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從大國重器看東北振興新故事

發布時間:2023-09-04 11:12:00來源: 新華社

  浩瀚蒼穹上,“祝融號”火星車穩健穿越沙丘地形,探測儀(yi) 順利開啟“捕捉”神秘數據;寂靜海洋裏,“海鬥一號”朝著更深處突破極限;堅硬地表下,“地殼一號”萬(wan) 米鑽機向地心奮力挺進;縱橫鐵軌間,“複興(xing) 號”高鐵飛奔馳騁,彰顯中國速度……

  這些令人矚目的大國重器,無一不蘊含著東(dong) 北元素。

  東(dong) 北曾孕育出中車長客、中國一重、沈鼓集團等一批大國重器領軍(jun) 企業(ye) 。10年多來,東(dong) 北持續攻關(guan) 研發國之重器,為(wei) 滿足國家戰略需求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奠定基礎,為(wei) 穩固重點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安全作出新貢獻。

  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鍛造國之重器

  打開艙門,我國航天員漫步外太空,在問天艙機械臂助力下,執行多個(ge) 安裝操作任務……

  4月,當看到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順利完成第4次出艙活動,刷新中國航天員單個(ge) 乘組出艙活動紀錄後,屏幕前的哈爾濱工業(ye) 大學小臂飛控支持組的研發成員不禁鼓起掌來。

  20世紀90年代,國際空間站建立。擁有自主的中國空間站,成為(wei) 中國航天人的心願,各部分關(guan) 鍵設備研製迫在眉睫。作為(wei) 問天艙機械臂的技術研發團隊,哈爾濱工業(ye) 大學科研人員曆經十餘(yu) 年的努力終於(yu) 成功突破國外封鎖,實現了包括空間機械臂核心算法在內(nei) 的“關(guan) 鍵一躍”。搬運各類航天“快遞”,助力航天員出艙……如今,問天艙機械臂已成為(wei) 中國空間站的“左膀右臂”。

  科技興(xing) 則民族興(xing) ,科技強則國家強。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東(dong) 北依托“新中國工業(ye) 搖籃”的厚實基礎,加快攻關(guan) 研發,鍛造的一批國之利器,對國家戰略形成有力支撐。東(dong) 北一批科研院所、重點企業(ye) 憑借多年的技術積累,瞄準“卡脖子”問題,在基礎原材料、高端芯片、工業(ye) 軟件、農(nong) 業(ye) 育種等領域不斷取得創新成果。

  從(cong) “神舟”到“天宮”,從(cong) “嫦娥”到“天問”,東(dong) 北高校、科研院所、企業(ye) 參與(yu) 研製的航天設備、材料在星河遨遊;

  從(cong) 石化重大裝備乙烯“三機”,到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東(dong) 北成為(wei) 國家重大裝備的產(chan) 出地;

  從(cong) 將原油煉化分解成精細化工產(chan) 品,到全麵掌握碳纖維大絲(si) 束“卡脖子”關(guan) 鍵技術,更多高端原材料也陸續在東(dong) 北問世……

  服務國家戰略,麵向人民需求。東(dong) 北搭建深度耦合的“產(chan) 學研用”平台,讓重大科技成果走向市場,及時轉化為(wei) 民生福祉。

  病人躺在CT機上,攝像頭獲取人體(ti) 姿勢,AI係統自動調整掃描床位置及掃描範圍;隨著掃描係統啟動,圖像立即在屏幕呈現……沈陽市的東(dong) 軟醫療係統股份有限公司研製出了全球最快轉速AI寬體(ti) 能譜CT。

  今年,國產(chan) 大飛機C919順利完成首個(ge) 商業(ye) 航班飛行,正式進入民航市場,開啟常態化商業(ye) 運行。C919的後機身前段、APU艙門、垂直尾翼、發動機吊掛等部件,均由中航沈飛民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研製,為(wei) 托舉(ju) 幾代航空人逐夢藍天貢獻東(dong) 北力量。

  紅色的機械臂動作精準、蛇形特種機器人伸縮自如……走進沈陽新鬆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2萬(wan) 平方米的車間,宛如進入未來世界。

  作為(wei) 國內(nei) 機器人領軍(jun) 企業(ye) ,新鬆公司相繼攻克智能感知、自主決(jue) 策等前沿、共性技術。隨著智能養(yang) 老、智能康複時代的到來,公司布局開發穿戴式外骨骼、智能助行器等產(chan) 品,加速推進機器人向智慧服務領域“進化”。

  著眼現在,布局未來。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東(dong) 北製造業(ye) 加快向航空航天、智能汽車、軌道客車、智能機床等產(chan) 業(ye) 布局,在轉型升級中持續培育新增長點。

  積厚成勢實現產(chan) 業(ye) 提質增效

  國家要提高競爭(zheng) 力,要靠實體(ti) 經濟。而裝備製造業(ye) 是實體(ti) 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東(dong) 北三省著眼做強實體(ti) 經濟,以保障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穩定為(wei) 己任,相繼印發《遼寧省“十四五”先進裝備製造業(ye) 發展規劃》《吉林省製造業(ye) 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行動方案(2023-2025年)》《黑龍江省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行動計劃(2022—2026年)》等,充分發揮裝備製造業(ye) 支撐作用,推動實體(ti) 經濟發展。

  思靈機器人科技(哈爾濱)有限公司展廳裏,一台台形態各異的機械手整齊排列,可用於(yu) 遠程醫療、汽車維修、電子裝配、職業(ye) 教育等多個(ge) 行業(ye) 。

  “自去年入駐產(chan) 業(ye) 園以來,公司享受到房屋免租、稅費減免、高新技術企業(ye) 資金獎勵等一係列優(you) 惠政策,我們(men) 去年銷售額達7000萬(wan) 元,今年預計超過2億(yi) 元。”公司相關(guan) 負責人林瑋辰說,吸引這家“獨角獸(shou) ”企業(ye) 落戶哈爾濱的正是惠企政策“活水”。

  政策支持,是讓創新鏈賦能產(chan) 業(ye) 鏈的有力支撐。近年來,東(dong) 北三省加大資源投入和政策供給,為(wei) 創新保駕護航。黑龍江省在高端裝備、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重點領域創新研發首台(套)產(chan) 品380項,省級財政支持資金達5.2億(yi) 元。吉林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整合省內(nei) “大校、大院、大所、大企”資源,打好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現實動力。遼寧省出台科技創新條例,布局建設遼寧實驗室,創建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

  銳意改革,也在助力東(dong) 北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邁向新高度。

  在長春,一輛輛新能源紅旗轎車構成長春人引以為(wei) 傲的流動風景。

  紅旗跟隨市場走勢和大眾(zhong) 需求升級產(chan) 品,近年來抓住機遇從(cong) 傳(chuan) 統燃油汽車向新能源、智能化汽車布局。2023年上半年紅旗新能源汽車銷量累計33091輛,同比增長282%。

  2021年前,哈電集團遭遇大幅虧(kui) 損。圍繞國家提出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企業(ye) 聚焦以新能源為(wei) 主體(ti) 的新型電力係統、綠色低碳的驅動係統、清潔高效的工業(ye) 係統優(you) 化產(chan) 業(ye) 布局,生產(chan) 出國內(nei) 首批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全球最大的第三代核電反應堆冷卻劑屏蔽電機主泵等設備。

  做實主體(ti) ,讓企業(ye) 成為(wei) 創新的源頭活水。

  從(cong)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走出的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目前作為(wei) 衛星產(chan) 業(ye) 鏈的鏈主,正助力吉林省以“吉林一號”衛星星座為(wei) 抓手,形成衛星研發製造應用的產(chan) 業(ye) 集群,為(wei) 老工業(ye) 基地發展注入新動能。

  企業(ye) 是創新的主體(ti) 。東(dong) 北三省持續優(you) 化營商環境,為(wei) 企業(ye) 鬆綁助力。吉林對在省內(nei) 注冊(ce) 的處於(yu) 初創期、成長期等不同發展階段的科技型中小企業(ye) ,以股權或債(zhai) 權投資的方式給予支持。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搭建更加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務體(ti) 係,為(wei) 科技型中小企業(ye) 規劃全生命周期融資路線圖。東(dong) 北三省全麵落實高新技術企業(ye) 所得稅減收,僅(jin) 遼寧2022年全省退稅減稅降費超900億(yi) 元,惠及近百萬(wan) 經營主體(ti) 。

  在創新沃土厚植奮鬥之魂

  功以才成,業(ye) 由才廣。國之重器相繼湧現,凝結著科技工作者和大國工匠的辛勞,見證著他們(men) 的功勳。

  青磚碧瓦,朱漆廊柱。吉林大學地質宮裏有一間整潔的辦公室,每年吸引眾(zhong) 多人前來參觀。這是黃大年生前的辦公室,是那位為(wei) 國內(nei) “巡天探地潛海”填補多項技術空白的戰略科學家,曾經無數次奮戰的“戰場”。

  2009年末,黃大年出任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yu) 技術學院教授。八年間,他嘔心瀝血、孜孜不倦,帶領團隊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從(cong) 無到有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航空重力梯度儀(yi) 和係列深地探測裝備;開展“快速移動平台探測技術”研發工作,被廣泛應用於(yu) 油氣和礦產(chan) 資源勘探技術領域中……

  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feng) 碑之後,有一群深耕專(zhuan) 業(ye) 的人,淡泊名利、潛心研究,隻為(wei) 成就祖國的事業(ye) 。

  當哈爾濱工業(ye) 大學教授劉永坦登台領受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時,公眾(zhong) 才知道這位白發蒼蒼、穿著樸實的老人,擁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雙院士”頭銜。一生很長,但他隻做了一件大事——研究新體(ti) 製雷達。

  20世紀80年代初,在依靠傳(chuan) 統雷達我國海域可監控可預警範圍不足20%的嚴(yan) 峻情況下,劉永坦主動擔負起研製新體(ti) 製雷達的重任。20世紀90年代,他們(men) 在荒漠建起實驗站,數千次試驗,數萬(wan) 個(ge) 測試數據,餓了吃冷饅頭,困了睡在實驗站地板上……2011年,劉永坦帶領的“雷達鐵軍(jun) ”終於(yu) 成功研製出我國首部全天時、全天候、遠距離、海空兼容的海防預警裝備,性能優(you) 於(yu) 當時國際最先進的設備。

  “劉老師用行動詮釋了一名戰略科學家的初心和堅守,他就是我們(men) 年輕人學習(xi) 的榜樣。”劉永坦團隊成員李楊說。

  科技創新,貴在接力。從(cong) 考上博士到成長為(wei) “中國空間站”等重大項目的分係統主任設計師,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研究員顏昌翔感念,每一步成長背後離不開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家騏的嚴(yan) 格要求和傾(qing) 心栽培。

  作為(wei) “神舟五號”“神舟六號”光學相機主任設計師,王家騏始終處於(yu) “加速度”的科研狀態,但無論工作多繁忙,他都把每天早上一段時間留給學生,討論課題方向、修改論文。言傳(chuan) 身教下,顏昌翔如今也帶過50多個(ge) 研究生,桃李滿天下。他努力接過老師的擔子,繼續為(wei) 航天光學相機研發製造領域培育更多新力量。

  前赴後繼,薪火相傳(chuan) ,東(dong) 北的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一生心係大國重器,隻為(wei) 挺起大國脊梁。

  文字記者:翟偉(wei) 、孟含琪、王炳坤、楊思琪

  視頻記者:魏蒙、孟含琪、王炳坤、楊思琪、姬楊、司曉帥、高銘、唐鐵富、王大禹

  海報設計:張鐸

  編輯:張虹生、鄒雨沁、戚文娟、陳海通、鄭雅寧、胡碧霞、程昊

  統籌:方思賢、王潔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