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海內外專家熱議長城:世界文化遺產交流架起東西方溝通橋梁

發布時間:2023-09-26 10:57: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秦皇島9月25日電 (崔濤 趙丹媚 李曉偉(wei) )“世界文化遺產(chan) 具有凝聚人心的力量。”對比中國的長城和古羅馬長城,比利時魯汶大學教授高曼士(Thomas Coomans)說。

  近日,由中國新聞社、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秦皇島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長城之約”·世界文化遺產(chan) 對話活動中,海內(nei) 外專(zhuan) 家通過對長城以及其他世界遺產(chan) 的研究探討,構建東(dong) 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

  高曼士以長城為(wei) 例說,中國長城是地麵上的傑出建築,將這一建築傑作融入景觀,是中國長城的突出價(jia) 值之一。而古羅馬也有“千裏長城”,包含哈德良長城、安東(dong) 尼長城等。1987年,中國長城和哈德良長城被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

  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西域曆史語言研究所教授索羅寧看來,中國的長城已經成為(wei) 世界其他國家研究和學習(xi) 中國、了解中國一個(ge) 非常重要的切入點。

  山東(dong) 大學海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薑波表示,長城是一種類型的世界遺產(chan) ,除了中國的長城,還有秘魯的長城、印度的長城、羅馬的長城,都屬於(yu) 世界遺產(chan) 的大家庭。

  中國長城學會(hui) 副會(hui) 長董耀會(hui) 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長城代表了中華民族追求和平的一種精神,在東(dong) 西方文化交流中,相信很多西方學者能夠理解並傳(chuan) 播這樣一種文化精神。

  中國長城研究院院長趙琛表示,在絲(si) 路長城的護佑下,各民族文化乃至中西方文明得以交融,絲(si) 綢之路成為(wei) 中華文明連接世界文明的紐帶,絲(si) 路長城沿線也隨之成為(wei) 文化交匯的“高熱度”地區。這都是中華民族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曆史見證。(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