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文旅:身臨其境“觸摸”風景
一場別開生麵的演出,讓觀眾(zhong) 打破與(yu) 演員的邊界,走進劇中世界;一個(ge) 古色古香的街區,讓人們(men) “穿越”進入一段曆史歲月……隨著信息技術發展、體(ti) 驗經濟興(xing) 起,沉浸式文旅成為(wei) 關(guan) 注熱點,新業(ye) 態、新模式、新產(chan) 品不斷湧現,遊客在身臨(lin) 其境的新奇體(ti) 驗中領略文化的魅力。
近日,文旅部發布20個(ge) 沉浸式文旅新業(ye) 態示範案例,從(cong) 夜遊錦江、大唐不夜城,到《又見平遙》《遇見大庸》《知音號》等經典演出,各種類型的沉浸式項目成為(wei) 文旅業(ye) 態創新的標杆。“今年以來,全國文化和旅遊市場加速回暖,沉浸式業(ye) 態跑出了加速度,通過文旅資源、數字技術與(yu) 空間創意的融合創新,促進了當地產(chan) 業(ye) 和消費的雙升級。”文化和旅遊部產(chan) 業(ye) 發展司副司長馬力說。
沉浸式文旅與(yu) 傳(chuan) 統旅遊項目相比有哪些特色?沉浸式業(ye) 態對遊客的吸引力體(ti) 現在哪?未來沉浸式文旅應該如何創新發展?
沉浸式演藝打破傳(chuan) 統舞台邊界
長江一艘遊輪上,《知音號》演出正在進行,遊客們(men) 穿梭在舞池、酒吧等空間,與(yu)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武漢曆史片段相遇,在和演員的互動中走進一幕幕扣人心弦的劇情。“在這場演出中,觀眾(zhong) 不再是旁觀者,而是走進了劇情之中,從(cong) 漢口碼頭開始,到登上‘知音號’遊船,我們(men) 參與(yu) 了一段跌宕動人的故事。”遊客吳莫在觀演後心生感慨。
今年以來,文旅消費快速增長,演藝市場百花齊放,旅遊演藝也重回大眾(zhong) 視野。數據顯示,今年2至4月,全國旅遊演藝觀演人次比去年同期提升184%,五一期間觀演人數同比增長360%。在多年發展過程中,形式更多樣、場景更豐(feng) 富的沉浸式演藝頻頻火爆“出圈”。沉浸式演藝打破了傳(chuan) 統劇場的觀演關(guan) 係,或讓觀眾(zhong) 在行進中通過和演員互動與(yu) 舞台融為(wei) 一體(ti) ,或通過機械裝置、全息影像等科技手段打造多維視聽體(ti) 驗,讓觀眾(zhong) 身臨(lin) 其境。
在重慶磁器口,《重慶1949》劇目是通過技術手段展現敘事場景的典型,也成為(wei) 很多來重慶的遊客的必選項目。“每分每秒,觀眾(zhong) 眼前的景物都在變化。”重慶一九四九演藝文化有限公司總經理黃科向記者介紹演出所運用的高科技機械元素,“三個(ge) 機械旋轉舞台,兩(liang) 個(ge) 機械旋轉觀眾(zhong) 席,一個(ge) 固定觀眾(zhong) 席,根據場景變換位置,讓觀眾(zhong) 與(yu) 表演深度融合。舞台還通過機械升降威亞(ya) 、煙囪、牢籠等道具真實還原曆史,結合音效、燈光、投影以及裸眼3D技術,讓觀眾(zhong) 更深刻地感受一段紅色曆史。”
在山西,已演出十年的《又見平遙》仍然是旅遊演藝作品中的經典,觀眾(zhong) 步行穿過迷宮般的多重空間,感受平遙古城故事的悲壯情懷;在貴州,實景演出《天釀》將數字新媒體(ti) 技術與(yu) 山水空間融合,演繹茅台酒文化的曆史變遷……“交互體(ti) 驗感已成為(wei) 當前消費者的重要需求,這讓沉浸式演藝有更大的發揮空間,需要不斷創新、拓寬產(chan) 業(ye) 鏈,讓觀眾(zhong) 在遊戲互動中走進曆史,感受精神洗禮。”黃科說。
“沉浸式演藝可增強商業(ye) 聯動,打造多維業(ye) 態,以商業(ye) 模式轉變助推產(chan) 業(ye) 升級。通過打造文創周邊產(chan) 品,實現曆史與(yu) 現代旅遊跨界聯動,是流量變現、擁抱年輕消費者的極佳路徑。”南開大學現代旅遊業(ye) 發展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主任石培華表示,“沉浸式演藝要提升自我造血能力,形成可循環的沉浸式生態圈,通過遊客的參與(yu) 與(yu) 反饋促進演藝作品更新和可持續發展。”
沉浸式場景帶來互動感十足的體(ti) 驗
“踏入‘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如同走進了真實的盛唐長安。‘李白’帶我們(men) 逛長安城,介紹各種小吃,工作人員和店家也都穿著唐製漢服,將氛圍感拉滿。”這幾天,四川遊客李悠在看了電影《長安三萬(wan) 裏》後,對唐代曆史文化產(chan) 生了向往,便約上朋友來到西安。一路上,傳(chuan) 統小吃、文創產(chan) 品琳琅滿目,唐樂(le) 歌舞演出盡顯唐風古韻,還會(hui) 偶遇詩人與(yu) 你推敲詩句,“玄奘”負笈而行詢問西行路向,帶著一張“通關(guan) 文牒”打卡蓋章,如同夢回唐朝繁華的市井生活。
這個(ge) 坐落在大唐不夜城的主題街區,自2022年4月開街以來就迅速成為(wei) “爆款”,火遍網絡,吸引無數年輕人前來打卡。“一年時間,我們(men) 已接待遊客超200萬(wan) 人。”陝西文化旅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鄒林豐(feng) 告訴記者,為(wei) 了營造更真實的場景,他們(men) 請100多名手工匠人製作了8000多盞燈籠以及各種道具,春遊百花、煙雨荷塘、冬日雪景,端午節、上元節、中秋節……每個(ge) 季節、每個(ge) 節日有不同的主題活動,遊客每次來都有不同的感受。
“最初構想這樣的項目,是考慮到當前的傳(chuan) 統旅遊業(ye) 態和遊客親(qin) 近度不夠。作為(wei) 一個(ge) 城市更新項目,我們(men) 將室內(nei) 傳(chuan) 統商業(ye) 空間打造成唐風市井的場景,讓每一個(ge) 人都在參與(yu) 、融入、親(qin) 曆中領略大唐長安的風采。”鄒林豐(feng) 說。
近年來,很多城市將打造沉浸式街區作為(wei) 文旅產(chan) 業(ye) 發展亮點,通過修繕老建築、還原曆史布景,將獨特的建築風格、地道的當地美食、傳(chuan) 統的節慶表演展示出來,人文古韻和商業(ye) 氛圍融於(yu) 一體(ti) ,遊客深入其間,不僅(jin) 能滿足休閑、娛樂(le) 、社交等需求,也能更深入地讀懂一座城市的曆史文化。
白天遊覽景區,夜晚觀看演出、逛街區夜市……消費者對旅遊目的地夜生活的期待正在與(yu) 日俱增。各地紛紛打造沉浸式夜遊項目,滿足遊客消費需求,帶動當地夜經濟發展。在安徽,花山謎窟主題園區的夜晚燈光璀璨,互動投影、5G、全息、多媒體(ti) 高科技手段將文化、科技、藝術與(yu) 自然山水和千年謎窟融為(wei) 一體(ti) 。在四川巴中,《夢境光霧山》行浸式山水夜遊項目,將光霧山變幻的天然團霧作為(wei) 投影成像載體(ti) ,在300米懸崖絕壁上再現千年米倉(cang) 文化和《巴山背二歌》文化遺產(chan) ,讓遊客沉浸在劇情中。
“從(cong) 過去單一地遊覽景區,到今天融入景區、成為(wei) 其中的一分子,遊客的消費方式正在發生轉變。年輕消費者不僅(jin) 喜愛新奇、互動、體(ti) 驗,更願意自發在社交平台分享感受,這也進一步助推了沉浸式業(ye) 態的火熱。”鄒林豐(feng) 說。
沉浸式展覽讓曆史文化“活”起來
隨著數字科技的廣泛應用,博物館、展覽館的展陳方式也與(yu) 時俱進。不少展館應用現代化展示技術進行創新,打造沉浸式展覽,導覽講解、靜物展示、文字介紹等傳(chuan) 統模式被打破,聲、光、電、影與(yu) 實物結合,讓文物和曆史“活”起來。
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遊客走進“5G大運河沉浸式體(ti) 驗館”,可以一鏡到底穿越17座運河城市,在古色古香的建築與(yu) 商鋪間感受不同運河城市古時的繁華。“文物與(yu) 高科技融合,以裸眼3D的形式,以“5G+VR”全景視角、多媒體(ti) 互動、增強現實等技術,真實比例還原曆史,展示大運河兩(liang) 岸的風土人情和繁華景象。”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展覽部負責人徐小虎告訴記者,對文化內(nei) 容的深入理解是搭建真實鮮活場景的基礎,聲光電技術與(yu) 展覽的融合已成為(wei) 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
當信息技術和內(nei) 容創意相遇,傳(chuan) 統文化有了新的表達,立體(ti) 化多感官沉浸體(ti) 驗,更直觀地將曆史、知識、文化呈現出來。
在江蘇溧陽,新四軍(jun) 江南指揮部紀念館通過大量實物、史料及多媒體(ti) 互動裝置,設計水西保衛戰、塘馬戰鬥、渡江北上等體(ti) 驗空間,再現新四軍(jun) 將士和蘇南人民的英雄事跡。“北京世園公園植物曆險記探索體(ti) 驗展”則通過互動化參與(yu) ,數字化呈現探險恐龍時代,將教育性、藝術性和娛樂(le) 性結合起來,深受孩子們(men) 歡迎。
“這些技術給體(ti) 驗者帶來多維度、全包圍式、交互感強的體(ti) 驗,突破了傳(chuan) 統展覽陳列靜態體(ti) 驗模式,不僅(jin) 充分調動觀眾(zhong) 的探索欲和新鮮感,更提升了文化的價(jia) 值。”石培華指出,在沉浸式展覽中,技術創新創造了故事場景敘事動線,將故事性的文字敘事內(nei) 容轉換為(wei) 展覽的環境信息,構建出空間氛圍,在實時交互中創造情感共鳴。
“在旅遊過程中,文博展覽、曆史遺跡等景點往往深奧枯燥,很難打動消費者。而沉浸式技術可在一定程度上還原曆史,讓人文曆史生動起來,讓文物鮮活起來,讓文化走進大眾(zhong) 內(nei) 心。”北京聯合大學旅遊學院教授曾博偉(wei) 說。談到沉浸式文旅未來的發展,曾博偉(wei) 認為(wei) ,要更注重故事化、特色化、互動化和深入化,“技術不是目的,優(you) 質內(nei) 容傳(chuan) 達的理念和精神更能感動遊客。一味模仿很難有生命力,要通過創新、挖掘特色來體(ti) 現差異化,創造更多優(you) 秀的沉浸式產(chan) 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