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走出大山,是為了反哺大山” 重慶下莊村:絕壁“天路”鑿開後,山裏娃娃鄉愁變鄉戀

發布時間:2023-10-11 16:16:00來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黃丹瑋 見習(xi) 記者 田嘉碩)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重慶巫山竹賢鄉(xiang) 下莊村被人調侃為(wei) “天坑村”。它位於(yu) 大山深處,四麵絕壁,從(cong) “坑沿”到“坑底”的垂直高度逾千米。僅(jin) 有一條蜿蜒盤旋在峭壁上的羊腸小道,聯結著山裏與(yu) 山外的世界,村民們(men) 外出隻能依靠步行。

  “有人生病了,就隻能在屋裏等死,因為(wei) 沒法送出去醫治;有好的農(nong) 產(chan) 品,也賣不出去,全都困在大山裏。”下莊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毛相林憶起過往,滿是心疼和惋惜。自1997年開始,他決(jue) 定不再“認命”,要帶著全村人一起,誓言在硬石上為(wei) 自己鑿開出路。

  為(wei) 趕工期,村民在石頭上辦公,在山洞裏露宿,險峭的路邊懸崖成了他們(men) 臨(lin) 時的家。最終,曆時七年,付出了巨大代價(jia) ,一條長達八公裏的“天路”誕生。路通了,原本要走上三天的路程,驅車僅(jin) 需數小時,運輸難、上學難、就醫難、商貿難的問題通通迎刃而解。

  如今,作為(wei) 曾經修路隊的一員,年過六旬的村民楊元鼎在自己家的院裏開起了農(nong) 家樂(le) 。站在民宿牆邊開得正豔的三角梅下,他笑嗬嗬地和記者分享:自家小院共有25個(ge) 床位,旺季很快就滿了,外來的遊客想住還擠不下。看著逐年增長的收入,楊元鼎對未來充滿希望。

  近年來,下莊村先後入選全國建黨(dang) 百年百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鄉(xiang) 村是座博物館”全國鄉(xiang) 村旅遊精品線路、全國“村晚”示範展示點,獲評國家4A級旅遊景區、重慶市文明村鎮、重慶市美麗(li) 宜居鄉(xiang) 村。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越來越多村民吃上了“旅遊飯”,去年,全村旅遊收入超過70萬(wan) 元。

  曾經的“鄉(xiang) 愁”變成了“鄉(xiang) 戀”,不少“出山”的年輕人也選擇再度“歸山”。25歲的黃宇,近日成了下莊人事跡陳列室的講解員。她上崗不久,雖然此前已做了很多心理建設,但講起前人為(wei) 修路在絕壁上獻出年輕生命的悲壯史時,還是忍不住落了淚。

  “村支書(shu) 毛相林曾說過,‘山鑿一尺寬一尺,路修一丈長一丈,就算我們(men) 這代人窮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讓下輩人過上好日子’,而我們(men) ,恰好就是享受著前人打拚紅利的一代。”黃宇一直在思考,作為(wei) 年輕人,自己可以為(wei) 這座村子做些什麽(me) 。

  關(guan) 於(yu) 這個(ge) 問題,比黃宇稍微年長一些的90後袁孝鑫有自己的答案。去年年初,袁孝鑫辭去在重慶主城區的工作,回到下莊村,在自家的老屋創辦了一家“下莊布穀植物染工作室”。經過前期的摸索,如今在旅遊旺季月,工作室營收已可達萬(wan) 餘(yu) 元。“雖然目前有時收入還沒辭職前高,但現在我的吃住都在山裏,幸福感明顯提升了。”在袁孝鑫的藍圖裏,未來自己將會(hui) 開發網店,訂單可交由經過專(zhuan) 業(ye) 培訓、手藝精湛的村民負責,以幫助更多人實現在家門口就業(ye) 的願望。

  對於(yu) 自幼就好奇山外邊生活的彭淦來說,出走與(yu) 歸來的轉念,則緣起家人的一通電話。2018年,還在西華大學讀書(shu) 的他在電話裏得知,村裏小學低年級學生正麵臨(lin) 無人任教的困境,急需外界支援。

  幾乎沒有猶豫,彭淦決(jue) 定畢業(ye) 後返鄉(xiang) 支教。“當時我隻在心裏快速衡量了一下城鄉(xiang) 工作收入差,覺得這個(ge) 取誰舍誰的答案已經很明晰了。”彭淦對記者坦言,“天路”把當年的自己帶出大山,而今,大山需要他的時候到了。

  當前,彭淦在竹賢八一愛民小學任數學老師,孩子們(men) 每學到一個(ge) 新知,眼裏好似都能透光,這讓他充滿成就感。“走出大山,是為(wei) 了反哺大山”,彭淦期待山裏娃娃一起努力,能在學有所成後建設家鄉(xiang) ,讓村裏更添歡聲笑語和人間煙火氣。在他看來,不甘落後、不等不靠的“下莊精神”,將會(hui) 以新的形式在下一代人身上流淌延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