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畝產超300公斤!我國耐鹽堿大豆新品種選育有新進展

發布時間:2023-10-09 14:58:00來源: 央視新聞

  我國大豆產(chan) 量長期不足,近年來大豆進口量一直持續在9000萬(wan) 噸以上,對外依存度高達85%,提高大豆生產(chan) 能力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至關(guan) 重要。中國科學院遺傳(chuan) 與(yu) 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以下簡稱“遺傳(chuan) 發育所”)2023年10月8日在山東(dong) 省東(dong) 營市黃河口鎮試驗田舉(ju) 行耐鹽堿大豆新品種“科豆35”實收測產(chan) 。測產(chan) 結果顯示,“科豆35”畝(mu) 產(chan) 達300公斤以上,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農(nong) 業(ye) 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yi) 。

  在試驗田現場專(zhuan) 家組一致認為(wei) ,“科豆35”具有耐鹽高產(chan) 特性,是大豆分子設計育種技術支撐鹽堿地綜合利用的重要創新性成果。

  遺傳(chuan) 發育所田誌喜研究員長期致力於(yu) 大豆功能基因組基礎研究,開展大豆分子設計育種技術迭代,拓展與(yu) 巴西等拉美國家的生物育種創新平台,為(wei) 培育高產(chan) 優(you) 質耐逆性大豆新品種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麵向我國未來大豆產(chan) 業(ye) 的合理布局提供發展策略。

  目前,我國有11.7億(yi) 畝(mu) 邊際土地,其中包括5億(yi) 畝(mu) 左右的鹽堿地,而擁有各類具有農(nong) 業(ye) 利用前景的鹽堿地總麵積1.85億(yi) 畝(mu) 。為(wei) 培育耐鹽大豆新品係,解決(jue) 我國此前沒有專(zhuan) 門的耐鹽堿大豆這一問題,從(cong) 2017年開始,田誌喜研究團隊在山東(dong) 省東(dong) 營市黃河入海口的典型鹽堿地上采用完全天然雨養(yang) 方式進行示範種植,開展了高強度耐鹽篩選和小區試驗。在16000多份大豆種質材料中篩選獲得耐鹽新種質70餘(yu) 份,並以表現特別優(you) 異的25份為(wei) 基礎,最終培育出“科豆35”。

  “科豆35”屬夏大豆中熟類型,具有耐鹽性強、抗倒性強、抗病性好、高產(chan) 優(you) 質等特點,在黃淮海北片地區夏播全生育期108天。株型緊湊,有限結莢習(xi) 性。平均株高102.4厘米,主莖節數18到19個(ge) ,有效分枝數2到3個(ge) ,底莢高度17.6厘米,單株有效莢102.4個(ge) ,單株粒數136.6粒,單株粒重25.6g,百粒重18.4g。橢圓葉,紫花,灰毛。深褐莢,籽粒橢圓形,種皮黃色,微光,臍褐色。2021年參加國家黃淮海北片區域試驗,畝(mu) 產(chan) 比對照增產(chan) 10.3%;2022年“科豆35”參加了國家黃淮海濱海鹽堿組區域試驗,在東(dong) 營市黃河口鎮海寧村土壤含鹽量為(wei) 3.7‰至6.0‰的鹽堿地塊進行了30畝(mu) 連片示範種植。在2022年10月15日的現場測產(chan) 中,測產(chan) 專(zhuan) 家組分別選取中度(播種前含鹽量3.7‰~4.5‰)和重度(播種前含鹽量4.5‰~6.0‰)兩(liang) 個(ge) 示範區塊進行實收測產(chan) 。刨去含水量、雜質後,最終畝(mu) 產(chan) 分別達277.40公斤、273.32公斤。該研究成果為(wei) 緩解我國大豆危機和加速我國鹽堿土地資源有效利用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農(nong) 業(ye) 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yi) 。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