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焦點訪談:康莊大道 守正創新鑄心魂

發布時間:2023-10-07 15:07:00來源: 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今天我們(men) 繼續“康莊大道”係列。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時至今日,我們(men) 依然可以觸摸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辯識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也可以漫步600多歲的故宮。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chan) 體(ti) 現著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說,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不忘曆史才能開辟未來,善於(yu) 繼承才能善於(yu) 創新。今天的節目,我們(men) 就從(cong) 國家版本館說起。

  不久前,國家版本館舉(ju) 行了首批版本捐贈入藏儀(yi) 式。 這些社會(hui) 各界捐贈的版本,包括古籍原件、精品出版物、非遺作品等實物版本和各類文獻數據庫等數字版本,他們(men) 將和原館藏2500萬(wan) 件/冊(ce) 版本一起流傳(chuan) 後世。

  中國國家版本館館長劉成勇:“國家版本館收藏的版本除了出版物之外,還有甲骨簡牘、中華古籍、革命文獻、宗教文獻、方誌家譜、郵票錢幣等,它們(men) 都載有中華文明印記、文化符號和文脈信息。”

  燕山腳下,秦嶺之旁,良渚古城之側(ce) ,嶺南鳳凰山邊,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親(qin) 自批準建成的“一總三分”的中國國家版本館,就像中華文化的“種子庫”,浩瀚的中華文明基因,在這裏依托現代科技力量得以保存、賡續。

  劉成勇:“版本蘊藏著中華文明的精神基因和文化根脈,是記錄曆史、見證文明的‘金種子’,承載著曆史自信、文化自信。我們(men) 保護這些版本,就是保護中華文化的種子基因,把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中華文明繼續傳(chuan) 承下去。”

  館藏的一套《儒藏》精華篇多達282冊(ce) ,近兩(liang) 億(yi) 字,匯聚了最具影響力與(yu) 代表性的儒家傳(chuan) 世文獻、出土文獻、海外文獻600多種,這是一項極為(wei) 艱難的編纂工程。儒家思想典籍文獻浩如煙海,散布各地,千百年來,限於(yu) 工程浩大,始終沒有一部完備的儒家著述全集,不能滿足文化傳(chuan) 承、研究利用的需要。

  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儒藏》工程首席專(zhuan) 家、總編纂湯一介:“我認為(wei) 自己的文化根基紮得牢固,吸收外來文化的力量也就最強。如果自己文化的根基很差,吸收外來文化的力量也不強。我們(men) 對傳(chuan) 統文化做很好的整理,我覺得是必要的。”

  丹青著史,盛世修文,曆經二十年,數百位專(zhuan) 家學者的聯合攻關(guan) ,這部《儒藏》精華篇終於(yu) 編纂而成。但是,對儒家思想的整理、研究工作並沒有停下腳步。預計收書(shu) 3000餘(yu) 冊(ce) 的《儒藏》全本已經開始編纂,不久前,在山東(dong) 尼山召開的世界文明論壇,更是廣泛凝聚國內(nei) 外儒學研究高端資源,推動文明的交流互鑒。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臧峰宇:“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創造新文化的來源之一,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起點,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回應世界對中國文化發展的期待,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守護中華文脈,不僅(jin) 是保護研究,還要讓文物“活起來”。

  研究人員花了近一年時間,通過三維激光掃描保存下雲(yun) 岡(gang) 石窟13窟的現狀。雲(yun) 岡(gang) 石窟始建於(yu) 公元460年,現存大小窟龕252個(ge) 、雕像59000餘(yu) 尊。它們(men) 代表了1500多年前中國最傑出的佛教石窟藝術,體(ti) 現了中華文化的包容和自信。如何讓這千年瑰寶既能不懼時光侵蝕,得到最好的保護,又能讓所有人領略它的魅力?新時代的科技力量賦予了保護利用更多的可能。

  雲(yun) 岡(gang) 研究院文化遺產(chan) 保護與(yu) 監測中心副研究員員小中:“我們(men) 平台上麵有針對文物本體(ti) 的,有針對文物環境的,還有部分遊客量的監測,主要是為(wei) 了給預防性保護提供一些量化的支撐,為(wei) 保護的決(jue) 策服務。”

  這是一項與(yu) 時間賽跑的浩大工程,不久的將來,59000多尊雕像都將在數字雲(yun) 岡(gang) 計算中心實現新的永生。

  在蘇州,一場關(guan) 於(yu) 雲(yun) 岡(gang) 石窟的展覽裏,第二十窟露天大佛的佛頭、洞窟中的造像一比一的複製呈現,讓觀眾(zhong) 如親(qin) 臨(lin) 雲(yun) 岡(gang) 進行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雲(yun) 岡(gang) 研究院黨(dang) 委書(shu) 記張焯:“怎麽(me) 把巨大石窟搬出去,當時我和美工商量過這事,但是美工回答我說做一個(ge) 得30年,而且做出來不一定完全一樣。”

  石窟造像立體(ti) 、繁雜、巨大,這給美工出了不小的難題。最終,3D打印技術讓雲(yun) 岡(gang) 石窟“走出去”成為(wei) 了現實。壯麗(li) 浪漫的第十二窟“音樂(le) 窟”,與(yu) 2020年在上海展出的3D打印“音樂(le) 窟”幾乎一模一樣。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讓文物“活起來”已經火遍全國。我們(men) 可以利用穿戴設備沉浸式體(ti) 驗敦煌之美,更會(hui) 驚豔於(yu) 裸眼3D技術帶來的故宮視覺盛宴。千裏江山畫中遊也能如願實現。

  臧峰宇:“我們(men) 不僅(jin) 要增強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影響力和感召力,而且要在實踐中更新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過去的表現形式,並激活它的生命力,將古今中西之爭(zheng) 轉換為(wei) 文化古今相通與(yu) 文明交流互鑒,由此更好地促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

  文物承載曆史,而城市的文化遺存,同樣是記憶,是鄉(xiang) 愁。

  年過六旬的繆劍雄是一名攝影愛好者,在蘇州老城區平江路附近生活了快40年。一張由6000多張照片拚接成的平江路長卷,是繆劍雄十年前留下的平江記憶。一幅幅畫麵,記錄著當時街巷的風貌與(yu) 生活的風情。

  平江路曆史街區位於(yu) 蘇州古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曆史。這裏水陸並行、河街相鄰,街道布局至今都與(yu) 宋代的《平江圖》基本一致,可以說是蘇州古城的縮影。十多年過去,繆劍雄照片中的老平江,骨架未變,肌理卻越來越健康。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老街巷裏的居民生活條件改善了,破敗的老宅也在逐漸騰退更新,煥發新的活力,遊人雖然多起來,這裏也成了網紅地,但原有的古韻和生活氣息依然留存。

  事實上,現代化進程加速的這十年,要做到古今交融、文脈仍存、風貌依舊,並非易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保護好傳(chuan) 統街區,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曆史和文脈。對於(yu) 蘇州姑蘇區來說,首先,就是要摸清需保護的建築、文物的家底。

  著名史學家顧頡剛先生故居的宅子已經有近百年的曆史。這兩(liang) 天,居住在此的顧頡剛先生的長孫顧行健和老伴正忙著搬家。前段時間,這套宅子經過了一次深入詳細的“體(ti) 檢”。“體(ti) 檢”被稱為(wei) “古城細胞解剖工程”。工作人員就像做CT掃描一樣,把宅子的裏裏外外、犄角旮旯全部記錄在案。

  蘇州市姑蘇區古城保護委員會(hui) 規劃保護處處長王永法:“主要是想弄清楚古城裏有哪些寶貝,保護什麽(me) ,為(wei) 未來的古城保護和城市更新提供數據支撐。”

  經過鑒定,這套宅子具備保護價(jia) 值,但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修繕。在文物部門監管下,老宅的修複工程即將進行。

  如今,姑蘇區“古城細胞解剖工程”的老城保護項目已經開啟了近三年,從(cong) 建築測繪、現狀普查到口述式記錄,許多老宅、院落的點點滴滴都記錄在案。未來,古城內(nei) 的54個(ge) 街坊、14.2平方公裏內(nei) 的房屋、古井、橋梁等每一個(ge) 組成古城的“細胞”都將留下詳細的“體(ti) 檢報告”,並進行數字化保存,為(wei) 之後的修複留下依據。

  傳(chuan) 統建築保留了古韻,然而,鄉(xiang) 愁還是要靠生活在這裏的人。大量經過騰退、修複的老宅如何能夠恢複生機?答案是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大儒巷38號原本是一處元代寺廟遺址,早已破敗,今年上半年,院子經過了修繕提升。繼續作為(wei) 寺廟封閉管理,還是改造成為(wei) 別的空間對外開放?姑蘇區政府結合周邊居民需求,在不損害院子原來架構的前提下,決(jue) 定將它打造成蘇州市特色文化空間對外開放。

  在嚴(yan) 格的監管下,不少老宅都通過活化利用,既保持了主體(ti) 風貌,又吸納了新的現代元素,煥發了新生。

  “一條平江路,半座姑蘇城”。如今的平江路,城市即景區,旅遊即生活,老街居民的江南慢生活、人間煙火氣、古樸卻又現代的老宅、潮流時尚的商業(ye) ,交織在一起,古老卻又彰顯著活力。

  臧峰宇:“中國式現代化深層次體(ti) 現為(wei) 中華文化的現代轉化和中國人的現代化,將中華文明悠久的曆史文化傳(chuan) 承與(yu) 現代經濟發展的活力結合起來,匯聚了現代化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