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喬葉《寶水》:中國農村的轉型與新書寫

發布時間:2023-10-08 14:56: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喬(qiao) 葉,北京作家協會(hui) 副主席。著有《最慢的是活著》《認罪書(shu) 》《走神》等多部作品。曾獲魯迅文學獎、莊重文文學獎等。

  鄉(xiang) 土文學一直都是中國文學的傳(chuan) 統。“鄉(xiang) 土文學從(cong) 魯迅到周立波、丁玲,再發展到趙樹理,最後到20世紀80年代的莫言、賈平凹、路遙。從(cong) 內(nei) 容上展現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的進程,到展現改革開放,基本上每一個(ge) 曆史節點,都能出現代表時代的優(you) 秀作品。鄉(xiang) 村與(yu) 城市的關(guan) 係一直都在變化,從(cong) 曾經的城市化到如今的去城市化,城市飽和溢出。在這個(ge) 新的節點上,《寶水》文學性與(yu) 思想性皆備,正符合時代的中國農(nong) 村新書(shu) 寫(xie) 。”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楊慶祥這樣評價(jia) 《寶水》。

  長篇小說《寶水》是北京作協副主席喬(qiao) 葉的新作。“現如今年輕人畢業(ye) 之後都不再回到農(nong) 村,這種逃離與(yu) 鄉(xiang) 土精神息息相關(guan) 。”而在《寶水》中,文旅和地方風情豐(feng) 滿了失落的鄉(xiang) 土精神,讓被荒廢的農(nong) 村重新充滿活力,吸引著年輕人回到農(nong) 村發展,既寄托了喬(qiao) 葉對中國新農(nong) 村發展的期望,也開啟了一種新書(shu) 寫(xie) 的可能。

  作家走進鄉(xiang) 村需如鹽入水

  語言作為(wei) 一部作品的有機組成,是體(ti) 現小說文學性、作者個(ge) 人雄心和主題表達的關(guan) 鍵。中國圖書(shu) 評論學會(hui) 會(hui) 長郭義(yi) 強認為(wei) ,“《寶水》的語言每一分細膩與(yu) 沉靜都在展現喬(qiao) 葉前期準備的紮實,泡村工作的充分以及她創作意識的堅定。”他讚揚喬(qiao) 葉有著一個(ge) 作家特有的敏感,能細心地寫(xie) 出生活中最細小的事情,遵循農(nong) 村中最隱秘的邏輯,這也引向了作品中綿密的細節描寫(xie) ,“當中極細地寫(xie) 到一個(ge) 民宿怎麽(me) 運營,一個(ge) 村子如何管理,寫(xie) 得細致。又透過大量人物的聊天,一方麵能夠將人物的身份、心理、性格融在一起,另一方麵又詳細向讀者表明到底美麗(li) 鄉(xiang) 村如何建設。”

  北京大學中文係副教授叢(cong) 治辰則點出了鄉(xiang) 土文學創作的關(guan) 鍵,“隻有懂得鄉(xiang) 村的內(nei) 在世界觀和處事邏輯,懂其中的知識和技術,才能做到了解之深、書(shu) 寫(xie) 之細。不但寫(xie) 出舊,寫(xie) 出內(nei) 在的東(dong) 西,也寫(xie) 出內(nei) 在事物的新,在新的條件下會(hui) 如何變化。”喬(qiao) 葉也正是抓住了這一點,並耐心地去描繪這幅鄉(xiang) 圖。

  “在跑村和泡村中,我看得越多越不好下筆,在創作中需要知識的及時補充,大量的人物采訪和情感投入,以及麵臨(lin) 著如何在鋪天蓋地的素材中抽離,如何在前輩樹立的鄉(xiang) 村敘事傳(chuan) 統中確立自己的點等種種問題。”喬(qiao) 葉說。

  骨子裏流淌的鄉(xiang) 土文明

  沈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何向陽指出,“從(cong) 柳青、周立波、路遙一直到現代社會(hui) 主義(yi) 文學的農(nong) 村題材作品,農(nong) 民作為(wei) 主人翁,帶著非常強烈的主體(ti) 意識。然而在《寶水》中,地青萍作為(wei) 觀察者、旁觀者和見證者,她從(cong) 福田莊跑到城裏,又跑到寶水村,她在這場鄉(xiang) 村轉型中並沒有直接地介入。這種懸浮在小說內(nei) 驅力外的散文式敘述,反而為(wei) 新時期的農(nong) 村書(shu) 寫(xie) 提供了新的可能,以個(ge) 體(ti) 經驗為(wei) 主而展開的鄉(xiang) 土書(shu) 寫(xie) ,是未來鄉(xiang) 土文學的一種嶄新的結構。”

  主人公地青萍本身是一個(ge) 因失眠症而回到故鄉(xiang) 的城市人,她在鄉(xiang) 村的逗留雖不是永久的,但返鄉(xiang) 就意味著一種傳(chuan) 統的回溯。她從(cong) 厭惡鄉(xiang) 村到回想起並歸來的行動,是現代人複歸的代表,喬(qiao) 葉通過地青萍的回歸,在鄉(xiang) 村傳(chuan) 統的根深處尋找到了新的光。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張莉說,“作者以一具女性的身體(ti) 去感受和表現一個(ge) 鄉(xiang) 村地域性的精神文化的修複。鄉(xiang) 村女性的生活,它作為(wei) 巨變的神經末端,靜水深流的部分都是在她們(men) 身上體(ti) 現的,中國農(nong) 村取得的偉(wei) 大變化、偉(wei) 大成就,很大程度上都是在農(nong) 村女性命運上得到戲劇化地展現,包括李雙雙,包括文學史上非常多的人物,他們(men) 的命運、他們(men) 的婚姻、他們(men) 對世界的改變,正是在女性柔軟裏,中國鄉(xiang) 村翻天覆地的變化和發展才能那麽(me) 激烈而生動地展現。”

  中國作協小說委員會(hui) 副主任胡平表示:“老家越老,人越需要老家,這是一種宿命,來自一種遙遠的呼喊。人對老舊的鄉(xiang) 村有了包容,才有投入建設的熱情,鄉(xiang) 土對於(yu) 人才有完整的生命意義(yi) ,隻有這種意義(yi) 才能成就鄉(xiang) 土文學。”中國在往前發展,以各式的經濟帶動新農(nong) 村,而鄉(xiang) 土文學這條血脈,也在以它的方式與(yu) 時代相融。“喬(qiao) 葉在《寶水》中將改革開放後因人與(yu) 土地的脫鉤而導致的宗法製潰散鮮明地表現出來,即使這不是直接的說明,但這種若有若無地打開,也是一種往前的新期待。不再背負土地的農(nong) 民們(men) 將會(hui) 麵臨(lin) 怎樣的機遇和坎坷,這也是《寶水》農(nong) 村新書(shu) 寫(xie) 的意義(yi) 所在,往前開啟的農(nong) 村將以更輕盈的步伐,邁向發展。”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陳福民說。

  駱力言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謝宛霏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