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延邊非遺歌舞曆久彌新:“Z世代”接過傳承火種
中新網延邊7月25日電 題:吉林延邊非遺歌舞曆久彌新:“Z世代”接過傳(chuan) 承火種
中新網記者 石洪宇
當經典歌曲《紅太陽照邊疆》的前奏響起,27歲的尹榮勳用燦爛的笑容麵對觀眾(zhong) ,隨即甩動頭上的象帽——帽子上幾米長的飄帶旋轉如風,狀如舞動的“彩虹”。尹榮勳隨著節拍控製肢體(ti) ,與(yu) 其他演員共同營造出歡快的舞台氣氛。
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汪清縣,尹榮勳是眾(zhong) 多接過中國朝鮮族農(nong) 樂(le) 舞傳(chuan) 承火種的“Z世代”之一。朝鮮族農(nong) 樂(le) 舞於(yu) 2009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成為(wei) 中國唯一入選的舞蹈類項目。
尹榮勳喜愛的象帽舞正是朝鮮族農(nong) 樂(le) 舞頗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這是可以代表我們(men) 邊疆地區的一門藝術,展現了我們(men) 這個(ge) 民族能歌善舞、勤勞好客的美好品質。”尹榮勳認為(wei) ,農(nong) 樂(le) 舞具有極強的生命力、感染力和凝聚力,“是綻放的金達萊。”
在吉林延邊地區,中國朝鮮族農(nong) 樂(le) 舞受眾(zhong) 極廣。下至三四歲的孩童、上至年逾古稀的老人,每逢傳(chuan) 統佳節、節慶活動、合家團圓時,人們(men) 都會(hui) 自發地跳起來。尹榮勳雖然年輕,但已係統接觸朝鮮族農(nong) 樂(le) 舞(象帽舞)10餘(yu) 年,如今還成為(wei) 縣級非遺傳(chuan) 承人。
在他的工作室,很多年輕人結伴前來學習(xi) 。“年輕人的愛好比較多元,國風、說唱、街舞,我們(men) 把這些元素改編到這門傳(chuan) 統藝術中。”尹榮勳說,在創新中傳(chuan) 承讓朝鮮族農(nong) 樂(le) 舞(象帽舞)具備很強的號召力。
延邊州每年會(hui) 舉(ju) 辦數百場各類文藝匯演,年輕人或在流行文化中“植入”象帽元素,或在傳(chuan) 統節目中融入流行文化,在舞台上“一較高下”。
尹榮勳接過的傳(chuan) 承“火種”來自老人金明春——他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中國朝鮮族農(nong) 樂(le) 舞(象帽舞)的代表性傳(chuan) 承人,雖然已經64歲了,仍活躍於(yu) 舞台之上。金明春曾以30秒內(nei) 甩32米雙層彩帶並跳躍44次創造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我的任務是把這門藝術交到年輕人的手中。”金明春來興(xing) 致時,會(hui) 跑上舞台參與(yu) 到年輕人的表演當中。他介紹,中國朝鮮族農(nong) 樂(le) 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於(yu) 一體(ti) ,舞蹈伴隨嗩呐、洞簫、鑼鼓的節拍歡歌起舞,“是一個(ge) 很大的門類。”
有些年輕人對於(yu) 這門技藝非常執著。太永春是一位“90後”傳(chuan) 承人,他開設的課堂除了教授朝鮮族農(nong) 樂(le) 舞(象帽舞),還教“Z世代”們(men) 長鼓、假麵、錚等。“這些元素的背後是朝鮮族農(nong) 耕曆史,也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
最近來到工作室學習(xi) 的年輕人都在“備戰”延邊八月至十月的文藝匯演季。記者在當地采訪時了解到,官方的保護和推廣作用至關(guan) 重要。
在汪清縣,中國朝鮮族農(nong) 樂(le) 舞展示館是傳(chuan) 承保護“中國朝鮮族農(nong) 樂(le) 舞(象帽舞)”的機構,也是我國迄今為(wei) 止唯一一個(ge) 以朝鮮族農(nong) 樂(le) 舞為(wei) 主題的展館。其是以“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力度”為(wei) 目標建造的。
該展示館設置的劇場在彩排時,經常會(hui) 傳(chuan) 出歡快的樂(le) 器伴奏聲和歌聲。60歲老人組成的老年團、30歲到50歲成員組成的的中青年團,以及少兒(er) 團常在這裏相聚。
“中國朝鮮族農(nong) 樂(le) 舞會(hui) 生生不息,一代一代傳(chuan) 承下去。”金明春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