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光明時評】打通信息“大動脈” 跑出數字經濟加速度

發布時間:2023-08-21 16:1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時評】

  作者:昌碩(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市委黨(dang) 校講師)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顯示,截至2022年年底,我國已累計建設開通5G基站231萬(wan) 個(ge) ,在用數據中心算力總規模位居全球第二。目前,我國數字基礎設施已經實現“市市通千兆、縣縣通5G、村村通寬帶”,工業(ye) 互聯網平台體(ti) 係基本形成,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

  2021年10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體(ti) 學習(xi) 時強調,要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戰略布局,加快建設高速泛在、天地一體(ti) 、雲(yun) 網融合、智能敏捷、綠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綜合性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打通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信息“大動脈”。在數據要素價(jia) 值加快釋放、數字智能技術相互融合的趨勢下,數字經濟自主業(ye) 態的不斷創新更加需要泛在連接、萬(wan) 物觸達的數字基礎設施作為(wei) 保障。

  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底層創新,突破數字化轉型關(guan) 鍵瓶頸。隨著數字化轉型邁入“深水區”,產(chan) 業(ye) 數字化重心已超越服務營銷等淺層維度,逐步轉向包括組織模式、技術研發在內(nei) 的全流程數字化重塑。麵對數字化轉型“硬骨頭”,數字基礎設施底層創新成為(wei) 破解數字化瓶頸的牽引性力量。比如,得益於(yu) 工業(ye) 互聯網標識解析體(ti) 係“5+2”國家頂級節點的建立,我國工業(ye) 互聯網標識規模應用的難題找到了突破契機;5G移動基站的全麵鋪開使物聯網“雲(yun) 網邊端”融合成為(wei) 可能,助力我國成為(wei) 全球主要經濟體(ti) 中首個(ge) 實現“物超人”的國家。未來應以提升計算能力、存儲(chu) 能力、算法技能為(wei) 基本導向,全麵加快數字基礎設施迭代升級進程,助力數字經濟全產(chan) 業(ye) 鏈條實現突破性延伸。

  提升數字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保障多元主體(ti) 共享利用。在基礎設施“硬聯通”方麵,要實現“天地一體(ti) 、雲(yun) 網融合”,需要在運營主體(ti) 、設備供給方等主體(ti) 之間形成標準開放、服務集成的合作模式,推動供給、運營、服務一體(ti) 化,為(wei) 新技術應用與(yu) 數據要素流動提供“端到端”的全麵保障。在數字規則“軟聯通”方麵,數字基礎設施的共享利用須規避“數字孤島”等問題,深化雙千兆網絡與(yu) 電力、交通、通信等領域基礎設施的深度互聯,支持雲(yun) 服務、基礎軟件等行業(ye) 市場主體(ti) 開展共同研發與(yu) 通用平台建設,打造跨部門、跨行業(ye) 的普惠開放型數字基礎設施體(ti) 係。此外,應瞄準算力交易平台、離岸數據中心等關(guan) 鍵載體(ti) ,依托“一帶一路”數字交通走廊、中阿數字絲(si) 綢之路、中國-東(dong) 盟信息港等重點項目,營造包容性發展的多雙邊環境,不斷推進數字基礎設施的跨國聯通。

  適度超前統籌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籌謀應對技術變革的未來趨勢。目前,以量子計算、Web3.0、生成式人工智能為(wei) 代表的一係列新技術的商業(ye) 落地進程正在加快。有研究顯示,生成式人工智能算力消耗翻倍周期僅(jin) 為(wei) 3至6個(ge) 月。如果人工智能大模型與(yu) 運維構建、預防分析等前沿企業(ye) 服務全麵融合,將指數級地提升我國數字基礎設施的算力負擔。適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旨在高效統籌數字基礎設施關(guan) 鍵資源,避免我國在數字技術領域“隔代跟跑”。在國家算力網絡體(ti) 係架構初步形成的背景下,可基於(yu) “東(dong) 數西算”等數字基礎設施戰略布局,推動新建數據中心等實體(ti) 在機櫃形態、芯片類型方麵向智能訓練傾(qing) 斜;推廣應用更加綠色、高效的芯片設備封裝技術,壓縮核心算力成本;提升算力網絡高位統籌力度,持續推動數字經濟核心生產(chan) 力降本增效。

  欲築室者,先治其基。隨著我國數字基礎設施體(ti) 係化發展和規模化部署進程的加快,數字基礎設施的規模能級必將實現新的躍升,為(wei) 進一步推動數實融合、暢通要素流動、助力數字經濟創新提質提供更加堅實的保障。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25日 02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