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昆曲星星之火,引大眾看傳統文化“春色如許”
“月色溶溶夜,花陰寂寂春;如何臨(lin) 皓魄,不見月中人……”8月31日,在切切婉轉的唱與(yu) 念中,一曲細膩唯美的昆曲“摘錦版”《西廂記》在中國工藝美術館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館“遇見非遺”:品賞昆曲《西廂記》社教活動中與(yu) 觀眾(zhong) 見麵。
“昆曲目前已經流轉了600餘(yu) 年,它善於(yu) 表現愛情題材,大家都說它是‘詩句’。”參與(yu) 本次演出的北方昆曲劇院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在元代劇作家王實甫所著的《西廂記》中,崔鶯鶯、張生及紅娘三個(ge) 人物形象可謂家喻戶曉,這部作品表達了“願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願望,被讚為(wei) 中國“愛情聖經”。本次演出通過展示《西廂記》作品中的部分精華,以張弛有度、詼諧有趣的表演,帶領觀眾(zhong) 品味這部“元雜昆唱”力作,沉浸式欣賞“百戲之祖”昆曲的魅力。
隨著昆曲於(yu) 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wei) 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chan) 代表作,我國乃至國際社會(hui) 對於(yu) 昆曲傳(chuan) 統文化的複興(xing) 保護和扶持與(yu) 日俱增,人民大眾(zhong) 對昆曲的認知和喜愛逐漸增長。而如何突破昆曲欣賞“門檻”,使其更容易為(wei) 社會(hui) 大眾(zhong) 所接受?“我們(men) 更希望觀眾(zhong) 朋友提出需求,避免從(cong) 業(ye) 者自說自話。”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代入觀眾(zhong) 興(xing) 趣方向的昆曲社會(hui) 推廣新做法將起到引領作用,將觀眾(zhong) “帶進門”來,人們(men) 懂得如何欣賞,才可能慢慢喜歡上昆曲。(記者 孔繁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