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蜀道三千裏,穿越古今的一部史詩

發布時間:2023-07-27 11:10:00來源: 新華社

  距今3000多萬(wan) 年前,板塊運動讓青藏高原不斷抬升,地殼物質向東(dong) 南流展,造就了龍門山、大巴山、七曜山和大相嶺等多條山脈。四川盆地就在它們(men) 的環繞下漸漸定型。

  爾來四萬(wan) 八千歲,

  不與(yu) 秦塞通人煙。

  ——【唐】李白《蜀道難》

  獨特的地質構造造就了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的天府之國,也讓蜀地與(yu) 外界有了山川阻隔。

  於(yu) 是,生活在這片神奇土地的先民,打造了一條名為(wei) “蜀道”的古代交通基礎設施。這條總長一千餘(yu) 公裏的小路,就像一條項鏈,串起三千多年中華民族改造自然、溝通往來的史詩。

  蜀道主要交通線路示意圖 圖片來源:李久昌《中國蜀道·交通線路》(第一卷),三秦出版社

  猿猱難攀之道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

  猿猱欲度愁攀援。

  ——【唐】李白《蜀道難》

  凡是到四川廣元攀爬過鳥道、猿猱道的人,都不難理解詩仙李白為(wei) 何發出“蜀道之難,難於(yu) 上青天”的感歎。

  狹窄逼仄、步步驚心……最初的蜀道也大抵如此。道路多以棧道為(wei) 主,通行者不免會(hui) 行走在懸崖峭壁之上,挑夫在這裏沒法換肩,更不可能轉身。

  作為(wei) 現代人,在感慨蜀道險峻之餘(yu) ,不免好奇:在技術普遍落後的古代,人們(men) 如何開鑿這些堅硬的山體(ti) ?

  一種獨特的“火焚水激法”體(ti) 現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其原理類似熱脹冷縮。聰明的古人將待鑿的山石燒得滾燙,再用水或醋潑,膨脹後急驟冷縮的山石就變得容易被鑿擊下來了。

  一焚一激之後,一條條棧道沿著被鑿開的路徑鋪展開來,翻山越嶺。

  劍門路,崎嶇凹凸石頭路。

  兩(liang) 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長程十萬(wan) 樹。

  ——【清】喬(qiao) 缽《翠雲(yun) 廊》

  木頭搭建的棧道,容易被水淹沒、腐蝕,建造成本也比較高。隨著南北往來的加深,並得益於(yu) 鐵器等生產(chan) 工具的革新,人們(men) 開始利用山體(ti) 裸露的山石修鑿更加寬闊的石板路。

  今天,漫步在灑著斑駁陽光的翠雲(yun) 廊古蜀道上,古道兩(liang) 旁蒼翠的行道古柏,仿佛在訴說著千年的滄桑。在彎急坡陡處設置的攔馬牆透露出昔日戰馬嘶鳴、車輪滾滾的盛況。

  從(cong) “鑿山鋪道”到“鑿石問路”,古蜀道曆經多次翻修、改道,卻從(cong) 未被山石埋沒,一如它的建造者和來往的人流,不折不撓、生生不息。

  咽喉要津之道

  秦開蜀道置金牛,

  漢水元通星漢流。

  ——【唐】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其八》

  相傳(chuan) 在戰國年間,秦惠文王欲南征巴蜀,但苦於(yu) 秦蜀兩(liang) 地之間有秦嶺和大巴山橫亙(gen) 其中,於(yu) 是使計贈送蜀王幾頭“會(hui) 產(chan) 黃金”的石牛,貪財的蜀王派大力士開山辟路迎回石牛,卻沒想到對方日後順著這條路攻入蜀地。這條拖送石牛的道路,就是古金牛道,也是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蜀道。自那以後,蜀道便常常出現在古代戰爭(zheng) 的描述中,成了“兵家必爭(zheng) 之地”。

  劍門天設險,

  北鄉(xiang) 控函秦。

  ——【宋】陸遊《劍門關(guan) 》

  隻要翻開中國的地形圖,便可知道蜀道的關(guan) 鍵之處。一頭紮下四川盆地,一頭“望”著八百裏秦川,地處咽喉要道,且易守難攻,可以說誰掌握了蜀道,誰就把持了中原地區到大西南的交通樞紐。

  蜀道途中,一座座雄關(guan) 經曆了無數戰爭(zheng) 洗禮。劍門關(guan) ,是一座崢嶸而崔嵬的雄關(guan) ,居於(yu) 大劍山中斷處,兩(liang) 旁斷崖峭壁直入雲(yun) 霄,峰巒倚天似劍。

  三國時期,蜀漢薑維駐守在劍門關(guan) ,擋敵曹魏士兵於(yu) 劍門關(guan) 外。“一夫當關(guan) ,萬(wan) 夫莫開”,在險要關(guan) 口,任何輕慢者都將遭受無情的拒斥。

  雲(yun) 連蜀道三千裏,

  柳拂江堤十萬(wan) 家。

  ——【明】袁宏道《古荊篇》

  戰爭(zheng) 年代,蜀道是行軍(jun) 打仗的通道;到了和平年代,蜀道成了文化和商貿交流的樞紐。

  四川自古便是沃野千裏、物產(chan) 豐(feng) 饒之地。中原和西南地區的溝通,就顯得尤為(wei) 關(guan) 鍵。“蜀商多重秦”,盡管道路崎嶇,但四川與(yu) 中原地區的貿易仍十分頻繁。正是在蜀道上,蜀地的漆器、蜀錦、金銀器等特產(chan) ,傳(chuan) 到了長安。同時,西北的馬匹、棉花、胡椒、洋芋、胡蘿卜也通過蜀道傳(chuan) 到了四川。

  道路崎嶇擋不住如織的來往。三千多年來的古蜀道上,留下了太多鞋履、馬蹄和車轍的痕跡。直到上世紀三十年代川陝公路的修築,才讓它徹底成為(wei) 了“曆史博物館的陳列”。

  聯通四方之道

  蜀道多早花,江間饒奇石。

  ——【唐】杜甫《石櫃閣》

  從(cong) 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城區出發北上4公裏,嘉陵江東(dong) 岸的絕壁上,有一麵佛崖,全長近400米,高45米,有7000餘(yu) 尊佛教石刻,這就是四川規模最大的摩崖造像石窟群——千佛崖摩崖石刻。千佛崖是千年蜀道上的一顆明珠,北方的石窟雕刻技藝也正是沿著蜀道傳(chuan) 入巴蜀的。

  值得關(guan) 注的是,就在千佛崖的河對岸,幾條現代化交通網錯落有致地交織在一起。今日的廣元是名副其實的“交通博物館”。老川陝路、京昆高速、寶成鐵路、西成高鐵、嘉陵江航道在這裏交織“奔騰”。橫渡嘉陵江,仿佛穿越古今。

  2017年12月6日,D4254次列車通過位於(yu) 廣元市北郊的西成高鐵嘉陵江特大橋。列車行駛在嘉陵江西岸,東(dong) 岸是始於(yu) 北魏、興(xing) 於(yu) 唐和五代的千佛崖摩崖石刻。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美矣哉,西蜀之道,何今易而昔難。

  ——【明】方孝孺《蜀道易》

  作為(wei) 西成高鐵沿線上的一站,這裏常常能看到“複興(xing) 號”飛馳而過。這條首次穿越秦嶺山脈的高速鐵路,讓“千裏秦蜀一日還”成為(wei) 可能。早上還在西安吃肉夾饃,午飯就能品嚐到地道的成都火鍋,這種生活可能是古人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到的。

  如今,這一立體(ti) 交通網還通過不斷地“上天入地”拓展“新蜀道”的邊界。雅康高速公路二郎山特長隧道打通了崇山峻嶺,拉近了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距離。越來越繁忙的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正張開懷抱,喜迎八方來客。

  如果李白生活在現在,他還會(hui) “側(ce) 身西望長谘嗟”嗎?三千多年間,蜀道之難讓無數文人騷客競相折腰。今天,蜀道之暢正激發巴蜀地區煥發新的活力。

  參考資料:

  《中國蜀道》,劉慶柱、王子今主編,三秦出版社

  《唐詩三百首新注》,[清]蘅塘退士,上海古籍出版社

  《從(cong) 戰國木棧石板陸棧到高速高鐵 三千年蜀道越走越寬》,宦小淮,成都商報

  《石櫃閣地理位置初探》,李貞,貴州師範學院學報(2015年第7期)

  《從(cong) <蜀道易>看方孝孺與(yu) “台閣體(ti) ”的關(guan) 係》,朱昌林,康定民族師範高等專(zhuan) 科學校學報(2006年第5期)

  策劃:錢彤 周紅軍(jun) 楊三軍(jun)

  監製:劉娟 侯大偉(wei)

  監審:唐心怡 王釩

  執行策劃:馬宇聰 崔禕璁

  視覺設計:李權

  衛星技術:李雙宇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