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生藝術體操隊“綻放”背後的學校體育樣本
打開一個(ge) 標準的登機行李箱,能看到一名中國代表團藝術體(ti) 操隊員比賽的“家當”:舞蹈鞋、繃帶、體(ti) 操服、按摩滾筒、一兩(liang) 公斤重的沙袋、護膝、護腰、化妝品……今天過後,這群姑娘的箱子沉了許多——成都大運會(hui) 藝術體(ti) 操項目全部完賽,在集體(ti) 全能、集體(ti) 五圈和集體(ti) 三帶兩(liang) 球項目上,中國隊共收獲2金1銀。
“五圈”以花木蘭(lan) 為(wei) 主題,融合了中國武術元素;“集體(ti) 全能”選擇了配樂(le) 《康定情歌》,具有濃濃的四川本地民族風情。中國代表團藝術體(ti) 操隊教練任爽表示,隊伍為(wei) 參賽節目準備了兩(liang) 年時間,在動作編排、服裝、音樂(le) 等方麵下足了功夫,“希望展現出中國特色、成都特色”。
然而,“特色”背後,應被看見的不僅(jin) 是金牌的實力,還有一個(ge) 傳(chuan) 承30多年的學校體(ti) 育樣本。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像一個(ge) 不會(hui) 醒的美夢,拿到第一枚金牌後,肖明欣感覺“整個(ge) 人很懵”。她是成都體(ti) 育學院(以下簡稱“成都體(ti) 院”)藝術體(ti) 操隊的主力隊員,她和同校另外5名隊友一起,在本屆大運會(hui) 藝術體(ti) 操集體(ti) 項目中首次實現了登上世界大賽最高領獎台的願望。
今年4月舉(ju) 行的中國大學生藝術體(ti) 操錦標賽暨大運會(hui) 藝術體(ti) 操項目選拔賽上,成都體(ti) 院代表隊憑借出色表現奪得集體(ti) 全能第一名,拿到大運會(hui) 的參賽名額。在最終成立的中國體(ti) 育代表團藝術體(ti) 操隊中,8名成員7人來自成都體(ti) 院,1人來自北京體(ti) 育大學。而執教她們(men) 的任爽、韓婕、賈瑋維均出自成都體(ti) 院,既是教練也是“師姐”。
傳(chuan) 承起於(yu) 上世紀80年代末。1986年4月,原國家體(ti) 委在《關(guan) 於(yu) 體(ti) 育體(ti) 製改革的決(jue) 定(草案)》中提出了競技體(ti) 校實行“亦讀亦訓”,鼓勵有條件的大專(zhuan) 院校設立高水平運動隊。“藝術體(ti) 操隊就是我們(men) 成立的第一支由地方和高校聯辦共建的專(zhuan) 業(ye) 運動隊。”成都體(ti) 院校長潘小非介紹,當時采取的“省隊校辦”模式一直延續至今,因此,隊伍實力一直穩居全國高校第一梯隊,為(wei) 國家隊輸送了黃張嘉洋、胡雨卉等多位優(you) 秀運動員。
六七歲的年紀進入成都體(ti) 院附屬競技體(ti) 校,一邊上文化課一邊訓練,兼具成都體(ti) 院學生及四川省隊運動員雙重身份。“這次奪冠的6名隊員就是在這樣的模式下成長起來的。”教練韓婕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這支隊伍全是00後,雖然她們(men) 曾多次在全國賽事上奪金,但參加世界綜合性賽事對全體(ti) 隊員來說還是第一次。
“雖然第一次登上那麽(me) 大的國際賽場,但她們(men) 很好地傳(chuan) 承了頑強拚搏的作風。”95後賈瑋維2003年進入成都體(ti) 院,“從(cong) 三線到二線到一線,最終轉為(wei) 教練”,幾乎複刻了任爽和韓婕的成長路徑,“轉換身份後,我才明白,原來隊員眼中足夠成功的動作標準,離教練眼中的‘完美’還相差甚遠。”
賈瑋維是80後任爽從(cong) 隊員轉為(wei) 教練後帶的第一批隊員之一。2014年,因在一次比賽中腰傷(shang) 複發,一度嚴(yan) 重到“下肢失去知覺”,她退隊開始轉任助教,當肖明欣、李雪瑞等一批隊員成長起來後,她又重新回到隊裏“以老帶新”,“相對而言,年齡大的隊員在場上的組織能力和臨(lin) 場反應力更好一些。”休息兩(liang) 年再回隊裏,她得先減重5公斤,再重新適應訓練節奏,“結果恢複訓練的第一節課後,我直接到廁所吐了,突然才意識到,自己真的年齡大了。”那時,她22歲,隊裏最小的肖明欣比她小6歲。
變化也在發生。賈瑋維發現,為(wei) 了延長運動壽命、提高運動表現,學校開始調動各方麵資源,為(wei) 運動員配備了科學檢測儀(yi) 器、運動心理學專(zhuan) 家、體(ti) 能指導及體(ti) 育醫院的康複理療服務,“我在碩士階段一邊上課一邊帶訓練,通過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更了解科學訓練對運動員的幫助。”
更多的影響來自教練任爽。賈瑋維記得,在自己還是隊員時,任爽剛剛晉升為(wei) 媽媽,“但她產(chan) 後3個(ge) 月就出現在訓練場上了,就是放心不下我們(men) 。”大多時間裏,任爽都在盯訓練,“寒暑假就把孩子帶到訓練館,一邊看他們(men) 寫(xie) 作業(ye) ,一邊帶我們(men) 。”此外,任爽選材的眼光和編排的創意也讓賈瑋維印象深刻,“在編排動作時,她不止關(guan) 注藝術體(ti) 操,還會(hui) 把武術、舞蹈、花樣遊泳、花樣滑冰等領域的特色借鑒過來”。
而“創意”需要更多資源支持。以大運會(hui) 的兩(liang) 套動作為(wei) 例,“為(wei) 了幫我們(men) 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動作,專(zhuan) 門請了學校武術學院和藝術學院的老師來進行指導。”肖明欣說。
00後的個(ge) 性與(yu) 共性
如果動作利索一點,連化妝帶梳頭,嚴(yan) 之庭給自己做好妝造的時間是45分鍾,但她更喜歡自己素顏的樣子。因為(wei) 舞台一次驚豔亮相背後,是每天少則10小時、多則15小時的訓練。
一次次的磨煉是為(wei) 了更好地貼近藝術體(ti) 操的新趨勢,“更難、更快、更準、更美”。教練韓婕表示,每屆奧運會(hui) 後,藝術體(ti) 操的打分標準都會(hui) 有明顯變化,而東(dong) 京奧運會(hui) 後,細則的改變尤其明顯,“這對運動員和教練員都是很大的挑戰。”為(wei) 了讓運動員更全麵地發展,隊伍配備了3名教練。任爽負責動作編排,和隊員年齡最接近的賈瑋維充當“橋梁”,同時照顧替補隊員,而有豐(feng) 富裁判經驗的韓婕則從(cong) 裁判的視角進行把關(guan) ,例如審視編排的難度係數、判斷動作的完成度。
“以前選材,選漂亮、修長、纖細的,但隨著審美的變化,身材勻稱和力量感開始被重視。”韓婕透露,隊員到了13歲左右,就應該懂得怎麽(me) 吃,“甜的、熱量高的、口感好的通常都不允許”,但孩子們(men) 總會(hui) 偷偷吃,“經常和教練進行一番博弈”。可隨著競技成績提升,到了一定年紀,教練就不用再苦口婆心,“尤其現在的孩子,比原來的運動員更加主動,她們(men) 會(hui) 很直接地表達自己的目標和欲望,並為(wei) 之付出行動”。
兒(er) 時總為(wei) 跑樓梯、壓柔韌等基礎訓練而“痛苦”,長大後卻常常因如何讓團隊配合更默契而苦惱。少女們(men) “煩惱”的變化側(ce) 麵印證了從(cong) 個(ge) 人意識到團隊責任的轉變。
藝術體(ti) 操集體(ti) 項目,比拚的不僅(jin) 是個(ge) 人與(yu) 器械的配合,更需要隊友間的默契無間。“看似輕鬆的拋接、拍球、繞環,其實需要同伴間無數次磨合。”肖明欣表示,“一個(ge) 人做好遠遠不夠,需要五個(ge) 人同時做好。”在這次大運會(hui) 備戰中,有一個(ge) 配合曾經練習(xi) 了3個(ge) 小時都沒有成功過,“當時想用手機拍下成功的鏡頭,但直到手機沒電了,也沒成功。”為(wei) 了推進訓練,隊員就自發利用空餘(yu) 時間去加練,偶然的成功,又成了繼續鞏固磨合的動力,“一直縮短到1小時成功1次,1小時成功3次,盡量每次做都成功。”
“00後不如90後能吃苦,90後不如80後更耐勞,這些都是代際間的刻板印象。”賈瑋維表示,隨著時代的發展,運動員的個(ge) 性更加得到尊重,但選擇和退路增多並不一定就會(hui) 影響體(ti) 育精神的傳(chuan) 承。
在反複的磨合與(yu) 推敲中,隊員們(men) 萌生了彼此之間才懂的默契。日常裏,抿嘴一笑、眼神對視中是對方才懂的尷尬、中二和小確幸;比賽前,微信群裏“祈禱”“四葉草”的表情和一飲而盡的橙汁(諧音“成功”),是集體(ti) 特有的儀(yi) 式感。“古靈精怪”“吃苦耐勞”“果敢”“隨和”“救場王”“顯眼包”這些風格各異的形容詞,幾乎能對應到不同隊員的特質,而宿舍裏,電子琴、吉他、古箏、漢服、畫筆也展現了每個(ge) 女孩不同的側(ce) 麵。“這是屬於(yu) 她們(men) 每個(ge) 人的個(ge) 性。”賈瑋維表示,但流血流汗不流淚、體(ti) 測基本滿分、帶著傷(shang) 病堅持,“這是屬於(yu) 她們(men) 的共性,也是每一代運動員的共性。”
本報成都7月31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梁璿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