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一群90後把“場館氣氛組”玩出圈 “青春氣氛組”燃動亞運

發布時間:2023-10-08 09:52: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觀眾(zhong) 席燈光暗下,賽場邊的LED顯示屏上,身著紅藍相間體(ti) 操服的運動員跳馬、落地、舉(ju) 起雙臂……這是杭州亞(ya) 運會(hui) 黃龍體(ti) 育中心體(ti) 育館競技體(ti) 操比賽場地特地準備的賽前“暖場片”,運動員上場之前,觀眾(zhong) 提前通過影片一睹運動健兒(er) 的風采。

  10月1日,黃龍體(ti) 育中心場館群媒體(ti) 副指揮長徐家偉(wei) 在新聞發布會(hui) 上用“觀賽氛圍暖”點評了場館的運行工作。

  徐家偉(wei) 形容,黃龍體(ti) 育中心場館群是“辦賽情況最複雜、比賽時間最長、產(chan) 生金牌最多的場館之一”。體(ti) 育展示與(yu) 頒獎儀(yi) 式運行團隊90餘(yu) 名成員是這裏的“場館氣氛組”,團隊中90後占50%左右。

  黃龍體(ti) 育場、遊跳館體(ti) 育展示製作人趙闊正是團隊中一名90後。他告訴記者,運動員出場時的暖場“大片”其實是運動員動態肖像,量身定做這樣的動態肖像,主要是為(wei) 了給現場觀眾(zhong) 更直觀的視覺效果。趙闊說,體(ti) 育展示將每位觀眾(zhong) 的觀感都納入了考慮的範圍,“尤其是坐在上層的觀眾(zhong) ,很難看清出場運動員的麵容”。

  趙闊回憶,亞(ya) 運會(hui) 籌備之初,團隊中負責體(ti) 育展示的人員(以下簡稱“體(ti) 育展示團隊”)就多次開過碰頭會(hui) ,討論要用什麽(me) 樣的形式介紹出場運動員。2012年第三屆亞(ya) 洲沙灘運動會(hui) 、2013年南京亞(ya) 洲青年運動會(hui) 、2014年南京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hui) 、2021年第十四屆全運會(hui) 以及2022年北京冬奧會(hui) 等多次大賽的體(ti) 育展示經曆給了他們(men) 信心和動力。最終,體(ti) 育展示團隊將運動員動態肖像、賽事小項片頭等創意提交至亞(ya) 組委。

  過了亞(ya) 組委這一關(guan) ,才能進入實際創作階段。體(ti) 育展示團隊曆時兩(liang) 個(ge) 月左右,製作創意腳本、選景踏勘,到浙江各地拍攝青年運動員訓練畫麵,最後製作成片。

  體(ti) 育展示團隊辛苦付出得到的反饋,不僅(jin) 來自現場觀眾(zhong) ,還來自網絡。一些賽場拍攝的小視頻在網上“出圈”。競技體(ti) 操比賽前,有觀眾(zhong) 錄下視頻稱,開場燈光秀“炸裂”“會(hui) 整活”“燈光打得非常有誠意”。

  徐家偉(wei) 還記得,觀眾(zhong) 把足球比賽變成了“演唱會(hui) ”的現場,大家齊聲高唱一些超燃的歌曲。“很令人感動,這樣的觀賽體(ti) 驗也是觀眾(zhong) 願意來到黃龍體(ti) 育中心的原因。”他說。

  這些歌曲背後,是體(ti) 育展示團隊嚴(yan) 格的策劃與(yu) 準備。徐家偉(wei) 告訴記者,在籌備每一場比賽的體(ti) 育展示方案時,所有歌曲、燈光以及開場主持腳本都要精心設計。

  賽前、賽中、賽後對“氣氛組”的要求不同。徐家偉(wei) 說,賽前的主基調是引導和鋪墊,讓觀眾(zhong) 了解即將要比賽的項目和參賽運動員;賽中則根據比賽進程適時展示,讓觀眾(zhong) 更好地融入比賽;賽後更多的是把控情緒,讓觀眾(zhong) 安全有序離場。

  “情緒調動要有一個(ge) 合理閾值。”徐家偉(wei) 解釋,體(ti) 育展示不能太低落沉悶,否則賽場氣氛不佳,同樣也不能太出格,否則有可能會(hui) 給場內(nei) 安保帶來壓力。

  對於(yu) 黃龍體(ti) 育中心場館群體(ti) 育展示和頒獎儀(yi) 式主任張英而言,該場館群的體(ti) 育展示還麵臨(lin) 著另一重挑戰:原地轉場。

  9月29日19時起,黃龍體(ti) 育館競技體(ti) 操場地要原地轉換成蹦床場地,按照計劃,要在36小時內(nei) 完成轉場。實際轉換過程中,整個(ge) 團隊隻用了23小時就撤離原項目設備,安裝4套蹦床器材,體(ti) 育展示的硬件也全部轉換完畢。

  張英記得,轉場當晚,30多位工作人員進場拆卸展示運動員動態肖像的大屏。淩晨兩(liang) 點,6輛大卡車將所有不需要的物資全部運離場館。場館內(nei) ,燈光、音響等設備的聯調聯試又馬不停蹄地進行,確保下一批觀眾(zhong) 進場後,能看到“完美大片”。

  徐家偉(wei) 說,黃龍體(ti) 育中心場館群最晚的完賽時間是22時左右,最早的開賽時間是10時,而體(ti) 育展示工作人員要提前3小時進場準備,“他們(men) 其實是最早開始、最遲結束的隊伍之一”。

  即便是在這樣的工作狀態下,場館群各場館之間還會(hui) 互相“卷”。趙闊笑稱,賽後團隊會(hui) 關(guan) 注涉及場館的報道,大團隊內(nei) 部也一直相互較量,結合競賽領域的反饋調整展示方案。“正是這種良性競爭(zheng) ,才讓多個(ge) 項目的體(ti) 育展示變得精彩。”趙闊說。

  徐家偉(wei) 提到,隨著大型賽事的增多,體(ti) 育展示團隊逐漸走進人們(men) 的視野,也越來越受重視。如今,“體(ti) 育展示已不僅(jin) 是體(ti) 育的展示,更是文化交流的縮影。”他說。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尹希寧 記者 胡寧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