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技合作,開拓烏幹達農民脫貧新路徑
在烏(wu) 幹達首都坎帕拉市郊的烏(wu) 幹達水產(chan) 研究與(yu) 發展中心的示範基地,陽光灑在水麵,鯰魚在魚塘裏暢遊。從(cong) 2012年開始,中國在聯合國糧食及農(nong) 業(ye) 組織(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南南合作框架下向烏(wu) 幹達派遣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和技術人員,積極向當地農(nong) 民分享知識和技術,助力提升當地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能力。截至目前,中國—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烏(wu) 幹達南南合作項目已執行至第三期,為(wei) 當地農(nong) 民開拓了脫貧新路徑。
烏(wu) 幹達副總統阿盧波表示,60多年來,烏(wu) 中雙方在基礎設施建設、貿易、投資、農(nong) 業(ye) 等領域加強合作,為(wei) 烏(wu) 經濟社會(hui) 轉型發展創造了條件,烏(wu) 方對此表示衷心感謝。她高度肯定前兩(liang) 期合作項目富有成效,希望並相信第三期合作項目將助力烏(wu) 中農(nong) 業(ye) 合作再創佳績,推動烏(wu) 幹達實現可持續發展。
“魚苗成活率從(cong) 36%提高到81%”
烏(wu) 幹達水產(chan) 研究與(yu) 發展中心是中烏(wu) 友誼農(nong) 業(ye) 技術示範中心合作項目。去年11月,9名中國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來到烏(wu) 幹達,開始執行為(wei) 期3年的第三期合作項目。
記者在現場采訪時,正趕上中國專(zhuan) 家向當地漁民示範科學投喂餌料的方法。56歲的中國水產(chan) 專(zhuan) 家陳太華耐心講解:“魚塘養(yang) 殖要注意控製餌料投喂方式方法,投喂量要根據魚的種類、尺寸、數量以及水質等因素來調節……”
示範基地有10個(ge) 魚塘。幾個(ge) 月來,中國專(zhuan) 家向當地漁民傳(chuan) 授鯰魚的人工繁殖、種苗選育、飼養(yang) 管理和疾病防治等知識,手把手演示魚塘清理、水質監測和餌料投喂等基本操作,同時幫助漁民開發出兩(liang) 種價(jia) 格實惠的飼料。
“現在我們(men) 的飼料大多就地取材,一種由玉米粉、麩皮、魚骨粉等製成,另一種由蚯蚓、昆蟲、螺蚌等組成。不僅(jin) 鯰魚愛吃,價(jia) 格還便宜。”當地漁民坎尼斯一邊投喂餌料,一邊向記者介紹。
提起中國技術給魚塘帶來的變化,坎尼斯有切身感受。他說:“中國專(zhuan) 家帶來的魚苗孵化、飼料加工技術和排灌係統,讓我們(men) 的魚苗成活率從(cong) 36%提高到81%。掌握增產(chan) 的科學方法,對我們(men) 來說太重要了。”
排灌係統是魚塘的重要組成部分,規劃建設的好壞直接影響養(yang) 殖效果。中國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組組長張小強介紹,這裏的排灌係統通過在高地開挖總渠,將水分流至不同魚塘,實現“自動流灌”,節省了用水和勞力,“這是中國傳(chuan) 統的‘築壩分水,修渠引水’水利工程技術在當地的靈活運用”。
據介紹,在第三期合作項目中,中國專(zhuan) 家計劃幫助當地養(yang) 殖1000多萬(wan) 尾魚,生產(chan) 15噸以上魚飼料,建立34個(ge) 稻魚共生示範點,同時為(wei) 養(yang) 殖戶提供技術支持等。烏(wu) 幹達水產(chan) 研究與(yu) 發展中心下設的漁業(ye) 資源研究所水產(chan) 養(yang) 殖研發中心負責人蒂本達表示:“中國專(zhuan) 家的技術指導和經驗傳(chuan) 授為(wei) 烏(wu) 幹達漁民帶來了增產(chan) 增收的希望。”
“多虧(kui) 了中國專(zhuan) 家,果園產(chan) 量有了大幅提高”
微風和煦,51歲的果農(nong) 愛德華走進果園,樹上掛滿蘋果。“今年又是個(ge) 好收成!”愛德華摘下果子,輕輕放入籃中。
愛德華的果園位於(yu) 烏(wu) 幹達卡貝拉鎮附近,麵積不大。“以前,結出的蘋果個(ge) 頭小、水分少,口感不好,產(chan) 量也低,還容易遭受病蟲害。”愛德華眼睜睜地看著忙活了一年的果園收成欠佳。
“我努力找過不少解決(jue) 辦法,但效果都不太好。最終,中國專(zhuan) 家帶來的蘋果砧木良種繁育技術改變了這一切。”愛德華說。
蘋果砧木良種繁育是指在蘋果樹的砧木部分進行育種選種,培育出的新品種具有抗病蟲害能力強、產(chan) 量高等特性。在中國專(zhuan) 家的指導下,愛德華選用了適合自家果園的砧木品種,並將其應用到蘋果樹的種植和管理中。經過實踐,他發現果樹的生長狀況良好,果子的品質和產(chan) 量也明顯提高。
現在,愛德華的果園收益成倍增長,日子越過越好,家裏不僅(jin) 翻新了房子,還添置了電視機、電冰箱等電器。“中國專(zhuan) 家手把手指導我們(men) ,他們(men) 為(wei) 烏(wu) 幹達果樹種植業(ye) 發展作出的貢獻令人敬佩!”看著果園的豐(feng) 收景象,愛德華滿臉笑容。
在2012—2014年、2016—2018年兩(liang) 期合作項目推動下,中國蘋果砧木良種繁育技術在烏(wu) 幹達進入大規模推廣階段,數量目前已達到150萬(wan) 株。據烏(wu) 幹達媒體(ti) 報道,僅(jin) 在卡貝拉項目點,就有數千名果農(nong) 受益。經過中國專(zhuan) 家技術指導後,卡貝拉項目點果農(nong) 的收益總體(ti) 比之前增加了5倍。
針對烏(wu) 幹達缺乏儲(chu) 水裝備和技術的現狀,中國專(zhuan) 家還開發了“坡改梯”,並建設天然集雨工程,改造麵積達4000平方米。
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公布的報告顯示,在中國專(zhuan) 家指導下建設的示範果園,優(you) 質蘋果占比高達90%,不僅(jin) 單枚蘋果的重量增加了,整體(ti) 品質也大大提升。“多虧(kui) 了中國專(zhuan) 家,果園產(chan) 量有了大幅提高!”當地果農(nong) 約瑟夫的開心溢於(yu) 言表。
“吸引更多農(nong) 業(ye) 企業(ye) 到烏(wu) 幹達投資興(xing) 業(ye) ”
在距離坎帕拉北部近3小時車程的盧韋羅區,一大早,當地農(nong) 戶詹姆斯匆匆吃過早飯,便拿上紙筆,出門趕往水稻旱育秧技術培訓活動現場。
當天,南南合作項目盧韋羅駐點的中國專(zhuan) 家講解了節水抗旱水稻新品種WDR—73:“與(yu) 傳(chuan) 統水稻相比,WDR—73在有水灌溉的高產(chan) 田可節水50%以上。在低投入情況下,WDR—73也比當地品種高產(chan) 30%以上。”詹姆斯把專(zhuan) 家提到的方法和數據認真地記錄下來。“中國專(zhuan) 家從(cong) 我們(men) 的實際需要出發,真心實意幫助我們(men) 。改良後的新水稻品種將帶來更大豐(feng) 收。”
今年1月,由第二期合作項目篩選的WDR—73在盧韋羅中烏(wu) 農(nong) 業(ye) 合作產(chan) 業(ye) 園喜獲豐(feng) 收,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稻稈。目前,中國專(zhuan) 家正繼續開展水稻新品種WDR—57的相關(guan) 研究。
烏(wu) 幹達農(nong) 業(ye) 、畜牧業(ye) 和漁業(ye) 部數據顯示,烏(wu) 幹達70%以上的人口以農(nong) 業(ye) 為(wei) 生。前兩(liang) 期南南合作項目切實提高了當地農(nong) 業(ye) 、畜牧業(ye) 和漁業(ye) 產(chan) 量。第三期合作項目烏(wu) 幹達協調員彼得·穆因博介紹,項目旨在將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商業(ye) 化,目標是增加烏(wu) 幹達農(nong) 產(chan) 品對海外市場的出口。
張小強表示,第三期合作項目主要借助中烏(wu) 友誼農(nong) 業(ye) 技術示範中心、中烏(wu) 農(nong) 業(ye) 合作產(chan) 業(ye) 園兩(liang) 大平台,更大範圍推廣中國技術。“希望這一期項目能夠進一步推動中烏(wu) 農(nong) 業(ye) 貿易和投資合作,將烏(wu) 幹達優(you) 良農(nong) 產(chan) 品更多推向國際市場,同時也吸引更多農(nong) 業(ye) 企業(ye) 到烏(wu) 幹達投資興(xing) 業(ye) 。”
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副總幹事貝絲(si) ·貝克多對中方多年來向南南合作項目提供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謝。她強調,該南南合作項目的成功經驗在於(yu) ,中烏(wu) 兩(liang) 國政府對項目高度重視並予以大力支持,在實施過程中主動同兩(liang) 國發展目標對接,極大促進了烏(wu) 幹達經濟社會(hui) 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