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尋味中華 | 文博)景德鎮禦窯廠的地下碎瓷片:拚起古瓷往事

發布時間:2023-07-28 10:08: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景德鎮7月27日電 題:景德鎮禦窯廠的地下碎瓷片:拚起古瓷往事

  中新社記者 李韻涵

  明朝成化年間(1465年-1487年),幾件素三彩的鴨型香薰在景德鎮禦窯廠燒製成型,但卻無緣“進宮麵聖”而被打碎掩埋地下。500餘(yu) 年後,這隻“香薰鴨”不僅(jin) 重見天日,在故宮博物院“走一遭”,還將成為(wei) 江西景德鎮禦窯博物院的“形象代言人”。

  景德鎮禦窯廠又稱禦器廠,於(yu) 明初成立,是一座專(zhuan) 門為(wei) 宮廷燒製瓷器的皇家瓷廠。由於(yu) 禦窯廠嚴(yan) 苛的瓷器挑選及管理製度,燒成的瑕疵品或落選品為(wei) 避免流入民間,需打碎埋於(yu) 地下,這使得禦窯廠地下埋藏著數以千萬(wan) 計的碎瓷片。

  數百年後,正是這些碎片給後人留下線索,以解密禦窯往事。多年來,景德鎮禦窯博物院聯合多家考古單位對禦窯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數以千萬(wan) 計的禦窯瓷片煥發新生機。在成噸的碎片中,有上千塊碎片屬於(yu) 明成化素三彩鴨型香薰。

  “這件鴨型香薰設計與(yu) 工藝都十分精巧,且不論是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還是台北故宮博物院,甚至在私人收藏中都從(cong) 未見傳(chuan) 世。”景德鎮禦窯博物院院長翁彥俊表示,禦窯遺址前後出土了上千片鴨型香薰碎片,目前總共修複完成了六件,其中一件還送去了故宮博物院進行修複,圓了“香薰鴨”的“進宮夢”。

  為(wei) 何當年這件器物沒能呈至禦前?禦窯博物院修複部負責人江小民告訴記者,這件鴨型香薰分為(wei) 兩(liang) 節,上部為(wei) 蓋,下部放香料,頸部與(yu) 腹部中空。“我們(men) 發現,香料在燃燒時由於(yu) 空氣不夠就會(hui) 慢慢熄滅,這或許在當時是個(ge) 試驗品,沒能燒製成功。”

  明清兩(liang) 代是青花瓷的全盛時期,除了“香薰鴨”的碎片,在禦窯廠底下成噸的碎片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青花碎片。瓷片無聲,卻記載了一段東(dong) 西方文明交流史。

  “在蒙元時期,西亞(ya) 與(yu) 東(dong) 亞(ya) 的商貿已經打通,一種名為(wei) ‘蘇麻離青’的顏料沿著絲(si) 綢之路進入中國,後演變成現在的青花料。”翁彥俊表示,景德鎮的青白瓷與(yu) 蘇麻離青“碰撞”後,產(chan) 生了令人驚豔的青花瓷。

  翁彥俊稱,青花瓷的持續流行得益於(yu) 明初官方進行的朝貢貿易。永樂(le) 時期,鄭和下西洋活動將包括瓷器在內(nei) 的中國貨物遠銷東(dong) 南亞(ya) 、南亞(ya) 、中亞(ya) 、西亞(ya) 、北非等30餘(yu) 個(ge) 國家及地區,開辟了一條海上絲(si) 綢之路。

  據了解,禦窯廠除了給宮廷提供瓷器以外,還定製了許多外交禮品,在明永樂(le) 、宣德時期,景德鎮禦窯廠燒製了大量極具中東(dong) 伊斯蘭(lan) 風格的器物。在禦窯博物館內(nei) 展陳的青花伊斯蘭(lan) 式輪花紋綬帶耳葫蘆扁瓶修複件便是見證。

  “這個(ge) 扁瓶是一件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產(chan) 物。”翁彥俊介紹說,扁瓶的造型是仿西亞(ya) 地區的金屬器以及皮具來做的,耳上繪折枝花,口部繪纏枝菊,主題紋飾也來源於(yu) 阿拉伯地區。

  這些曾被掩埋地下、未能走出禦窯廠大門的碎瓷片,如今通過考古的方式“重獲新生”。翁彥俊表示,除了修複部分瓷片外,禦窯博物院還將瓷片製成標本納入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共享給更多研究者使用。將成為(wei) 禦窯博物院“形象代言人”的“香薰鴨”,也將擁有自己的表情包、服飾等文創產(chan) 品。(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