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電影修複:與時間賽跑 為藝術拂塵

發布時間:2023-08-23 16:5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張雲(yun)

  自1905年中國電影誕生以來,至少在100年的時間裏,電影都是以膠片為(wei) 載體(ti) 進行拍攝、放映和儲(chu) 存的。從(cong) 無聲到有聲,從(cong) 黑白到彩色,從(cong) 2D到3D,膠片一路見證了電影的發展、曆史的變遷,也承載著一代代電影人的藝術夢想與(yu) 不懈實踐。

  理論上,在恒溫恒濕的環境中,膠片能夠保存千年。然而,經曆火災、戰亂(luan) ,許多電影膠片早已無跡可尋,幸存下來的也時刻麵臨(lin) 著損壞變質的風險。中國電影資料館現存膠片電影2萬(wan) 部,如何利用技術手段最大限度修複和保存這些珍貴的影像?如何讓沉睡的膠片再次綻放光彩,抵達更廣闊的受眾(zhong) ?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中國電影資料館電影修複團隊。

  搶救性修複上千部老電影

  “如果你看過《我在故宮修文物》就會(hui) 覺得,電影修複師的工作和文物修複師的工作相似,隻不過我們(men) 日複一日麵對的是幾十年前甚至一百年前的膠片。”中國電影資料館電影修複師蔣詩洋,一邊從(cong) 堆如小山的膠片盒裏拿出電影《關(guan) 漢卿》的膠片,一邊這樣說道。

  中國電影資料館被業(ye) 界稱為(wei) 中國電影界的“庫房”,保存有2.78萬(wan) 部自20世紀初以來的中國影片。從(cong) 2006年組建修複團隊以來,中國電影資料館已搶救性修複了上千部老電影,其中包含一些2K修複。如今,中國電影資料館每年會(hui) 對10部老電影進行4K修複。今年計劃修複的影片中就有《哀樂(le) 中年》《白毛女》《牧馬人》等經典老片。修複後的影片,有些會(hui) 在中國電影資料館的藝術影院放映,有些會(hui) 亮相電影節,4K版《老井》就在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上完成了首秀。

  電影修複分為(wei) 物理修複、數字修複、藝術修複三個(ge) 步驟。物理修複是數字修複、藝術修複的基礎。

  走進中國電影資料館物理修複室,幾台同時運轉的機器映入記者眼簾。這邊,一台超聲波清潔機中,一卷底片正勻速轉動,進行掃描之前的“基礎保潔”;那邊,阿萊掃描儀(yi) 在一幀幀掃描膠片,從(cong) 旁邊的電腦屏幕上可以實時看到“膠轉數”後的影像。房間中還有兩(liang) 台掃描儀(yi) 用於(yu) 掃描影片拷貝和聲音素材。“掃描的過程要盡可能避免有灰塵、保持清潔,所以我們(men) 平時都拉著窗簾,窗戶也用膠帶封住了。”蔣詩洋笑著說。

  跟隨蔣詩洋的腳步,記者來到數字修複室。修複師們(men) 正目不轉睛地注視著電腦屏幕,左右手同時操作,不放過任何蛛絲(si) 馬跡。

  “你看,這位老師正在擦除畫麵上的劃痕,那一位在處理抖動和閃爍,需要前後幀反複比對。如果膠片上長了黴斑,那就需要一幀一幀進行修複,我們(men) 前幾天放映的《武狀元蘇乞兒(er) 》就遇到了這樣的情況。”蔣詩洋介紹說,電影修複師不僅(jin) 要用“火眼金睛”找出畫麵的硬傷(shang) ,還要憑借廣博的知識麵,把不符合影片年代的穿幫鏡頭一眼識別出來並逐幀消除。比如,過去一些老電影,畫麵中會(hui) 出現威亞(ya) 線等,這就需要修複師擦除。不過,“穿幫鏡頭也是曆史的一部分,所以未修複的版本會(hui) 將這些瑕疵都保留下來”。

  “接下來就是藝術修複了,也就是對底片記錄的畫麵進行調色。”走進藝術修複室,在幾乎全黑的環境中,調色師張文玉正在為(wei) 1963年上映的兒(er) 童片《小鈴鐺》調色,“老片子最常見的就是畫麵顏色偏紅,因為(wei) 膠片上的黃色和青色褪色了,需要我們(men) 把畫麵顏色調成最接近上映時的效果。”

  交流中,修複師們(men) 也談道,藝術修複環節比較主觀,最好能夠邀請到影片的導演、攝影參與(yu) 調色,這樣對還原影片的藝術風格大有裨益。修複《紅高粱》時,中國電影資料館就找到了影片的攝影師顧長衛協助完成藝術修複工作。

  “如果條件不允許,還可以查閱原片上映時的拷貝、主創手記,或者參考同一個(ge) 導演在同時代的影片風格。”中國電影資料館製作部主任、國家一級導演黎濤說,修複後的影片,既要恢複影像原貌,又不能把舊片修成“新”的,每一個(ge) 鏡頭、每一幀畫麵都要符合創作者當時要表達的含義(yi) 。

  “修舊如舊,尊重原創。”17年來,中國電影資料館高級工程師王崢和團隊一直秉持著這樣的修複理念。“電影本身體(ti) 現著每個(ge) 時代的風貌,記錄著社會(hui) 的變遷,我們(men) 在修複的過程中就是要讓它在新技術的加持下,恢複到製作時的樣貌。但實際上,從(cong) 底片到4K,修複後的影像質量一定是超越了原畫質的,而最重要的是把珍貴的影像搶救出來,讓經典作品得以在數字時代獲得重生。”

  “AI+人工”讓老電影煥發新生機

  電影修複工作需要很多技術支撐。近年來,越來越多像AI(人工智能)一樣的新技術被應用到電影修複中。

  AI技術在電影修複中的廣泛應用,一方麵讓修複師從(cong) 重複性的體(ti) 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另一方麵也使一些曾經被看作“天方夜譚”的想法逐漸變成現實。

  數字修複室中,有兩(liang) 位修複師的工作與(yu) 他人不同——她們(men) 利用寫(xie) 好的程序先找到畫麵中的抖動,接著手動調整代碼,然後執行腳本,不斷調整和完善。“每種修複需求都不同,每個(ge) 電影的具體(ti) 情況也不同,沒有哪個(ge) AI程序可以拿來直接使用,我們(men) 的程序員需要根據影片遇到的問題‘量身定製’解決(jue) 方案。”王崢這樣說道。

  劃痕、髒點、抖動、黴斑……電影修複中存在大量具有共性的重複性工作,占據了修複師大部分時間和精力,也會(hui) 影響修複項目的整體(ti) 進度。意識到這一問題後,中國電影資料館五年前開始引進AI修複技術,並且通過長期的引導、訓練,讓人工智能變得更“聰明”、更高效。

  2021年10月6日,首部黑白轉彩色4K修複故事片《永不消逝的電波》在院線重映,收獲了315.9萬(wan) 元的票房成績,遠遠超過其他未修複而複映的老電影,而這正是中國電影資料館利用AI技術的一個(ge) 突破。

  製作彩色版《永不消逝的電波》時的景象,黎濤至今依然曆曆在目:“影片總共修複了16.5萬(wan) 幀畫麵。針對影片中的特定場景,我們(men) 做了幾十個(ge) 訓練集,建立了近8000個(ge) 參考關(guan) 鍵幀,並且把場景分為(wei) 外景、內(nei) 景、街道、燈光等。訓練後的AI解決(jue) 了大部分問題,但仍需人工幹預對細節進行調整,以還原曆史精準度。”

  除此以外,中國電影資料館的電影修複團隊,還與(yu) 影視、軍(jun) 事等領域的專(zhuan) 家一道完成了大量繁複的案頭調研工作。“影片裏的軍(jun) 裝是什麽(me) 製式?當時上海流行的旗袍是什麽(me) 顏色?和平飯店的內(nei) 飾裝潢是怎樣的?甚至走廊上出現的一款瓷器是琺琅彩還是藍花瓷?這些都需要我們(men) 深入到曆史中去考證。”黎濤表示,目前中國電影資料館典藏了3個(ge) 《永不消逝的電波》的修複版本,分別是2K修複版、4K修複黑白版、4K修複+黑白轉彩色版,可以滿足觀眾(zhong) 的不同需求。

  有人會(hui) 問,未來AI修複是否會(hui) 取代人工修複?王崢對此有自己的理解:“AI修複不會(hui) 取代人工修複,而是會(hui) 輔助、成就人工修複。AI承擔了大量重複性的‘苦力活’,但電影修複師的工作量其實並沒有減少,大家現在要麵對的是一些更加高級、更具創新性的工作。”

   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每一幀畫麵

  2020年,4K修複版《祝福》入圍戛納電影節經典單元,之後又在上海國際電影節首映;2022年,中國現存最早的故事片《勞工之愛情》(1922)全新4K修複版在意大利博洛尼亞(ya) 探佚電影節首映……

  回溯中國電影修複近年來的“高光時刻”,黎濤如數家珍。他感歎道:“電影修複是一項世界性課題。與(yu) 發達國家電影修複機構相比,中國電影資料館的修複團隊雖然比較年輕,但他們(men) 憑借精湛的技藝,已贏得世界的認可。”近年來,這支年輕的隊伍修複的中國電影陸續登上新加坡、馬來西亞(ya) 、盧森堡等多個(ge) 國家的大銀幕,穿越時空地域與(yu) 世界各地的觀眾(zhong) 見麵。

  “對於(yu) 膠片上的每一幀畫麵,我們(men) 都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來熱愛、來珍惜。”因為(wei) 工作的關(guan) 係,王崢和中國電影資料館不少修複師都成了膠片攝影愛好者。在擺弄膠片相機的過程中,他們(men) 不僅(jin) 更加熟悉膠片保存、成像的原理,也更加珍惜每一次按快門的機會(hui) ,以及衝(chong) 洗膠卷時“漫長的等待之後的驚喜感”。

  “數字電影的出現也就40年左右,而膠片已經保存了上百年,如果保存得好,壽命還會(hui) 更長。一些電影雖然修複完成,但對於(yu) 其膠片,我們(men) 依然會(hui) 像保護文物一樣保存起來,因為(wei) 我們(men) 不確定若幹年後是否還會(hui) 有技術層麵的創新和變革。我們(men) 希望有一天能夠修複製作出更好的版本,讓更多珍貴影像走出‘鐵盒子’、走進觀眾(zhong) 。”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孫向輝指了指“膠轉數”機房待數字化的電影膠片,滿懷憧憬地說。

  “未來,我們(men) 將繼續做好電影修複工作,繼續深入挖掘電影檔案中蘊藏的電影文化精髓,讓珍貴的電影文化遺產(chan) 在新時代煥發生機。同時,積極推動民族數字影像基因庫研發,用優(you) 秀的中國電影文化塑造中國精神、彰顯中國價(jia) 值、傳(chuan) 遞中國力量。”孫向輝說。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23日 13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