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三下鄉”常態化長效化
【專(zhuan) 家點評】
作者:黃祖輝(浙江大學中國農(nong) 村發展研究院教授、首席專(zhuan) 家)
中央宣傳(chuan) 部近日下發通知,公布2022年全國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xiang) ”活動示範項目、優(you) 秀團隊、服務標兵名單。這些先進典型工作成效好、群眾(zhong) 認可度高、示範作用強,充分展現了“三下鄉(xiang) ”活動取得的進展成效。通知要求,各地各有關(guan) 部門要把推動“三下鄉(xiang) ”活動常態化長效化與(yu) 學習(xi) 運用浙江“千萬(wan) 工程”經驗結合起來,推動“三下鄉(xiang) ”活動在造福群眾(zhong) 上取得實實在在的進展。
1996年12月,中央宣傳(chuan) 部、國家科委、農(nong) 業(ye) 部、文化部、衛生部等十部委聯合下發《關(guan) 於(yu) 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xiang) ”活動的通知》,“三下鄉(xiang) ”活動走上了新的發展軌道。進入新世紀,尤其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三下鄉(xiang) ”活動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呈現出常態化發展新格局。
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xiang) ”活動是要發揮城市的人才與(yu) 技術等優(you) 勢,幫助鄉(xiang) 村群眾(zhong) 解決(jue) 急難愁盼問題,推動鄉(xiang) 村更好更快發展。如今,廣大鄉(xiang) 村對文化科技衛生的需求與(yu) 過去已不盡相同。與(yu) 此相適應,“三下鄉(xiang) ”活動的參與(yu) 主體(ti) 也由過去以文化、科教、醫療部門為(wei) 主,延伸到多種社會(hui) 組織和企事業(ye) 單位共同參與(yu) 。“三下鄉(xiang) ”活動除了具有定期性、單一性和幫扶性的基礎特征,還融入了長期性、多樣性和發展性的特點。
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xiang) ”活動是新時期城鄉(xiang) 融合發展的重要特征。“三下鄉(xiang) ”與(yu) “千萬(wan) 工程”在驅動機製、對象領域上各有特色。“三下鄉(xiang) ”是在政府號召與(yu) 支持下,多元社會(hui) 主體(ti) 參與(yu) 服務鄉(xiang) 村的活動,主要領域是鄉(xiang) 村文化科技衛生;“千萬(wan) 工程”是在政府主導與(yu) 投資下,村集體(ti) 與(yu) 農(nong) 民為(wei) 基本主體(ti) 、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的鄉(xiang) 村建設工程,主要領域是與(yu) 村莊人居環境相關(guan) 的基礎設施和服務體(ti) 係建設。同時,“三下鄉(xiang) ”與(yu) “千萬(wan) 工程”也存在很強的內(nei) 在聯係。它們(men) 都著眼於(yu)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和農(nong) 民的發展,從(cong) 不同視角出發,改善鄉(xiang) 村人居環境,促進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提升鄉(xiang) 村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它們(men) 都找準小切口,隻要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年接著一年幹,一任接著一任幹,就能成為(wei) 造福百姓的鄉(xiang) 村大事業(ye) 。
進一步推進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xiang) ”活動,需要將“三下鄉(xiang) ”活動與(yu) “千萬(wan) 工程”有機結合,使“三下鄉(xiang) ”活動融入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的進程。為(wei) 此,“三下鄉(xiang) ”活動要不斷創新和完善活動形式、內(nei) 容和機製,使活動常態化、長效化、製度化。具體(ti) 而言,首先要進一步整合服務資源。將各級政府資源、農(nong) 村集體(ti) 資源和社會(hui) 資源、市場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建立“三下鄉(xiang) ”服務共同體(ti) 或聯合體(ti) ,形成多方力量協同參與(yu) 、優(you) 勢互補的服務格局,使“三下鄉(xiang) ”活動常態化。其次要不斷豐(feng) 富服務內(nei) 容。圍繞新時期鄉(xiang) 村文化科技衛生重點問題,突出鄉(xiang) 村“一老一小”、長效脫貧和農(nong) 業(ye) 科技推廣等服務,使“三下鄉(xiang) ”活動長效化。再次要著力優(you) 化服務舉(ju) 措。製定“三下鄉(xiang) ”發展規劃,建構多元化服務主體(ti) 激勵機製,有序提出和發布服務需求清單,同時探索公益性服務、市場化服務與(yu) 政府公共服務有機結合的運行機製,使“三下鄉(xiang) ”活動製度化。此外,要持續提升服務質量。建立健全“三下鄉(xiang) ”活動群眾(zhong) 參與(yu) 和評價(jia) 製度,宣傳(chuan) 推廣“三下鄉(xiang) ”活動典型案例、成功經驗與(yu) 做法,開展經常性的培訓與(yu) 交流活動。進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員製度,發揮數字化賦能與(yu) 互聯網平台的支持作用,推動“三下鄉(xiang) ”活動高質量發展。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王美瑩、趙秋麗(li) 、馮(feng) 帆、陸健、劉習(xi) 、李慧、趙明昊、張國聖、李宏、禹愛華、趙嘉偉(wei) 、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李愛麗(li) 、喻琳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06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