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兩岸青年導演的平潭之約

發布時間:2023-09-19 10:59: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第三屆IM兩(liang) 岸青年影展在福建平潭舉(ju) 辦。

  平潭的風很大,一年到頭吹不停,行車在連接島嶼和陸地的跨海大橋,兩(liang) 邊都是風車。人在海邊的風裏走,容易“風生水起”。

  9月12日-14日,第三屆IM兩(liang) 岸青年影展(以下簡稱“IM影展”)在福建平潭舉(ju) 辦。IM是“In Moments”的縮寫(xie) ,意為(wei) “從(cong) 這一刻起”。

  9月14日晚在海邊舉(ju) 行的表彰大會(hui) ,更像是一場狂歡派對。海浪、沙灘、樂(le) 隊,舞台與(yu) 觀眾(zhong) 席、頒獎人與(yu) 領獎人、前輩與(yu) 青年,融合在一起。IM兩(liang) 岸青年影展評委會(hui) 主席、導演王小帥從(cong) 第一屆開始就心心念念的“青年影展應有的模樣”,實現了。

  “這麽(me) 多年,去過那麽(me) 多電影節,你會(hui) 忘了誰跟你交流,忘了電影在哪兒(er) 放映,反正那麽(me) 多人和電影院都差不多。但可能讓你留下記憶的,是人和人之間的交流有多好玩,那邊的人文生活是什麽(me) 樣的。”王小帥說。比如,他每次來平潭,都會(hui) 去一家海鮮大排檔。

  90後、00後導演的作品色彩紛呈

  本屆IM影展共收到來自全球331所高校的1849部參展作品,其中88.6%的主創群體(ti) 為(wei) 95後電影人。50部入圍作品中,有15部來自台灣,10餘(yu) 名台灣青年創作者來到平潭現場。

  85後陳秋甫的作品,已是第二次來到IM影展。由她擔任製片人的《帶媽媽出去玩》在第一屆時拿下了最佳影片;這一次,她擔任導演編劇的《阿月與(yu) 阿英》再次入圍主競賽單元。陳秋甫本科在台灣大學念藥學,從(cong) 30歲開始轉行學習(xi) 影視製作,《阿月與(yu) 阿英》是她再次回到校園,在台灣藝術大學念書(shu) 後拍攝的第一個(ge) 劇情短片。

  與(yu) 《帶媽媽出去玩》一樣,《阿月與(yu) 阿英》的故事主人公是老人,取材自陳秋甫的母親(qin) 與(yu) 外婆。“看著她們(men) 相處的日常,有時覺得可愛,有時又覺得無奈。‘老老相顧’似乎已經是高齡化社會(hui) 的常態。但老者的每一天都是在與(yu) 衰老對抗,與(yu) 日常妥協,這是讓她們(men) 看起來富有生命力的方式之一。”陳秋甫說。

  “《大年初二》像是一篇日記,記錄我在某一年的大年初二,觀察到的事情。”剛畢業(ye) 於(yu) 世新大學的90後導演陳培凱說。過年這件事,對兩(liang) 岸的年輕人來說,有很多共同話題,或者說是“槽點”。

  大年初二是女兒(er) 回門的日子。“我們(men) 家在每個(ge) 大年初二,都有一些很固定的行程:要回到老家嘉義(yi) 的鄉(xiang) 下,外公外婆擺滿一桌子固定的套餐,每年一模一樣;吃完飯,大人們(men) 會(hui) 打牌;鄉(xiang) 下信號不好,手機沒有網絡,我也做不了別的事……”陳培凱說。

  但傳(chuan) 統終究會(hui) 發生一點變化,《大年初二》的靈感來源於(yu) 某一年的春節,那是外公過世後的第一個(ge) 大年初二。在照例回老家的路上,父親(qin) 突然對陳培凱說:“要不我們(men) 先去吃麥當勞?”

  “於(yu) 是我很認真地去感受那一天,家族中的不同成員,為(wei) 了維護傳(chuan) 統所做的不同的事,但不可避免有一些變化。”陳培凱說。他記錄下了這一天的經曆,最終拍成了一部24分鍾的短片,“我喜歡描寫(xie) 人與(yu) 人之間的細小情感,貼近生活的日常樣貌”。

  王小帥發現,入圍本屆影展的很多導演是90後甚至00後,很難整體(ti) 評價(jia) 他們(men) 的作品,但這也正是讓人高興(xing) 的一點——呈現出色彩紛呈的狀態。“有時候,一個(ge) 國家或者一個(ge) 族群,在一個(ge) 特定時期,會(hui) 有一致的風氣和審美,比如‘××浪潮’‘××運動’。但現在,中國電影已經處在一個(ge) 大家在各自領域開疆拓土的開放階段。”

  “我並不希望特別強調IM是一個(ge) ‘兩(liang) 岸’影展,因為(wei) 三屆下來,可以看到它的涉獵範圍非常廣,還有海外的作品加入,我們(men) 應該以更開放的態度來看待。”王小帥說。

  “你來自哪裏”是一個(ge) 不那麽(me) 重要的話題

  不過,讓王小帥感到“奇怪”的是,忽略口音、地名等“硬性條件”,他依然可以分辨出一部作品的導演來自台灣還是大陸。

  “台灣作者的本土文化氣息很清晰,而大陸導演的作品,可能感受不到它的家鄉(xiang) 背景,而海外作品更可能異域化。”王小帥說,“對於(yu) 這兩(liang) 種趨勢,我覺得如果一直都是侯孝賢、楊德昌的風格,觀眾(zhong) 也可能審美疲勞;而如果一直關(guan) 心外麵的世界,也可以轉身來看看家鄉(xiang) 的現實。我覺得雙方可以互相學習(xi) 。”

  其實,在影展這幾日,“你來自哪裏”是一個(ge) 不那麽(me) 重要的話題。下了飛機,陳培凱就和剛認識的朋友到電影院邊上的餐館,吃了一頓當地菜;和他住一個(ge) 房間的室友來自澳門。在海邊的啤酒燒烤派對上,新認識的青年導演之間,聊得最多的是各自的創作軌跡。

  這是陳秋甫第二次來到大陸,第一次來到平潭,下了飛機,“空氣的濕度和溫度,和台北很像,很親(qin) 近”。

  出生於(yu) 1994年的施方婷本科畢業(ye) 於(yu) 台灣藝術大學,2018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讀研,今年剛畢業(ye) ,此次帶來了作品《洋裝》。“我喜歡亞(ya) 洲電影,或者說華語電影,在台藝念完以後,就想來北京試試。當時我對自己說,考不上是自己沒才華,考上了就一定要來。”

  和其他第一次來大陸的台灣年輕人的略顯好奇相比,施方婷顯得“熟門熟路”,甚至已總結出了自己觀察到的兩(liang) 所學校的不同之處。“在北京電影學院,我們(men) 都會(hui) 比較直接地辯論,什麽(me) 是好劇本,道具應該怎麽(me) 用,別人已經拍過了你別拍了……有意見就直接懟。以前在台藝,大家可能要婉轉一點。”施方婷說,“但這隻是不同,沒有好與(yu) 不好。我個(ge) 人其實還比較喜歡直接的。”

  施方婷認為(wei) ,其實青年導演或者說年輕人,關(guan) 心的話題無外乎是親(qin) 情、愛情、友情,以及生命、科技等議題,“這在全世界都一樣,不同的隻是表達方式與(yu) 風格特征”。

  施方婷的外公來自湖北的一個(ge) 小縣城。到北京念書(shu) 後,她第一次來到外公的老家。“外公的同代人大部分已經不在了,我麵對一群有著血緣關(guan) 係的‘陌生人’,聊著也已經過世的外公,就會(hui) 有一種說不清楚的連接感。”這段經曆曾被施方婷拍成了一個(ge) 短片,“如果有機會(hui) ,我希望把它擴展成一個(ge) 長片”。

  電影修複可以作為(wei) 兩(liang) 岸青年合作的一種方法

  “我的父親(qin) 在我14歲時過世了,家境不是很好,所以當時想念一個(ge) 畢業(ye) 後能盡快賺錢養(yang) 家的專(zhuan) 業(ye) ,選擇了藥學。30歲之後,這個(ge) 擔子輕了一點點,我想去嚐試自己喜歡的事情。”陳秋甫說。

  經驗、資金、人脈,青年導演談起電影之路的起步,無外乎這幾項,而影展就是這樣一個(ge) 平台。前兩(liang) 屆入圍IM影展的百位青年創作者,如今已在國際上斬獲400餘(yu) 個(ge) 獎項。

  本屆IM影展搭建起青年創作者與(yu) 產(chan) 業(ye) 對接的橋梁。從(cong) 第二屆開始的“生生不息”訓練營已升級為(wei) “生生不息”成長計劃,首次增加提案大會(hui) 板塊。入圍的11個(ge) “進行中”項目,直麵來自華夏電影、華策影視、橫店影視、阿裏影業(ye) 、B站、抖音等企業(ye) 代表組成的決(jue) 策人團隊。

  以第三屆IM兩(liang) 岸青年影展的舉(ju) 辦為(wei) 契機,平潭還在謀劃進一步服務兩(liang) 岸青年影視人才,國內(nei) 13所高校為(wei) 平潭綜合實驗區授牌“學生創作基地”。

  本屆IM影展放映了兩(liang) 部由廈門大學修複的電影——1993年上映的《香魂女》與(yu) 1947年上映的《一江春水向東(dong) 流》。這個(ge) 修複實驗室是由“台灣電影資料館”前館長、廈門大學電影學院講座教授井迎瑞在2015年幫助廈門大學組建的。

  在井迎瑞看來,影展鼓勵創作與(yu) 創新,但不僅(jin) 是帶領年輕人“往前看”,還應該引導年輕人“往後看”。“任何創造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發展,影展加入電影修複的元素是個(ge) 好的開始,通過電影修複讓我們(men) 對於(yu) 曆史重新凝視。”井迎瑞說,“電影修複也可以作為(wei) 兩(liang) 岸年輕人合作的一種方法,通過合作共同凝視曆史、凝聚共識、開始融合。”

  井迎瑞說:“我的祖籍是山東(dong) ,在台灣生長,是所謂的‘外省第二代’。我承繼了父輩從(cong) 大陸帶來的文化,方言與(yu) 鄉(xiang) 土記憶,也必然攜帶了台灣本土文化給的養(yang) 分。台灣和大陸各地的方言,甚至帶有各地鄉(xiang) 音的普通話,我基本上都能分辨,成為(wei) 我從(cong) 事兩(liang) 岸交流的一個(ge) 優(you) 勢。這是我能做、會(hui) 做的事情,也會(hui) 一直做下去。”

  平潭的風很大,但就如本屆影展的美學意象“風大又怎樣”,這讓井迎瑞很想來看看風究竟有多大。“兩(liang) 岸的曆史雖然曾經各自發展,但一如海葵台風一定會(hui) 同時影響兩(liang) 岸,沒有任何一方能夠回避。有差異沒關(guan) 係,但要開始理解,共構出一個(ge) 共同的宏大史觀。影像是一個(ge) 很好的媒介,影展是一個(ge) 很好的平台。”井迎瑞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