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網絡中國節·七夕】大布江拚布繡——拚出牛郎織女情

發布時間:2023-08-21 16:26:00來源: 光明網

  【我的中國節·七夕“繡”巧時】

  導語:“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si) 幾萬(wan) 條。”今年8月22日是我國傳(chuan) 統節日七夕,穿針乞巧是七夕的重要習(xi) 俗。古時,女子們(men) 在月光下穿針引線,乞求巧藝。如今,有這樣一群“織女”將傳(chuan) 統手藝傳(chuan) 承創新,各展所長,各顯其巧。

  講述人:湖南省非遺大布江拚布繡傳(chuan) 承人 何娟

  每逢七夕,古代的女子會(hui) 以五彩絲(si) 線穿針,向織女祈求心靈手巧,亦稱為(wei) “乞巧”,無論是人物、花鳥、山水,一針一線都是繡娘們(men) 的寄情之處。在湖南,就有這樣一群女性,與(yu) 我一起,在一針一線間傳(chuan) 承著非遺技藝。

  “紅布辟邪,藍布攔災。紅配綠活溜溜、紅配黃逗人寵。”油燈下,奶奶一邊哼著小調,一邊鋪上底布,畫好圖案,按紋路裁剪,選碎布拚接,用飯粒黏合,拿小錘敲緊,以繡線縫合……兒(er) 時的我,伴著這情景進入夢鄉(xiang) ,醒來時,一件漂亮的拚布繡肚兜,已經圍在身上了。

  大布江拚布繡,是一種古老的原生態藝術,漢代就有了。多以碎布和舊衣為(wei) 原材料,以紅白藍為(wei) 主顏色,構圖飽滿、用色奔突、造型洗練、針法巧妙、線繡講究。

  我奶奶是大布江最有名的拚布繡巧手,常幫人做些口水兜、牛角帽補貼家用。跟著奶奶耳濡目染,我也學會(hui) 了。

  後來,穿戴的人少了,拚布繡手藝瀕臨(lin) 消失。2009年,大布江拚布繡被列為(wei)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項目,我從(cong) 深圳回到家鄉(xiang) 創業(ye) 。

  先是試著做了一些零錢包、鑰匙包等拚布繡產(chan) 品,掛到網上後,很快就賣光了。市場印證了傳(chuan) 統手藝的生命力,我還吸取現代美術理念,將更多的時尚元素用在其中,在製作第一件拚布繡裝飾畫《待嫁的新娘》時,我借鑒版畫的“留黑”手法,以回卷針法拚縫,作品在省裏的設計大賽中獲得銀獎。2015年去悉尼參加民間文化交流時,我從(cong) 昆曲《牡丹亭》獲得靈感,做了一對昆曲臉譜手機殼情侶(lv) 套裝,取名“夢在柳眉”。

  因“牛郎織女”的美麗(li) 傳(chuan) 說,七夕成為(wei) 了一個(ge) 充滿浪漫色彩的節日,我根據傳(chuan) 說也創作過一幅同名作品,其中再現了牛郎與(yu) 織女從(cong) 相遇、相知到分離、重逢的場景。在設計上,我選取了故事中有代表性的幾個(ge) 細節,以此來展現劇情的整體(ti) 走向。這幅作品將大布江拚布繡與(yu) 傳(chuan) 統民間故事結合,由不同顏色的碎布拚繡而成,融合了各種材質、針法、技法,以針代筆,向世人傳(chuan) 達出豐(feng) 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為(wei) 了讓拚布繡文化傳(chuan) 得更廣,這些年,我先後辦起了5個(ge) 傳(chuan) 習(xi) 所,幫助300多婦女在家就業(ye) 。一直以來,她們(men) 都與(yu) 我一起,在針線間拚繡出傳(chuan) 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總策劃:張寧

  監製:廖慧 李方舟

  策劃:張倩

  協調:光明日報全媒體(ti) 記者 禹愛華 王夢敏

  整理:李昱瑩

  視覺設計:王燦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