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積極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 壘起“金窩”孵“金蛋”
盛夏,科學島靜謐如常,偶聞幾聲蟬鳴。這是伸入安徽合肥董鋪水庫的一座“半島”,本名喚作“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這座麵積不足3平方公裏的小島,密布著“人造太陽”、穩態強磁場等大科學裝置,一批批“從(cong) 0到1”的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如驚雷般從(cong) 這裏傳(chuan) 來:“人造太陽”成功實現403秒穩態長脈衝(chong) 高約束模式等離子體(ti) 運行、穩態強磁場創造了相當於(yu) 地球磁場90多萬(wan) 倍的磁場……
“目前,我們(men) 正在為(wei) ‘人造太陽’設定新的科學任務,向1000秒高約束模式等更高更持久的目標發起挑戰,同時加緊開展聚變實驗堆和工程堆關(guan) 鍵部件預研,為(wei) 實現中國聚變跨越式發展打好基礎!”站在熠熠生輝的“聚變合肥”標語前,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建國豪情萬(wan) 丈。另據他透露,大科學裝置“大氣環境立體(ti) 探測實驗研究設施”和“強光磁集成實驗裝置”建設也在加緊推進。
當前,安徽已建在建擬建大科學裝置12個(ge) ,區域創新能力從(cong) 全國第10位躍升至第7位。這個(ge) 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大省,何以實現向“科技創新策源地”的華麗(li) 轉身?
20世紀60年代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落戶安徽,安徽竭盡所能為(wei) 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他們(men) 所需的一切。“尊重科學、鼓勵創新、關(guan) 愛科學家的種子,在那時已悄然種下。”安徽省科技廳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
自此,安徽始終以最高的重視程度、最大的支持力度吸引大院大所、先進人才落戶本土從(cong) 事原始創新。當前,僅(jin) 合肥就擁有省部級科研院所近200家。“安徽從(cong) 不是最有錢的省份,卻從(cong) 來都是最舍得在科創上花錢的省份之一。”一直以來,安徽全社會(hui) 研發投入保持不斷增加,已位列全國前十。
其實,曾經的安徽也誕生過很多“第一”,可是由於(yu) 種種原因,領先技術卻沒有形成一片領先產(chan) 業(ye) 。
壘起“金窩”還不夠,還要孵化“金蛋”。成為(wei) “科技創新策源地”的同時,安徽鉚足了勁兒(er) 打造“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聚集地”,發動全社會(hui) 力量將大科學裝置最新重大成果不斷用於(yu) 實際,走向市場、派上用場,也就是所謂的“沿途下蛋”機製。
“依托穩態強磁場裝置,國內(nei) 首個(ge) 針對急性白血病的1類創新靶向藥物應運而生。”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科學中心與(yu) 基礎設施處負責人張壽彪介紹。此外,基於(yu) “人造太陽”的高精度太赫茲(zi) 激光偏振幹涉儀(yi) 檢測技術,相關(guan) 研究人員成立了公司並成功研製出主動式太赫茲(zi) 人體(ti) 成像安檢儀(yi) 、太赫茲(zi) 數字CT等多款高科技產(chan) 品。如今在安徽,主動式太赫茲(zi) 人體(ti) 成像安檢儀(yi) 已廣泛應用於(yu) 公共交通、大型活動等場合,安檢儀(yi) 運用精準“畫像”的方式,可以迅速判斷安檢現場是否存在違禁物品,最高精度達到1毫米,1秒內(nei) 完成檢測,真正實現無輻射、無感知、無觸摸、無停留的安檢。
在一係列成果轉化政策激勵下,如今,這座不足3平方公裏的小島,直接和通過平台孵化企業(ye) 超300家,遍布安徽全省,注冊(ce) 資本總額逾50億(yi) 元,銷售收入近100億(yi) 元,帶動就業(ye) 逾萬(wan) 人。
“重大科創成果問世,好似平地一聲雷。然而原始創新卻是一場沉默的長跑,安徽這一跑就是幾十年,如今終於(yu) 跑進了春天。”安徽省科技廳相關(guan) 負責人感慨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