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中國屬於世界,重磅白皮書釋共建“一帶一路”如何讓世界更美好
中新社北京10月11日電 (謝雁冰 李京澤)“官方發布的重磅白皮書(shu) 從(cong) 權威角度,清晰、完整、準確地解讀共建‘一帶一路’。”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亞(ya) 太與(yu) 全球戰略研究院東(dong) 南亞(ya) 研究中心主任許利平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白皮書(shu) 從(cong) 理念和實踐上,均點明了共建“一帶一路”如何讓世界更美好。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0日發布《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重大實踐》白皮書(shu) 。這部約2.8萬(wan) 字的白皮書(shu) ,係統闡述了共建“一帶一路”的曆史淵源、理念願景、實現路徑、實踐成就和世界意義(yi) 。
在受訪專(zhuan) 家看來,適逢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的關(guan) 鍵節點,這部白皮書(shu) 再一次就共建“一帶一路”麵向世界進行闡釋,表明共建“一帶一路”源自中國屬於(yu) 世界,為(wei) 世界各國走向共同發展繁榮提供了理念指引和實踐路徑。
在理念指引上,白皮書(shu) 指出,共建“一帶一路”以共商共建共享為(wei) 原則,堅持開放、綠色、廉潔理念,以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為(wei) 目標,追求的是發展、崇尚的是共贏、傳(chuan) 遞的是希望。
放眼當今世界,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有增無減,地區衝(chong) 突、軍(jun) 備競賽、糧食安全、重大傳(chuan) 染性疾病等傳(chuan) 統和非傳(chuan) 統安全問題交叉疊加。“麵對全球性問題和挑戰,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既有問題的解決(jue) 方案,也有具體(ti) 的實施路徑。”許利平說。
在外界看來,白皮書(shu) 勾勒出促進共同發展的願景,也用大量的事實和詳實的數據亮出過去十年的“成績單”,向世人展示了一幅共建“一帶一路”在雙贏、多贏、共贏中造福各國人民的美好畫卷。
白皮書(shu) 顯示,截至2023年6月底,中國與(yu) 五大洲的150多個(ge) 國家、30多個(ge) 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著眼這一總體(ti) 數據,許利平說,共建“一帶一路”從(cong) 中國倡議走向國際實踐,已經成為(wei) 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chan) 品和國際合作平台,“這充分表明共建‘一帶一路’是在國際合作中進行的,是實打實的,受到各國歡迎”。
更多鮮活的數據、生動的故事也在白皮書(shu) 中鋪展:蒙內(nei) 鐵路、亞(ya) 吉鐵路等成為(wei) 拉動東(dong) 非乃至整個(ge) 非洲國家縱深發展的重要通道,2013年至2022年中國與(yu) 共建國家進出口總額累計19.1萬(wan) 億(yi) 美元,新冠疫情暴發以後中國向120多個(ge) 共建國家提供抗疫援助,2013年以來中國支持逾萬(wan) 名共建國家青年科學家來華開展短期科研工作和交流……
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例,讓外界更深刻地認識到,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並非口號,而是實實在在地鋪就了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繁榮之路。有評論指出,沒有哪個(ge) 倡議能像共建“一帶一路”這樣,帶來如此巨大的改變,凝聚如此廣泛的民心。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劉卿認為(wei) ,白皮書(shu) 講述了過去十年共建“一帶一路”取得的成果,表明共建“一帶一路”圍繞互聯互通,以基礎設施“硬聯通”為(wei) 重要方向,以規則標準“軟聯通”為(wei) 重要支撐,以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為(wei) 重要基礎,不斷拓展合作領域,持續惠及更多國家和人民。
然而在事實麵前,國際上卻不時有人戴著“有色眼鏡”,行抹黑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之舉(ju) ,聲稱中國關(guan) 起門來搞“小圈子”,認為(wei)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是出於(yu) 地緣政治考慮等。在白皮書(shu) 中,不少表述態度鮮明地回應了這些質疑與(yu) 誤讀——
“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各方的大合唱”“不是中國的對外援助計劃和地緣政治工具,而是聯動發展的行動綱領”“既是為(wei) 了中國的發展,也是為(wei) 了世界的發展”……
白皮書(shu) 中這些表述再一次表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源於(yu) 中國,但機會(hui) 和成果屬於(yu) 世界。“白皮書(shu) 的發布也能夠讓外界更加深刻地了解‘一帶一路’究竟是什麽(me) ,減少妖魔化、汙名化。”許利平說。
在外界看來,回溯過往也為(wei) 未來擘畫藍圖、指引航向。“中國通過白皮書(shu) 告訴世界,我們(men) 的發展路徑是可預見的,中國對世界的貢獻是向前發展的。”劉卿說,十年隻是序章,可以預期,未來共建“一帶一路”將會(hui) 更具創新與(yu) 活力,更加開放和包容,為(wei) 中國和世界打開新的機遇之窗。(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