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礦山安監局:推廣井下所有作業地點“無監控不作業”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9月18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趙麗(li) 梅)“災害不治、礦無寧日,重大災害治理始終是推進事前預防的重中之重。”今天,在國新辦舉(ju) 行的新聞發布會(hui) 上,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副局長張昕表示,常態化製度化開展礦山隱蔽致災因素普查治理,推動重大災害分區管理、超前治理,實現由被動防範向主動治理轉變、由單一治理向綜合治理轉變、由井下局部治理向地麵區域治理轉變。對未查清、未探明、未治理到位的,不得進行采掘作業(ye) ,堅決(jue) 不與(yu) 災害“拚刺刀”。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礦山安全生產(chan) 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圍繞“事前預防轉型”提出了一係列措施,堅持關(guan) 口前移、源頭管控,動態管理、超前治理,及時預警、迅速處置,把風險化解在隱患前、把隱患消除在事故前。
《意見》還提出,要加強源頭管控。張昕談到,先天不足,後天難補。要提高規劃質量,科學設置礦權,嚴(yan) 格安全準入,著力避免先天不足。加快資源整合,推進升級改造,強化科技支撐,盡力提升本質安全水平。完善應急撤人製度,確保遇重大險情第一時間撤人。健全重大違法違規信息公示製度、懲戒製度和舉(ju) 報獎勵製度,發動社會(hui) 力量共同整治重大隱患和打擊違法違規行為(wei) 。
“科技賦能,耳聰目明。”張昕指出,還要提升科技興(xing) 安、科技賦能、科技管理、科技監管能力和水平,逐步建成全國礦山安全風險監測“一張網”,加強礦山多災種和災害鏈綜合監測、風險早期識別和預警預報能力建設,加快露天礦邊坡、尾礦庫在線監測係統建設,推動入井人員唯一性檢查技術應用,推廣井下所有作業(ye) 地點“無監控不作業(ye) ”,實現從(cong) “人防”到與(yu) “技防”並重轉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