楠在媽媽潛移默化的影響下養(yang) 成了爽朗的性格。
紮根戈壁之後,不僅(jin) 有了一份事業(ye) ,吳嘉楠的愛情也在這裏開花結果。她和愛人都是變電站的“守護者”。3年前,隨著小生命的誕生,吳嘉楠有了小家。但由於(yu) 變電站內(nei) 的封閉運維,她與(yu) 丈夫往往十天半個(ge) 月回不了家。家裏的事情、照顧孩子的重擔都落在吳嘉楠媽媽肩上,她內(nei) 心難免愧疚。
在遙遠的高原,變電站平穩運行著,也許大多數人並不清楚電力員工究竟做著怎樣的工作,與(yu) 自己有什麽(me) 關(guan) 係,但像吳嘉楠一樣的基層電力工作者將一直為(wei) 普通人守護“寧靜”。
“一入職就分到我們(men) 公司從(cong) 事變電運維工作的年輕人有很多,入職的時候可能就22歲。”10年漫漫守護路,從(cong) 大學畢業(ye) 生,到變電站站長,再到現在的變電運檢技術專(zhuan) 責,吳嘉楠早已成為(wei) 一名優(you) 秀的“寧靜守護者”。麵對不少與(yu) 她同樣選擇來到高原、奉獻高原的年輕人,她和師傅當初對自己一樣,一對一傳(chuan) 、手把手教。她對徒弟的要求是“踏下心、認真學”。
吳嘉楠把師傅告訴她的關(guan) 於(yu) “寧靜”的那番話,連同那份守護者的使命感,繼續傳(chuan) 遞給徒弟們(men) 。
_______________
吳泉穗:在祖國最南端的學校當教師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任明超 實習(xi) 生 喻文力
在海南省三沙市永興(xing) 學校幼兒(er) 部擔任6年教師後,29歲的海南姑娘吳泉穗的選擇仍然沒有變化:如果能夠繼續簽訂教職合同,自己還是會(hui) 在這所中國最南端的學校當老師。
2015年年底,海南省教育廳、三沙市人民政府、瓊台師範學院等共建的永興(xing) 學校正式建成投入使用。永興(xing) 學校正式成為(wei) 我國最南端的學校,也由此結束了三沙市沒有學校的曆史。
永興(xing) 學校設立了從(cong) 幼兒(er) 園到小學三年級的教程,目前有40名小朋友就讀。學校的授課教師主要來自瓊台師範學院支援的大學畢業(ye) 生,他們(men) 的支援期限從(cong) 一個(ge) 學期到一個(ge) 學年不等。
2017年畢業(ye) 季,就讀於(yu) 瓊台師範學院學前教育專(zhuan) 業(ye) 的吳泉穗了解到有支援永興(xing) 學校的機會(hui) ,毫不猶豫地報了名,與(yu) 多名同學“競爭(zheng) ”支援名額。“當時就覺得到永興(xing) 學校支援是一個(ge) 好機會(hui) ,既能在基層‘發光發熱’、鍛煉自己,又解決(jue) 了永興(xing) 學校的師資問題。”吳泉穗說。
經過層層考試,吳泉穗如願入選了。年輕的吳泉穗有了人生中第一份工作,也開始了對自己的“鍛煉”。
永興(xing) 島不大,永興(xing) 學校更小。
特殊的教學環境讓吳泉穗覺得更能施展“拳腳”。她和同事們(men) 相處得很好,很溫馨,“大家都想把學校辦好,齊心協力讓學生享受優(you) 質的教育資源”,吳泉穗說,支援老師們(men) 寒暑假才能回家,平時一起教學、一起生活,比和家人待在一起的時間要多得多。
在永興(xing) 學校,吳泉穗負責幼兒(er) 部小、中、大班的教學。在這些3-6歲的幼兒(er) 裏,不少人來自永興(xing) 島上的漁民之家,入校時很少有人會(hui) 講普通話。向這些小朋友授課時,來自海南島本土的吳泉穗,同時會(hui) 用到海南話和普通話。
愛心、耐心、溫馨——吳泉穗的幼兒(er) 教育理念已經融入了她的工作日常。吳泉穗說:“你要愛這些孩子,要去抱這些孩子,和他們(men) 的家長聊天,讓大朋友帶著小朋友一起玩,所有的孩子最終都會(hui) 融入和諧的集體(ti) 學習(xi) 和生活中。”
把孩子交給能寫(xie) 會(hui) 畫、能歌善舞、多才多藝的吳泉穗,永興(xing) 島上的家長很放心。“從(cong) 小班、中班,再到大班,您一直都帶著愛心、耐心、責任心,關(guan) 心愛護著孩子……”吳泉穗宿舍的抽屜裏,存放著家長們(men) 寫(xie) 給她的一遝信件。
“吳老師,感謝你們(men) ,有了你們(men) ,我們(men) 全家人才能團聚……”家長的信讓吳泉穗充滿獲得感和幸福感,6年來教過的138名小朋友也成為(wei) 她最大的人生財富之一。
“學校裏玩具多,孩子們(men) 吃完飯後都會(hui) 回來玩,很多孩子跟我待的時間比爸媽還長,他們(men) 都叫我吳媽媽。”吳泉穗說,每一個(ge) 孩子背後,是一家人的期盼。
在孩子到了上學年齡後,一名駐島工作人員就帶孩子來永興(xing) 島上學。吳泉穗對這樣的場景很感動:駐島工作人員和家人長期分離後終於(yu) 能夠團聚、陪伴,在永興(xing) 島上正常地生活,孩子還可以接受這裏的教育。
另一名孩子的爺爺在永興(xing) 島上當了三四十年的漁民,常年帶領後輩在永興(xing) 島附近打魚,孩子就成了留守兒(er) 童。永興(xing) 學校給了漁民爺爺一家機會(hui) ,可以把孩子帶到永興(xing) 島讀書(shu) 。現在孩子的媽媽也在永興(xing) 島上有了工作,祖孫三代一家人其樂(le) 融融。
在永興(xing) 島的6年,吳泉穗看著一撥又一撥支援大學生到來、離開,看著一撥又一撥的孩子入校、離校、長大。她成為(wei) 永興(xing) 學校任教時間最長的老師,也成為(wei) 永興(xing) 島上的“老三沙”。
“一日三沙人,一生三沙情。”在永興(xing) 島,吳泉穗是“知名人物”,漁民見到她,有時會(hui) 說“你也是‘老三沙’了啊!”駐島機構的朋友會(hui) 說:“吳老師你在永興(xing) 學校很久嘍!你不打算回去嗎?”“一個(ge) 女孩,能在永興(xing) 學校待這麽(me) 久,真的很不容易。”
長期待在永興(xing) 島,寒暑才能回家,還會(hui) 錯過海南島上親(qin) 朋好友的各種團聚……吳泉穗表示有遺憾,“不過在永興(xing) 學校,我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永興(xing) 學校需要我,我就要在工作崗位上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5月20日,吳泉穗在微信朋友圈“官宣”:自己在永興(xing) 島上收獲了愛情。她的男朋友也是一名駐島人員,吳泉穗當天收到了男朋友“千辛萬(wan) 苦、漂洋過海”送到永興(xing) 島的玫瑰花。她感覺很幸福,專(zhuan) 門寫(xie) 下這樣一段話:“遇到對的人,在祖國最南端的地方開始一段愛情。”
_______________
楊寧:在祖國的邊境線上做“一棵樹”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石佳
從(cong) 內(nei) 蒙古巴彥淖爾市烏(wu) 拉特中旗政府所在地海流圖鎮出發,一路向北,繁華熱鬧的城鎮漸漸遠去,稀疏的植被在一望無際的沙地中若隱若現。
楊寧執守的甘其毛都口岸,位於(yu) 距海流圖鎮133公裏的荒漠腹地。甘其毛都蒙語意為(wei) “一棵樹”,寓意著當地幹旱惡劣的自然條件。甘其毛都北麵與(yu) 蒙古國南戈壁省毗鄰,既是我國一類陸路口岸、重要能源進口通道,也是內(nei) 蒙古通關(guan) 量和貿易額最大的公路口岸。
1993年出生的楊寧是巴彥淖爾邊境管理支隊的一名民警,2017年,楊寧從(cong) 內(nei) 蒙古大學畢業(ye) 後,毅然決(jue) 定入伍,進入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原巴彥淖爾市公安邊防支隊服役。
“一年隻刮一次風,一次從(cong) 春刮到冬。”當地居民如此形容這裏的惡劣氣候。第一次到邊境線上,楊寧就領教到大風的厲害:春季的大風卷起層層黃沙,讓執勤的楊寧睜不開眼,吃了滿嘴的沙。冬日凜冽的風刮在臉上,像是刀子劃過般疼痛。楊寧裏裏外外穿了五六層衣服,即便是棉襖加上軍(jun) 大衣,也無法抵禦寒風刺骨。
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深化黨(dang) 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明確公安邊防部隊集體(ti) 退出現役,轉隸於(yu) 國家移民管理局。
楊寧再一次麵臨(lin) 抉擇:或者是跟隨部隊集體(ti) 轉製,在距離家鄉(xiang) 1500多公裏且工作環境艱苦惡劣的邊疆駐守,或者是回到老家河北唐山,找一份穩定的工作,過著陪在父母身邊、平穩安定的日子。
“其實我也想回家,但是有國才有家,大家都回家了,誰來戍守邊疆?”糾結過後,楊寧還是做出了與(yu) 大多數畢業(ye) 生不一樣的選擇。
起初,楊寧的父母強烈反對。楊寧一遍遍和父母解釋,“您兒(er) 子守衛祖國邊疆,你們(men) 臉上也有光呀。”最終他得到了父母的支持。
轉隸期間單位交給了楊寧一塊“硬骨頭”,負責核查200餘(yu) 名士兵的報考條件。連續一個(ge) 多月,楊寧每天工作近20小時,一頁頁、一項項核查士兵資料。
在此期間,楊寧還幫助僅(jin) 有高中學曆的戰友們(men) 複習(xi) 備考。楊寧曾備考過中央財經大學的研究生,僅(jin) 僅(jin) 差幾分就能通過初試。楊寧把自己的學習(xi) 方法教給戰友,告訴戰友如何高效記筆記,耐心地為(wei) 戰友解答難題。轉改考試後,楊寧的成績位列總隊前茅,他所在中隊的考試錄取率為(wei) 100%。
轉改成為(wei) 移民管理警察後,楊寧發現支隊存在著隊員年齡小、能力較弱的問題。楊寧弄懂吃透理論政策,將晦澀難懂的理論轉化為(wei) 切合實際、便於(yu) 操作的具體(ti) 動作,他還不斷創新訓練方式,經常一句警告語、一個(ge) 規範動作,就揣摩研究到淩晨。在楊寧的努力帶動下,巴彥淖爾邊境支隊民警實戰能力大幅提升。在總隊大練兵年度考核中,成績位居內(nei) 蒙古地區前列。
針對部分新警文化水平不夠高、知識儲(chu) 備不夠、公文寫(xie) 作能力欠缺等問題,楊寧把士兵轉改民警業(ye) 務能力素質提升作為(wei) 工作重點,經常與(yu) 同事們(men) 交流,並主動向領導建議,推行機關(guan) 基層雙向聯動機製,讓新警可以結合自身興(xing) 趣和薄弱環節,有選擇地前往機關(guan) 進行實踐鍛煉,學習(xi) 辦文辦會(hui) 。
7月19日21時,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給楊寧打去采訪電話時,他還在辦公室加班。楊寧說這是工作常態。他希望自己事事做到完美。
作為(wei) “全國高校畢業(ye) 生基層就業(ye) 卓越獎”的獲得者,回望自己過去的選擇,楊寧建議高校畢業(ye) 生:“不要好高騖遠,到最基層、最一線、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隻要持之以恒,就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績。”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