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穿高校立德樹人全過程——大力培育科學精神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ti) 學習(xi) 時強調,教育興(xing) 則國家興(xing) ,教育強則國家強,並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高校作為(wei) 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匯點,必須擔負起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任,把培育科學精神貫穿立德樹人全過程,引導廣大學生投身科研創新,努力成為(wei) 勇擔科技自強自立重任的棟梁之才。
把科學精神融入人才培養(yang) 全過程
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在全社會(hui) 大力弘揚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的重要指示,要堅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鑄魂育人,遵循黨(dang) 的教育方針,引導廣大學生樹牢正確的學習(xi) 觀、科研觀、奮鬥觀,堅定科技創新、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思想,矢誌奉獻國家和人民,自覺將個(ge) 人理想融入國家科技事業(ye) 的發展之中。要主動把服務高質量發展作為(wei) 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任務,堅信“我國教育是能夠培養(yang) 出大師來的”,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統籌推進基礎學科、新興(xing) 學科、交叉學科一體(ti) 化建設,加強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yang) ,尤其要加強國家戰略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培養(yang) ,為(wei) 解決(jue) 我國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提供人才支撐,努力提升高校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貢獻力。要全麵把握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內(nei) 在訴求,深刻認識“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責無旁貸地肩負起將大學生培育成黨(dang) 和國家科技人才的重任,將大學生培育成為(wei) 具有科學精神的科技創新主力軍(jun) ,為(wei) “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貢獻高校力量。
把科學精神貫穿教育教學全環節
要充分發揮思政課主渠道作用,講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蘊含的科學精神,講好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新時代黨(dang) 領導科技工作的巨大發展成就和科學發展對人民生活帶來的顯著成效,結合國際局勢講清“關(guan) 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mai) 不來、討不來的”,必須將關(guan) 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中國人民自己的手上。要深化專(zhuan) 業(ye) 課程教育,充分挖掘專(zhuan) 業(ye) 課程中所蘊含的科學素材、科學精神、科學事跡,將科學知識講解與(yu) 科學精神培育相結合,全麵介紹與(yu) 專(zhuan) 業(ye) 相關(guan) 的重大科技工程和科技攻關(guan) 成果,激發學生科學報國的內(nei) 生動力。要講好我國科技創新取得的曆史性成就,一些領域已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某些領域正由“跟跑者”向“並行者”“領跑者”轉變,深刻認識到我們(men) 完全有基礎、有底氣、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機遇,朝著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戰略目標邁進。要加強科學教育、工程教育,充分發揮教育數字化的優(you) 勢,以學生為(wei) 主體(ti) 推進科學數字課堂建設,滿足學生個(ge) 性化的科學教育需求,引導學生將崇尚科學、探索未知的興(xing) 趣轉化為(wei) 探索科學的主動性,培養(yang) 其探索性、創新性思維品質,堅定科學報國、工程報國的決(jue) 心,引導廣大學生刻苦鑽研、投身科學。
把科學精神嵌入大學文化全方位
要大力推進學風建設、校風建設、師德師風建設,營造實事求是、風清氣正的科研學術生態和崇尚科學、追求真理、投身科研的大學文化氛圍,積極健全學校科學榮譽表彰機製,培育表彰師生身邊的科技先進典型,讓崇尚科學、尊重科學成為(wei) 大學校園的持久風尚。要教育廣大學生堅信“科學是一種在曆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敢於(yu) 對未知領域積極探索,敢於(yu) 向現有的固定模式和權威提出挑戰。要引導廣大學生堅決(jue) 落實“誠信是科學精神的必然要求”,始終將實事求是作為(wei) 科學研究的靈魂,尊重科學規律,謹遵科學事實,堅持誠信原則,確保科學研究的真實性、嚴(yan) 謹性、客觀性。要涵養(yang) 愛國奉獻、服務人民的情懷,大力弘揚老一輩科學家以身許國的壯誌豪情和當代科學家及科技工作者科學報國的先進事跡,經常邀請對國家和人民做出貢獻的科學家、科技工作者到校作宣講報告,引領廣大學生胸懷“兩(liang) 個(ge) 大局”,堅持“四個(ge) 麵向”,牢記強國使命。
把科學精神鑲入實踐全鏈條
要健全科學實踐機製,強化校內(nei) 與(yu) 校外貫通,突出科學教育的前瞻性、銜接性與(yu) 實踐性,充分發揮高校科研團隊、科學創新小組和實驗室等科研載體(ti) 的實踐育人作用,引導學生在科學實踐中深度體(ti) 驗,磨礪其堅毅品格,涵養(yang) 其自立自強、追求卓越、不怕失敗的精神。要樹立“提出一個(ge) 問題往往比解決(jue) 一個(ge) 問題更重要”的理念,引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麵對現有知識敢於(yu) 質疑、勤於(yu) 發問,勇於(yu) 打破砂鍋問到底,堅持學以致用。要將教育鏈、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人才鏈一體(ti) 部署,做好科學教育、科研實踐等方麵的校校合作、校地協同、校企銜接,著力推進有組織科研,深化科學研究合作,讓科技人才各展其長,協作攻關(guan) ;用好教育基地、科普基地等“社會(hui) 大課堂”,組織學生現場感悟科學精神的重要性,切實增強做中國人的誌氣、骨氣、底氣;深化高校與(yu) 企業(ye) 、科技研發基地等生產(chan) 科研平台的對接合作,組織廣大學生深入企業(ye) 生產(chan) 研發一線,深刻領會(hui) “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wei) 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的重大意義(yi) ,不斷增強科研能力和實踐水平,積極踐行科學精神,主動去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ye) 。
【作者係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長沙理工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本文係2022年湖南省社科基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項目(22B03)階段性研究成果】
任誌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