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大俗大雅一柄扇

發布時間:2023-08-22 14:45:00來源: 中國文化報

  作者:趙潤田

  作為(wei) 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中國傳(chuan) 統手工藝品曆史悠久、門類眾(zhong) 多、各具特色,不僅(jin) 反映了曆代手工藝者高超的技藝,也蘊含著豐(feng) 富的思想智慧和文化信息。古往今來,許多兼具實用價(jia) 值和藝術價(jia) 值的手工藝品,或深受文人雅士青睞,或為(wei) 百姓“日用而不覺”,傳(chuan) 承至今,仍然被人們(men) 使用、欣賞、收藏。尤其很多傳(chuan) 統手工藝品,經由當代傳(chuan) 承者的創新設計,在現代社會(hui) 生活中煥發新的光彩、發揮獨特作用,甚至成為(wei) 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名片。

  扇子,大俗大雅,占盡了這兩(liang) 頭。

  先說“俗”。空調普及之前,誰沒使過扇子呢?甭管是城裏還是鄉(xiang) 下,三伏天裏,人手一把,驅趕著暑熱。最痛快的就是拿個(ge) 大蒲扇,呼啦啦地扇。蒲扇這東(dong) 西,沒什麽(me) 美感,但實用。街上的老人走累了,把蒲扇往磚台上一墊就能坐下歇會(hui) 兒(er) 。有時也不是為(wei) 了解熱,而是趕蚊子。對脾氣的老幾位湊到一起,說著話,有一搭沒一搭的,最是人間滋味。蒲扇那麽(me) 可心,簡直是個(ge) 多用途工具,路上遇到雨,蒲扇還可以頂個(ge) 雨傘(san) ,往頭上一遮,跑吧。

  蒲扇又是個(ge) 有佛緣的物件,電視劇《濟公》裏的濟公和尚什麽(me) 時候手裏都拿著把蒲扇,這蒲扇破得沒法看,卻恰合濟公的風度。魯迅畫過“活無常”,畫麵上怪怪的無常手裏擎著的就是一柄破蒲扇,裂著大口子,那蒲扇直指前方,是整幅畫的力度之所在。

  不過,文學作品裏很少說到蒲扇——它太平實了,書(shu) 中常提到的是宮扇、折扇。所謂“輕羅小扇撲流螢”,指的就是宮扇。宮扇也稱團扇,都是薄紗所製,上麵淡淡地繪一枝花,梅也罷,桃也罷,雅致得很。扇形或圓或方,或細腰葫蘆狀,就像《西遊記》裏火焰山羅刹女手持的寶扇那樣。宮扇的形製有很大發揮空間,在圓形或方形基礎上做出一些細微調整,就有了更為(wei) 細膩的個(ge) 性。而且,還可以在扇麵上繡花,最好是蘇繡,看著就舒服。

  唐代詩人有不少題詠扇子的詩歌。劉禹錫寫(xie) 過一首《團扇歌》:“團扇複團扇,奉君清暑殿。秋風入庭樹,從(cong) 此不相見。”他的另一首詩則以扇相喻,說人情冷暖:“莫道恩情無重來,人間榮謝遞相催。當時初入君懷抱,豈念寒爐有死灰?”司空圖所題也有情有義(yi) :“珍重逢秋莫棄捐,依依隻仰故人憐。有時池上遮殘日,承得霜林幾個(ge) 蟬。”禪林的皎然和尚也詠道:“他時畫出白團扇,乞取天台一片雲(yun) 。”可謂聯想豐(feng) 富,氣韻高古。

  到宋代,團扇依然流行,蘇軾、陸遊等人都有詠團扇的作品。陸遊總不離文人氣味:“護硯小屏山縹緲,搖風團扇月嬋娟。”“團扇興(xing) 來閑弄筆,寒泉漱罷獨焚香。”範成大則惆悵得像化不開的霧了:“去年團扇題詩處,依舊疏簾細雨中。”還是南唐後主李煜說得輕鬆些:“揖讓月在手,動搖風滿懷。”

  現在的宮扇是一種旅遊工藝品,遊客覺得好看,買(mai) 回去把玩或是贈人,都是有趣的。但那些禁不起細看的“大路貨”最好別買(mai) ,去看看近年來拍賣場上的老蘇繡宮扇,就知道啥是好東(dong) 西了。

  竹扇是自古至今都有的扇子。把竹片削為(wei) 薄薄的竹篾,縱橫相交,外勒以邊,鑲上竹柄,就成了竹扇。竹扇比蒲扇靈便,比團扇結實,很實用。唐代張祜有首《福州白竹扇子》說得很細致:“藤縷雪光纏柄滑,篾鋪銀薄露花輕。清風坐向羅衫起,明月看從(cong) 玉手生。”

  羽毛扇當然也是扇中名品,“搖羽毛扇的”甚至成為(wei) 軍(jun) 師、謀士、幫閑的代稱,其中最大的“腕兒(er) ”當然是諸葛亮。其實何止諸葛亮,“羽扇綸巾”本來是說周瑜的。白居易有首詩專(zhuan) 詠白羽扇:“素是自然色,圓因裁製功。颯如鬆起籟,飄似鶴翻空。盛夏不銷雪,終年無盡風。”

  但要說方便而不失雅致,則非折扇莫屬。折扇,竹木為(wei) 骨,素紙為(wei) 麵,可以很簡單,到此為(wei) 止;可以很講究,精雕細作。明代《萬(wan) 曆野獲編》說,折扇為(wei) “懷袖雅物”。扇子到了折扇這裏,橫生出無限空間,雖為(wei) 微物,氣象萬(wan) 千,為(wei) 文人畫的隨意揮灑創造了一片天地。經由文士、畫家的參與(yu) ,折扇成為(wei) 表情達意的手段,至少在明清時期,它已成為(wei) 承載著萬(wan) 千情意的文玩雅物。

  清代文學巨著《紅樓夢》裏多處寫(xie) 到扇子,甚至成為(wei) 精彩情節。第31回“晴雯撕扇”寫(xie) 豪門主仆聽扇麵斷裂的聲音,晴雯解氣,寶玉叫好。第48回則借平兒(er) 的辣嘴,罵出一段關(guan) 於(yu) 扇子的生死案子:賈璉想要得到石呆子的20把舊扇子,但那石呆子寧願餓死凍死也不賣。《紅樓夢》雖是小說,但透露的社會(hui) 習(xi) 俗是真實的,我們(men) 從(cong) 中也可得知清代達官貴人收藏舊扇子的風氣。

  折扇的起源在學界有爭(zheng) 議,有觀點認為(wei) 它是宋朝時從(cong) 日本傳(chuan) 進我國的,另外一種觀點認為(wei) 其為(wei) 中國原創,南北朝時期已有折扇,是見於(yu) 史書(shu) 的——《南齊書(shu) ·劉祥傳(chuan) 》載:“司徒禇淵入朝,以腰扇障日。祥從(cong) 側(ce) 過,曰:作如此舉(ju) 止,羞麵見人,扇障何益?”《資治通鑒》卷135齊高帝建元二年“淵入朝以腰扇障日”元胡三省注:“腰扇佩之於(yu) 腰,今謂之折疊扇。”有人則將兩(liang) 種觀點折中,說折扇原出中土,但一直粗糙簡陋,傳(chuan) 到日本、高麗(li) 後被精致化了,在宋朝時又作為(wei) 貢品返回中土,有泥金麵、烏(wu) 竹骨等多種樣子,遂流行開來。

  折扇,最緊要處就是扇骨和扇麵。扇骨通常為(wei) 竹質,普通竹子隻能做普通扇子,上等扇子必得湘竹、玉竹等。湘竹亦稱斑竹,天然有花斑,好看;玉竹竹質細膩,便於(yu) 雕刻,是刻竹的上好材料。此外,還有紫竹、羅漢竹等稀見種類。至於(yu) 扇麵,無論寫(xie) 上字還是繪上畫,都增添了趣味,極具風雅。

  幾十年前空調未普及時,夏日是折扇爭(zheng) 奇鬥豔的天下。不少人很在意手中的折扇,它是自己的另一種臉麵,展開扇子,就等於(yu) 展開一個(ge) 人的文化家當。

  折扇的講究首先在刻竹上。帶有刻竹的折扇,曾是上流社會(hui) 的必要“裝備”之一,政界高官、商界大亨、伶界名角、學界文士,無不精心配備,既為(wei) 自娛,也為(wei) 與(yu) 人交際時顯示自己的文化品位。民國時北京最好的刻竹者首推張誌魚,張誌魚刻竹在當時號稱“琉璃廠三絕”之一,另兩(liang) 絕是張壽丞刻銅、朱友麟刻瓷。張誌魚工篆刻、善書(shu) 法、能繪畫,尤以刻竹獨擅藝界,被譽為(wei) “北方刻竹第一人”,擁有一柄張誌魚刻竹折扇,足為(wei) 人前誇耀。

  刻竹一藝,有陽刻、陰刻、青皮、沙地等多種形式,其中,畫稿是非常重要的。當年張誌魚所刻,多為(wei) 張大千、齊白石等一時名彥在扇骨上繪得的底稿,然後奏刀而就,原畫神采不但全局畢呈,而且還能以刀補筆,做出適當調整,成為(wei) 一種令人叫絕的藝術品。現在尋到張誌魚手刻已經很不容易了,我曾見過他當年的不少扇骨拓片,非常精妙。

  除了扇骨上的雕刻,扇麵上的繪畫更容易吸引人,許多知名書(shu) 畫家都曾做過扇畫,當然,隨著價(jia) 錢越來越高,這些扇子已不再是實用品,而成為(wei) 極具藝術含量的收藏品了。民國時,請名畫家畫一幅扇麵,索價(jia) 相當於(yu) 一平尺,現在則遠高於(yu) 此。如果是一麵繪畫、一麵書(shu) 法,形成雙璧之美,價(jia) 值更要翻倍。近年來的拍賣會(hui) 上,成扇是很重要的一類拍品,甚至還有專(zhuan) 場。我們(men) 現在能夠看到的藏扇,以清代和民國時期的為(wei) 多。

  還有一些扇子,雖然是扇子的模樣,但天生就不是讓人拿來納涼的,它們(men) 的材質包括象牙、琺琅等,常常是陳設於(yu) 室內(nei) ,用於(yu) 裝飾。象牙宮扇、滿工花紋扇,那真是工藝絕品。紫檀鑲銀絲(si) 宮扇、象牙絲(si) 編織圖畫琺琅柄宮扇,用極細的銀絲(si) 、象牙絲(si) 編織而成,嵌有玉石百寶組成的花卉禽鳥,套用好幾種工藝,讓人屏息端詳,驚為(wei) 天物。還有琺琅工藝製成的折扇,取其樣貌,實不可開合,安置於(yu) 木架上作為(wei) 擺設。這些東(dong) 西離生活較遠,聊備一格,在拍賣會(hui) 上、博物館裏欣賞下也就夠了。(趙潤田)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