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K1178次列車因暴雨滯留72小時 乘務員、乘客、救援人員團結一心 守望相助 共護平安

發布時間:2023-08-11 14:33:00來源: 人民日報

  7月29日,由寧夏銀川站始發的K1178次列車開始駛向北京豐(feng) 台站。一場突如其來的強降雨,導致豐(feng) 台至沙城鐵路(豐(feng) 沙線)發生嚴(yan) 重水害。7月30日,在途的列車緊急停靠、滯留在距終點站約64公裏的沿河城站。

  麵對突發險情,列車內(nei) ,黨(dang) 員帶頭維持車內(nei) 秩序,乘務人員沉著應對,乘客們(men) 開展互助;列車外,有關(guan) 部門組織人員運送物資、搶修線路、調度救援。72小時,各方爭(zheng) 分奪秒救援;風雨同路,大家守望相助。8月2日,被困乘客全部安全疏運完畢。8月8日下午2時47分,豐(feng) 沙線恢複通行。日前,記者采訪了這場救援的親(qin) 曆者。

  7月30日

  應急,組織有序分工協作

  暴雨如注。7月30日中午,K1178次列車在北京門頭溝區的山嶺間緩緩穿行。因為(wei) 大雨,列車已晚點近3個(ge) 半小時。若是平常,這個(ge) 點早已到達終點北京豐(feng) 台站。透過車窗隻能看到漫天雨簾。中國鐵路蘭(lan) 州局銀川客運段北京車隊副隊長倪鵬緊盯著前方路況,心裏有些不安。

  中午12時58分許,列車駛入沿河城站,接到通知緊急停車。“那時接到中國鐵路北京局的信息,前方橋梁道路有垮塌風險,讓我們(men) 先在沿河城站等待。”倪鵬說。

  1個(ge) 多小時後,倪鵬找來列車長南如雨,召集客運、車輛、列車乘警等部門的工作人員,啟動了應急預案。車輛組由倪鵬帶隊,持續與(yu) 沿河城站、鐵路調度中心聯係;乘務組由列車長南如雨負責,對車內(nei) 供風、供電狀態以及給水等裝置進行巡查,盤點相關(guan) 物資。

  列車15節乘客車廂,共841名乘客。乘客需要加強疏導安撫,但隻有30名乘務人員,人手不夠。晚8時,倪鵬、南如雨兩(liang) 名黨(dang) 員決(jue) 定,通過列車廣播召集乘客誌願者,黨(dang) 員、現役軍(jun) 人、退役軍(jun) 人優(you) 先。

  僅(jin) 僅(jin) 10分鍾,就有40多名乘客來到6號餐車主動報名,有老黨(dang) 員、年輕黨(dang) 員、退役軍(jun) 人、大學教授。

  夜幕降臨(lin) 。乘務人員和誌願者們(men) 開會(hui) 討論方案。“現在物資緊缺、車上的水源有限。要先安撫乘客情緒,還要建立信息互通機製。”黨(dang) 員誌願者、退伍軍(jun) 人胡新忠建議。倪鵬、南如雨等3名黨(dang) 員職工和胡新忠等4名黨(dang) 員乘客組成臨(lin) 時領導小組,15節車廂也成立應急小組,推選出15名黨(dang) 員乘客擔任誌願者。

  列車廣播及時將情況和商討結果播報給乘客。倪鵬與(yu) 沿河城站聯係,帶來了車站裏的應急儲(chu) 備物資;南如雨帶領乘務組,對車輛展開輪檢;乘客誌願者配合乘務組人員,分別到車廂內(nei) 安撫乘客,並協助照顧老婦幼等重點人員。

  乘務人員由輪班變為(wei) 全員上陣,保障列車的正常秩序。深夜,乘客入睡。伴著一片鼾響,乘務長康晨輕聲在列車過道穿行,查看情況,看到盥洗池水龍頭在間歇滴水,緊了又緊,“特殊時期,任何跑冒滴漏都不行。”

  7月31日

  互助,同心協力共渡難關(guan)

  7月31日早上7時,車輛滯留近20個(ge) 小時,3個(ge) 車廂已出現無水情況,列車餐料已盡。

  “接到信息,道路塌方,物資送不過來。危急時刻,沿河城站送來儲(chu) 備的最後兩(liang) 袋大米。”倪鵬說,“臨(lin) 時領導小組立即討論決(jue) 定,把食物分發給大家。”

  架火,起鍋,熬粥。“粥不多,一人隻能分一小碗,我們(men) 誌願者提議,優(you) 先將物資分配給車廂內(nei) 的老人和孩子。”列車臨(lin) 時領導小組成員之一、中國人民警察大學救援指揮學院副教授湯華清有著應急指揮經驗,承擔起調度責任。

  由於(yu) 多個(ge) 信號基站受損,列車上手機失去了信號。“回想起來,這是最危急的時候。聯絡不到外界,大家就互助自救。”倪鵬說。

  沿河城站是一個(ge) 專(zhuan) 供乘務人員上下車的小站,平時列車僅(jin) 僅(jin) 停靠1分鍾,物資儲(chu) 備較少。“當時,車站裏已斷電斷水多天,7名工作人員自己也都餓著肚子。”沿河城站站長彭天生回憶,31日快到中午,工作人員幸運地在倉(cang) 庫角落又找到了些麵粉,隨即送上了K1178次列車。

  廣播聲響起,征集乘客幫廚。不一會(hui) 兒(er) ,來幫廚的人就擠滿了餐車,大家群策群力,3個(ge) 爐灶同時打開,做出幾鍋麵片湯來。“一人一份分給了乘客。”康晨說,乘務員們(men) 保證乘客先吃,“自己一口都沒留。”

  艱難時刻,車廂裏大家相互鼓勵、寬慰、幫助著。“最餓最累的時候,一個(ge) 山東(dong) 大哥塞了自己帶的牛肉幹給我,讓我既溫暖又感動。”列車員張文秋記憶猶新。

  “其實我們(men) 心理壓力也很大。”張文秋說,乘務人員很多也才20歲出頭,要隨時處理車上的各類情況,保證乘客安全,最多時連續值班20個(ge) 小時,困了隻能在車廂連接處眯一會(hui) 兒(er) ,“但是扛著壓力,大家都挺過來了。”

  8月1日

  救援,各方支援運送物資

  8月1日上午,雨仍在下。突然,一聲“救援隊來了”打破車廂的沉寂。隻見一群穿著熒光色工作服、戴著黃色頭盔的搶險突擊隊員自雨簾中衝(chong) 出,帶著救援物資來到了列車旁。

  就在乘客被困雨中的同時,中國鐵路北京局及時組織力量,調度物資,開展救援。張家口車務段火速調配6000份麵包、八寶粥等救援物資並組織裝車。7月31日晚8時56分,57402次物資運輸列車從(cong) 張家口站始發開往沿河城站。然而,由於(yu) 線路損毀嚴(yan) 重,物資運輸列車隻能抵達距離沿河城站8至9公裏處,接下來的一段路,物資需要徒步搬運。

  中國鐵路北京局29名黨(dang) 員組成突擊隊,張家口車務段副段長、黨(dang) 員劉亞(ya) 軍(jun) 擔任隊長,一行人踏著多處厚達30厘米以上的淤泥,沿途避開山體(ti) 塌方、蹚過泥沙積水,手提肩扛運送物資。

  上午10時左右,經過近4個(ge) 小時的徒步,黨(dang) 員突擊隊到達沿河城站,將物資送到車廂外。緊隨其後,500餘(yu) 名搶險人員徒步趕到,食物和飲用水被送到滯留乘客手中。

  “見到救援人員時,他們(men) 對我們(men) 說的第一句話是‘你們(men) 辛苦了,後方正在組織搶修,請多等一會(hui) 兒(er) ,我們(men) 會(hui) 救大家出來!’”南如雨說。

  下午4時,陸軍(jun) 第81集團軍(jun) 某陸航旅4架運輸直升機帶著空投救援物資也到達指定地點。考慮到水、自熱飯等投到公路地麵容易摔碎,物資隻能被投放到永定河的鬆軟河床上。3名列車員自告奮勇,綁著繩索走下河堤取物資。

  “河水非常急,我們(men) 從(cong) 一座橋邊走進河灘,鑽到沒過膝蓋的河水中,去拿救援物資。”列車員、班組入黨(dang) 積極分子崔璐說起當時的場景,有些後怕,“但看到乘客的笑容,感覺是值得的!”

  8月2日

  搶修,安全疏運乘客換乘

  “豐(feng) 沙線已經部分搶修通車,請準備車輛退行,隨後將安排車輛對接轉移乘客!”清晨,通過沿河城站唯一一部鐵路係統聯絡電話,K1178次列車乘務組收到了撤離通知。

  7月30日傍晚,張家口工務段便成立搶險分隊,在大雨中向水害地點駛去,開始了一場為(wei) 乘客打通生命通道的攻堅戰。

  張家口工務段副段長李廣偉(wei) 介紹,8月1日晚上,在之前搶險的基礎上,指揮部作出決(jue) 定,從(cong) 張家口方向,臨(lin) 時送一列空客車體(ti) 到塌方處以北,並在兩(liang) 列火車之間修建臨(lin) 時通道,K1178次列車退行之後,兩(liang) 車接駁,把車上乘客轉送至臨(lin) 時客車體(ti) 上運送至張家口站。

  8月1日晚7時,增援力量搭載設備,開始對塌方處進行搶修。1880名鐵路職工,44小時奮戰,8月2日淩晨,線路終於(yu) 打通,上午8時21分,K1178次列車啟動。

  “列車退行的時候,隔著車窗,看到鐵路工人們(men) 滿身泥濘,向我們(men) 微笑著揮手送別。”這個(ge) 場景,給胡新忠留下深刻的印象。車廂裏,有人揮手,有人豎起大拇指,向工人們(men) 激動地呼喊。

  在此之前,K1178次列車上的黨(dang) 員在6號餐車開了最後一次會(hui) 。

  “我們(men) 和黨(dang) 員誌願者們(men) 一起討論怎麽(me) 組織乘客有序撤離。同時把剩下的物資發放到需要的人手裏。”倪鵬說,“站完最後一班崗,把大家平安送上換乘車,才終於(yu) 鬆了口氣。被困72小時,凝聚起了這麽(me) 多人的力量,大家同心協力,是難忘的回憶。”

  中午12時30分,841名乘客走下K1178次列車,乘車至張家口站後,換乘高鐵前往北京。臨(lin) 下車時,乘務人員郝燕梅發現一名乘客在窗戶上留下一張紙條,上麵畫滿了花,寫(xie) 著:“致敬工作人員,你們(men) 很辛苦,感謝陪著我們(men) 一起共渡難關(guan) 。”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