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戰國始建的水利工程,為何造福後人兩千餘年?
始建於(yu) 戰國晚期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無壩引水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一項曆經兩(liang) 千多年曆史風雨依然高效發揮著實際效用的水利工程,這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乃至人類社會(hui) 發展史上極為(wei) 少有的。
近日,“道中華”邀請四川省李冰研究會(hui) 副秘書(shu) 長李釗,為(wei) 大家講述都江堰的前世今生。
道中華:作為(wei) 我國古代先民興(xing) 水利、避水患的千古傑作,都江堰榮膺世界文化遺產(chan) 等諸多桂冠。兩(liang) 千多年前,中國古人為(wei) 何集中如此力量修建都江堰?
李釗:治水故事在我國古代神話中占據著十分突出的位置。其中,大禹治水最為(wei) 著名。四川的岷江流域正是傳(chuan) 說中大禹治水的地方。
岷江發源於(yu) 四川省西北部,自源頭至成都平原垂直落差十分大。每到雨季,江水泛濫,成都平原就會(hui) 變成一片汪洋;但到枯水期,河水又僅(jin) 僅(jin) 局限於(yu) 河道,無法緩解幹旱,這對成都平原的社會(hui) 經濟發展尤其是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極為(wei) 不利。
在長期與(yu) 水旱災害鬥爭(zheng) 的曆史中,蜀地先民“以水為(wei) 師”,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水利技術及水文化。
在雨季,人們(men) 以疏導為(wei) 主、堵疏結合的方式,順地形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窪地或湖泊,從(cong) 而平息水患。在旱季,采用以竹籠石、榪槎截流(將原木紮成的三角形榪槎排列成行,上麵放置卵石壓重固定,起到擋水截流的作用)的方法,將河流引入農(nong) 田,滿足灌溉需要。
因此可以說,“除害興(xing) 利”是修建都江堰的動因之一。但除此之外,當時的秦國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修建都江堰,還有其特殊的政治考量。
商鞅變法後,秦國國力日漸強盛。為(wei) 實現“得蜀而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這一既定戰略方針,公元前316年,秦國攻滅蜀國,設立蜀郡,著力開發成都平原,為(wei) 統一天下提供戰略物資儲(chu) 備,將軍(jun) 隊和糧食等後勤補給源源不斷運往長江中遊的秦楚邊界。
於(yu) 是,秦昭襄王執政後期(另一說秦孝文王時期),“知天文地理”的李冰被任命為(wei) 蜀郡郡守。為(wei) 解決(jue) 成都平原的水旱問題,在他率領下,工程浩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開始了。
在統籌考慮成都平原從(cong) 西北向東(dong) 南金堂、成都、新津等地坡度逐漸遞減的自然地理特點,李冰巧妙運用岷江出山口處的地形、地勢、河流彎道和水流勢態,采用就地取材、竹籠絡石、榪槎截水導流等古蜀水工技術,創造出了無壩引水的工程奇跡。
道中華:都江堰的設計與(yu) 建造有何特點?蘊含著怎樣的技藝和智慧?
李釗:曆史上對李冰修建都江堰過程的記載十分簡略。最早記載李冰治水史跡的《史記》,僅(jin) 有“於(yu) 蜀,蜀守冰鑿離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等寥寥數語。
結合史書(shu) 和現今的工程結構,可以基本確定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涵蓋“魚嘴分水堰”“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進水口”三大主體(ti) 工程。三大工程相互承接、支撐,協調運行,既可以引水灌溉,又可以分洪減災、排沙防淤,可謂渾然一體(ti) 。
“魚嘴分水堰”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一級,采用岷江兩(liang) 岸的竹子編成竹籠,填以鵝卵石,堆積在江心,形成一個(ge) 魚嘴般的狹長人工島,將岷江水一分為(wei) 二。
由於(yu) 內(nei) 江河道窄而深,外江河道寬而淺,平水時,河流主線靠近內(nei) 江一側(ce) ,六成江水流入內(nei) 江,滿足成都平原灌溉、運輸及生產(chan) 生活之需;洪水時,河流主線相對順直,六成以上的江水瀉入外江主流,避免洪澇之災。
“寶瓶口進水口”在玉壘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是人工開鑿出的內(nei) 江的總進水口,如瓶頸般牢牢控製住內(nei) 江的進水量,因此命名為(wei) 寶瓶口。被分開的玉壘山形狀如石堆,因此玉壘山也被稱為(wei) “離堆”。
內(nei) 江水流至寶瓶口,河道變窄,再加上離堆對水流的阻攔,形成回流,多餘(yu) 的江水從(cong) 緊接魚嘴分水堤尾的飛沙堰溢入外江。飛沙堰高約兩(liang) 米,自動橫向溢排沙石於(yu) 外江,從(cong) 而保證內(nei) 江的順暢流通不被淤塞。這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二級。
中華民族善於(yu) 借鑒和運用曆史經驗,探尋人與(yu) 自然的和諧相處之道。都江堰水利工程,集中體(ti) 現了“道法自然”的理念和“天人合一”的生態思想,在不破壞自然條件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其為(wei) 人類服務,變害為(wei) 利。
可以說,都江堰治水工程徹底解決(jue) 了危害成都平原的水旱災害,從(cong) 此,成都平原成為(wei) 沃野千裏的“天府之國”。
道中華:都江堰為(wei) 何在兩(liang) 千年之後仍然能正常運轉?後世維護都江堰有哪些措施和經驗?
李釗:都江堰能沿用兩(liang) 千年,是因為(wei) 它是一個(ge) 千秋接力、不斷完善發展的水利工程體(ti) 係。
“治蜀先治水”,曆代蜀地最高行政長官同時肩負著治水護堰、興(xing) 修水利的重任。東(dong) 漢靈帝時設置“都水椽”和“都水長”負責工程維護。蜀漢丞相諸葛亮設堰官,征調選拔1200名堰丁,實施常備性管理維護。宋代開始,都江堰歲修成為(wei) 定製。
我國曆朝曆代還利用新技術改進都江堰工程。元代,時任四川肅政廉訪使(元代主管監察事務的官員)的吉當普以鐵治堰,用鐵石澆築一萬(wan) 六千斤重的大鐵龜作為(wei) 魚嘴,將堰體(ti) 由竹籠結構改為(wei) 鐵石結構。清代,時任四川總督的丁寶楨將籠石攔水改為(wei) 條石攔水,條石間用鐵鏈聯結,再以桐油調和石灰嵌入石縫,石砌河岸和魚嘴一直沿用至今,被稱為(wei) “丁公魚嘴”。
新中國成立後,機械化的水閘和標準化的渠係取代了傳(chuan) 統工程技術,都江堰抗災能力明顯增強,灌區渠係不斷擴建,水資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現在,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總麵積為(wei) 1133.2萬(wan) 畝(mu) ,涵蓋成都、綿陽、德陽、資陽、眉山、樂(le) 山和遂寧等7市40縣,肩負著灌區內(nei) 2800多萬(wan) 人口的生活、生產(chan) 和生態用水的重任。
除此之外,因都江堰而生的水文化發展至今。古時,為(wei) 保障都江堰的正常運轉,每逢冬季便進行歲修,築成臨(lin) 時圍堰阻斷江水,淘修河床,加固河堤。到清明時節,舉(ju) 行放水儀(yi) 式,祭祀祈福後拆除圍堰,引岷江水灌溉成都平原。後來,這個(ge) 儀(yi) 式演化為(wei) 灌區人民的一項傳(chuan) 統文化活動,以此紀念主持修築都江堰的李冰,同時祈求五穀豐(feng) 登、國泰民安。放水節因此得名。
2006年,都江堰放水節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
可以說,都江堰不僅(jin) 僅(jin) 是科學之堰,更是智慧之堰、人文之堰。由都江堰衍生的水文化,滲入成都平原的民風習(xi) 俗,成就了成都平原的人文氣質。
【以上內(nei) 容為(wei) 專(zhuan) 家個(ge) 人觀點,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受訪者簡介:
李釗,四川省李冰研究會(hui) 副秘書(shu) 長。
監製 | 楊新華
統籌 | 康坤全 劉佳
責編 | 劉嫻
審核 | 藍希峰
采寫(xie) | 劉渝西
製作 | 胡琪
(道中華微信公眾(zhong) 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