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不巴適?”“巴適!”——在大運會助威聲裏聽見多樣成都
新華社成都8月3日電(記者周勉、曹奕博)如果你在成都大運會(hui) 現場正看著比賽,突然聽到主持人問現場觀眾(zhong) “巴不巴適?”“要不要得?”“安不安逸?”那你一定要毫不猶豫,跟著大家大聲回答“巴適!”“要得!”“安逸!”
20多年前,四川全興(xing) 球迷在甲A賽場上把一聲“雄起”叫響全國。這次大運會(hui) ,在各個(ge) 場館的助威聲中,“雄起”依然,還多了不少有煙火氣、設計感、文化範兒(er) 和中英文結合的口號。現在,這份大運會(hui) 助威“速成指南”,不僅(jin) 讓你能迅速掌握其中技巧,也能讓你聽見這座城市的多樣性。
“‘巴不巴適?’‘巴適!’類似這種一問一答的方式,是集納了網友們(men) 的建議後做的設計。”李鬆,這位有著20年職業(ye) 籃球聯賽控場經驗的電台主播,大運會(hui) 期間一直在青白江區文體(ti) 中心體(ti) 育館擔任暖場主持和現場解說,也是這份“指南”的主講人。
“巴適、要得、安逸是成都人日常用得最多的詞匯,很有煙火氣。它們(men) 大致意思差不多,都可以表達一種非常滿意的肯定。”李鬆說,每當比賽出現精彩瞬間,他就會(hui) 及時發問,觀眾(zhong) 震耳欲聾的回應立刻就會(hui) 把現場氣氛直接拉滿。
主持人和“蓉寶”在暖場環節
“我們(men) 也對經典的‘雄起’進行了適當調整。”李鬆說,成都觀眾(zhong) 很不習(xi) 慣一上來就喊“加油”,每次喊之前潛意識裏都會(hui) 頓一下,但又要考慮到觀眾(zhong) 和參賽隊伍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於(yu) 是,李鬆和團隊找到了一個(ge) 平衡點。
“我會(hui) 引導觀眾(zhong) 連喊兩(liang) 遍,先‘雄起’後‘加油’。打個(ge) 比方,第一遍我喊‘中國隊’,觀眾(zhong) 就接‘雄起’,第二遍我喊‘中國隊’,觀眾(zhong) 就接‘加油’。”李鬆說,這不僅(jin) 照顧了盡可能多的觀眾(zhong) 和隊伍,也在銜接和氛圍上顯得更自然和有層次感。
而像“成都成就夢想”“蜀道開,大運來”等語句,也被巧妙融進了比賽現場。它們(men) 一般出現在暖場環節,由主持人先喊“成都”或“蜀道開”,觀眾(zhong) 緊接“成就夢想”或“大運來”,每句一般喊2到3遍。渾厚統一又富有節奏的聲浪,既是宣傳(chuan) 成都最直接的方式,也給了本地觀眾(zhong) 強烈的身份認同和自豪感。
最近,隨著電影《長安三萬(wan) 裏》的火爆,全國掀起了一股唐詩熱潮,唐詩元素因此也被引入了大運會(hui) 現場。李鬆介紹,在暖場環節,技術人員會(hui) 先將一句唐詩的前半句打到大屏幕上,然後用攝像機隨機捕捉現場觀眾(zhong) 回答後半句,答對了就給予獎勵,暖場效果特別好。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安得廣廈千萬(wan) 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些詩句,現場觀眾(zhong) 都是信手拈來、對答如流。”李鬆說,團隊還特意把《登鸛雀樓》《靜夜思》等一些耳熟能詳的唐詩翻譯成英文,字幕出現在大屏幕上的同時,工作人員也會(hui) 用英文來朗誦,以此向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代表隊傳(chuan) 播中國文化。
“像‘Chengdu Makes Dreams Come True’(成都成就夢想)‘Welcome to Chengdu’(歡迎來成都)這些口號我們(men) 也會(hui) 在現場教觀眾(zhong) 們(men) 喊出來。”李鬆介紹,他們(men) 還專(zhuan) 門為(wei) 外國代表團準備了助威口號。“比如這幾天進行的籃球比賽,如果兩(liang) 支隊伍都是外國球隊,我就會(hui) 先喊出兩(liang) 支球隊的英文名字,觀眾(zhong) 再跟著喊‘Gogogo’或者‘Let’s go’。”李鬆說。
所以,這幾天充分感受過各個(ge) 大運會(hui) 場館氛圍的記者建議,即使你不懂體(ti) 育,去現場聽聽這些有趣的助威,感受一下這座城市的豐(feng) 富多樣,也是一件很好的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