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急馳援戰洪水 全力以赴保安全——黑龍江抗擊洪災掃描
新華社記者
近日,受台風“杜蘇芮”影響,黑龍江出現極端降雨過程,引發洪澇和地質災害,哈爾濱市、牡丹江市等多地受災,交通、水、電、通信等基礎設施受到不同程度損毀。
黑龍江全力做好洪澇應急搶險救援,努力安置受災群眾(zhong) ,抓緊修複受損基礎設施,力爭(zheng) 將災害損失降至最小。
危急關(guan) 頭 生命“方舟”擺渡希望
拉林河等25條河流超警戒水位,黑龍江連發強對流預警等多個(ge) 預警,哈爾濱防汛應急響應提升至一級……災情之下,人們(men) 在與(yu) 時間賽跑。
8月4日18時,螞蟻河延壽水文站水位100.32米,迎有記錄以來最大洪水。當日22時左右,延壽鎮南堤防出現潰口。洪流已襲進村莊,需連夜轉移受災群眾(zhong) 。
5日,哈爾濱森林消防支隊特勤大隊一中隊中隊長高海龍等一行消防員前往延壽鎮一處村莊,利用橡皮艇轉運受災群眾(zhong) 。
截至目前,高海龍和隊友們(men) 已累計轉移受災群眾(zhong) 700餘(yu) 人。“當我把大爺大娘從(cong) 村裏帶出來,他們(men) 獲救後,長歎一口氣如釋重負時,我覺得再苦再累都值得。”高海龍說。
累了就坐在空地上休息一會(hui) 兒(er) ,餓了就匆匆扒拉一口盒飯,腳底早已被泡得發白、破皮……哈爾濱森林消防支隊特勤大隊共有115名指戰員前往延壽鎮參與(yu) 搶險救援。日夜鏖戰、極度疲乏,他們(men) 都咬牙扛下。
“連日來,哈爾濱、牡丹江向五常、尚誌、海林等地受災地區派出了20餘(yu) 個(ge) 工作組和專(zhuan) 家組,調度解放軍(jun) 、武警、消防救援等力量全麵開展搶險救災。”黑龍江省應急管理廳防汛抗旱處處長王偉(wei) 說,2日以來,全省共出動各類應急搶險隊伍191支,人員共計3萬(wan) 餘(yu) 人。
應轉盡轉 妥善安置
各地設立的臨(lin) 時安置點,成為(wei) 受災群眾(zhong) 的“避風港”。一杯熱水、一盒熱乎的盒飯、一句暖心的關(guan) 切……安置點內(nei) ,工作人員和誌願者們(men) 用責任心溫暖著每一位受災群眾(zhong) 。
五常市多地出現內(nei) 澇,當地本著受災群眾(zhong) 應轉盡轉的原則,確保生命安全。五常市雅臣中學被作為(wei) 受災居民臨(lin) 時安置點,4日記者到訪時,有200餘(yu) 名村民被集中安置於(yu) 此。為(wei) 容納更多受災群眾(zhong) ,學校把教室和學生宿舍都騰了出來。
“五常鎮11個(ge) 村中有6個(ge) 受災,我們(men) 從(cong) 2日就發動村民集中轉移到學校。”五常鎮人大副主席薑婷婷說,有的村民匆忙離開家,來到安置點情緒緊張,“見到熟悉的村民,現在大家的情緒好多了。”
延壽縣綜合性福利中心也是安置點之一,這裏共有床位117張。5日中午時分,40餘(yu) 名被安置在這裏的受災群眾(zhong) 正在食堂排隊打飯,餐盤內(nei) 的包子熱氣騰騰。“給我們(men) 一家三口安排在一個(ge) 房間,一日三餐也有保障。”延壽縣居民董燕說。
截至4日16時,哈爾濱市五常市、尚誌市、延壽縣、雙城區等11個(ge) 區縣(市)遭受洪澇災害,共緊急轉移安置人口53355人。截至5日10時,牡丹江市海林市共轉移2358戶4961人。
抓緊修複受損基礎設施
湍急的洪水吞沒莊稼、衝(chong) 垮道路、損毀通信供電供水設施……麵對重重挑戰,黑龍江各部門抓緊修複受損基礎設施,盡快恢複正常生產(chan) 生活秩序。
3日8時50分許,哈牡高速牡丹江至哈爾濱方向253公裏處螞蟻河橋頭搭板因山洪衝(chong) 刷脫落,有車輛墜落。為(wei) 保證汛期高速公路“大動脈”暢通,施工人員日夜奮戰、全力搶修,終於(yu) 在5日,哈牡高速全線恢複通車。
“穿好救生衣,出發!”為(wei) 修複被洪水衝(chong) 壞的五常市沙河子鎮的通信基站,中國移動通信集團黑龍江有限公司五常分公司技術人員王明瑞和同事互相攙扶、艱難前行通過涉水路段,到達基站搶修水淹的設備。
“經過4個(ge) 小時的努力,當手機信號重新恢複的那一瞬間,我們(men) 的喜悅和成就感溢於(yu) 言表。”王明瑞說。
與(yu) 此同時,國家電網黑龍江省電力有限公司也派出多路人員,對電網設施進行應急搶修,在狂風暴雨交織的夜裏為(wei) 群眾(zhong) 守護“光明”。
黑龍江是全國產(chan) 糧第一大省,在本次汛情中,多地農(nong) 業(ye) 受災嚴(yan) 重。製定《洪澇災後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抗災自救方案》、組織專(zhuan) 家連續5日開展抗澇應急技術直播,黑龍江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黑龍江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等單位正助力最大限度減少因災損失。(記者孫曉宇、戴錦鎔、金地、劉昊東(dong) 、張濤)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