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曆史走向當代:“寧波手藝”的發展之路
【守望家園】
“技藝類非遺”,就是人們(men) 常說的“傳(chuan) 統手藝”,是根植於(yu) 農(nong) 耕文明的文化遺產(chan) ,是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多年來,寧波堅定不移沿著“八八戰略”的方向前進,不斷強化區域文化的挖掘與(yu) 整理,在技藝類非遺,也就是“寧波手藝”的保護傳(chuan) 承方麵,逐漸探索出一種模式。
曆史價(jia) 值是基礎
寧波是中國古代海上絲(si) 綢之路的“活化石”。千百年來,勤勞而富有才智的寧波先民創造了越窯青瓷、金銀彩繡、紅幫裁縫技藝、朱金漆木雕、骨木鑲嵌、灰雕、石雕等豐(feng) 富多彩的“寧波手藝”。
“寧波手藝”不僅(jin) 是寧波先民用具有地域特色的思想、情感、審美創作出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而且是他們(men) 千百年來維持、改善生計的重要手段。這些手工藝品不僅(jin) 滿足當地人的生產(chan) 生活需要,而且大量出口海外,通過海上絲(si) 綢之路的貿易,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國文化的精彩、傳(chuan) 播中國文化。2009年,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舉(ju) 辦“聖地寧波——日本佛教1300年之源流”特別展。該展覽匯集了唐宋以來,由寧波港輸出的現收藏於(yu) 日本各大博物館、宗教寺院的中國佛教造像、繪畫、書(shu) 法等珍貴文物170餘(yu) 件,從(cong) 中不難看出,石雕、佛畫等“寧波手藝”對朝鮮半島和日本的藝術產(chan) 生了廣泛深遠影響。
當下保護是根本
伴隨經濟全球化、現代化和城市化的進程加快,各類非遺賴以生存發展的文化生態環境正在改變、消失。但製作這些作品的技藝,全憑口傳(chuan) 心授傳(chuan) 承至今,既無法精確量化,又不能通過文字準確再現,隻存在於(yu) 一代代工匠們(men) 的頭腦中。與(yu) 那些有著具象物質形態的手工藝品相比,這些抽象的無形的“寧波手藝”,其傳(chuan) 承的緊迫性更甚。倘不注重傳(chuan) 承,人亡藝絕的悲劇就隨時可能發生,文化失憶絕非聳人聽聞。
2003年,寧波在全國率先開始進行民族民間藝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普查。截至2023年,寧波市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28項,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477項,其中技藝類項目160項。
寧波市還積極探索構建非遺保護的長效機製。經過幾年努力,基本形成了對非遺項目、傳(chuan) 承(傳(chuan) 播)人和傳(chuan) 承(傳(chuan) 播)基地進行整體(ti) 性保護的非遺保護“三位一體(ti) ”模式。在這一模式中,傳(chuan) 承項目、傳(chuan) 承人、傳(chuan) 承基地相互聯動,展示館建設國家、集體(ti) 、個(ge) 人相互聯動,生產(chan) 性保護政府、企業(ye) 、社會(hui) 相互聯動,生態區保護整體(ti) 性、傳(chuan) 承性、持續性相互聯動,幾乎全麵覆蓋非遺保護,涉及社會(hui) 各層麵。這一模式還對非遺項目、傳(chuan) 承人、傳(chuan) 承基地開展捆綁式評估考核,評估製度確立了清晰明確的評分細則,評估指標體(ti) 係可隨著政策法規及非遺保護形勢的變化而進行動態調整,也可通過區分部分指標的適用範圍與(yu) 評價(jia) 方式來落實分類評估。評估製度的實施有效推動了非遺項目的係統性保護。
同時,從(cong) 市到縣,各級非遺保護中心的設立,也使保護工作有了組織保障。此外,寧波市依托“以寧波博物館為(wei) 龍頭、專(zhuan) 題性博物館和行業(ye) 性博物館為(wei) 兩(liang) 翼,民辦博物館為(wei) 重要補充”的博物館體(ti) 係建設,建成非遺博物館多家;積極組織非遺項目參加重點文化會(hui) 展,展示非遺文化企業(ye) 、產(chan) 品,推動文化產(chan) 品出口;組織、實施編纂出版《甬上風華——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大觀》叢(cong) 書(shu) 等。通過20年的實踐探索,寧波已形成完整的非遺保護體(ti) 係,為(wei) “寧波手藝”的傳(chuan) 承發展構築了一條快速路。
活態傳(chuan) 承是途徑
“寧波手藝”是寧波代表性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如何在原有工作基礎上,找出適應時代發展的方式,推陳出新,挖掘、保護、傳(chuan) 承、發展好“寧波手藝”,講好寧波故事、增強文化自信,是一項係統工程。
非遺的傳(chuan) 承,重中之重是人才。眾(zhong) 所周知,非遺保護欲不陷入“人絕→藝亡→業(ye) 衰”的惡性循環,關(guan) 鍵的突破口是人才培養(yang) 。因此要解決(jue) “寧波手藝”的人才迭代問題,確保“寧波手藝”有序傳(chuan) 承。一方麵可以結合新時代浙江工匠培育工程和“金藍領”職業(ye) 技能提升行動,健全麵向全市傳(chuan) 承人的終身職業(ye) 技能培訓製度;依托鄉(xiang) 村振興(xing) 等戰略,對農(nong) 村非遺傳(chuan) 承人和意向從(cong) 業(ye) 人員開展精準幫扶,全麵提升其就業(ye) 創業(ye) 能力。另一方麵可以完善技藝類非遺傳(chuan) 承人的培養(yang) 、引進、評價(jia) 、激勵機製,提高傳(chuan) 承人的政治、經濟、社會(hui) 待遇;同時,廣招有誌於(yu) 此的人才,在寧波構建以高層次人才和團隊為(wei) 特色優(you) 勢、高水平技能人才為(wei) 支撐的人才隊伍。
“寧波手藝”不僅(jin) 要“活”在當下,而且要煥發出時代光彩,這也是活態傳(chuan) 承題中應有之義(yi) 。“寧波手藝”蘊含豐(feng) 富的現代性和文化性基因,可催生出巨大的生產(chan) 力。因此,可以運用數字化、虛擬現實等現代化手段,利用動漫、創意設計等業(ye) 態,通過直播、短視頻等傳(chuan) 播方式,開發富有特色的文創產(chan) 品,讓“寧波手藝”活起來、火起來;同時,加強其與(yu) 當代生活的結合,推動“寧波手藝”的市場化、生活化。此外,還應推動“技藝類非遺+”產(chan) 業(ye) 綜合體(ti) ,推動文化、旅遊、休閑等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不斷提高產(chan) 品的附加值、增加從(cong) 業(ye) 人員的收入。
目前,“寧波手藝”基本以手工作坊業(ye) 態存在,傳(chuan) 播能力弱、輻射影響小。因此,建議政府加大“寧波手藝”走出去的力度,支持其產(chan) 品及衍生產(chan) 品到海外展出。同時,還可在國外進行技藝表演,舉(ju) 辦寧波技藝類非遺展覽、藝術研討會(hui) 等,擴大“寧波手藝”的國際影響力。
總之,挖掘、保護、傳(chuan) 承、發展好“寧波手藝”是寧波打造文化標識、提升文旅工作的重要抓手,也為(wei) 寧波“宋韻文化”推進工作項目化、項目體(ti) 係化、體(ti) 係品牌化找到了新的路徑。
(作者:吳忠,係浙江省哲學社會(hui) 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臨(lin) 港現代服務業(ye) 與(yu) 創意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