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動員近530萬名大學生參與社區實踐 讓更多大學生從“象牙塔”走向“煙火氣”
在社區開展健康科普、參與(yu) 城市“微更新”設計、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為(wei) 孩子們(men) 開設興(xing) 趣課堂……這些社區實踐,都是當代大學生從(cong) “象牙塔”走向“煙火氣”的鮮活案例。
2022年3月,團中央啟動大學生社區實踐計劃,全國各地各高校以團支部為(wei) 基本單位,采取校地共建、支部結對、團員報到、骨幹兼職等方式,引導大學生走進城鄉(xiang) 基層、了解社會(hui) 實際、服務人民群眾(zhong) 、增強時代責任。目前,已有2340所高校的30.9萬(wan) 個(ge) 高校團支部與(yu) 18.6萬(wan) 個(ge) 地方團組織結對,動員528.8萬(wan) 名大學生參與(yu) 社區實踐。
今年10月13日,由團中央基層建設部、團上海市委主辦,上海市學聯、華東(dong) 理工大學承辦的2023-2024學年全國大學生社區實踐計劃啟動周暨上海大學生社區實踐計劃啟動係列活動在滬舉(ju) 辦。活動總結了一年多來各地團組織動員大學生開展社區實踐的經驗,部署了新學年的工作。團中央基層建設部、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hui) 、團上海市委、華東(dong) 理工大學有關(guan) 負責同誌出席活動。
開展好大學生社區實踐計劃,首先要梳理社區需求,讓大學生能精準“接單”。
在山東(dong) 省,高校集聚的6市參與(yu) 試點,62個(ge) 鎮街與(yu) 184個(ge) 院係圍繞基層治理、鄉(xiang) 村振興(xing) 、就業(ye) 創業(ye) 、衛生醫療等方麵梳理需求。按照社區“點單”、高校“派單”、院係“接單”的“菜單式”工作模式,組織大學生日常課餘(yu) 時間常態化報到,與(yu) 社區共建結對、提供服務。截至目前,山東(dong) 省4945個(ge) 社區(村)、2.21萬(wan) 個(ge) 高校團支部參與(yu) 結對,52.75萬(wan) 名大學生參與(yu) 社區實踐。
四川農(nong) 業(ye) 大學自主研發了“i-川農(nong) ”App,讓供需對接更精準、實時動員覆蓋更有效。在實踐探索過程中,該校與(yu) 成都市溫江區組建“溫小青聯盟”和校地共育實踐服務品牌“匯誌公平”,深入開展社區與(yu) 學校項目共建,有效破解社區實踐中的供需匹配不強等痛點;與(yu) 團蒲江縣委等多個(ge) 地方團組織開展“川農(nong) 青春合夥(huo) 人”行動,探索大學生支部融入社區、參與(yu) 社會(hui) 治理的新模式,全校600餘(yu) 名青馬班成員、團學幹部等進社區、進基層擔任大學生兼職團幹部,開展社區特色誌願服務,讓青年由社區發展治理的“旁觀者”轉變為(wei) “參與(yu) 者”。
在大學生社區實踐計劃中,各地團組織因地製宜打造品牌,有新意、有特色的項目不斷湧現。
團上海市委引導青年學生積極參與(yu) 業(ye) 委會(hui) 建設,一年多來,共有超過1.2萬(wan) 名大學生以服務代表、誌願者等形式參與(yu) 業(ye) 委會(hui) 日常工作。同時,每年有近5萬(wan) 人次大學生走進社區,推動垃圾分類成為(wei) 低碳生活新時尚。在由共青團牽頭的上海為(wei) 民辦實事項目小學生愛心暑托班中,每年有超過1.2萬(wan) 名大學生參與(yu) 暑托誌願服務,成為(wei) 大學生立足社區、鍛煉成長的經典案例。
在江蘇省南京市,各街鎮團組織以走紅色地標、看高新企業(ye) 等“六個(ge) 一”活動為(wei) 主,組織帶領4000名新生走進社區、走進社會(hui) 。當地還舉(ju) 辦了6場“寧聚青春”迎新活動,以非遺文創、青春音樂(le) 會(hui) 等形式,引領萬(wan) 名新生了解南京、築夢南京。
團貴州省委廣泛邀請高校學生,圍繞活力之城建設,以青年喜聞樂(le) 見的方式,謀劃打造“YOUNG+音樂(le) /運動+公益”的“Y計劃”工作品牌,今年已開展Y計劃草坪星光音樂(le) 會(hui) 、Y計劃“公益跑”等活動14場,活動現場招募愛心青年商家捐出一定比例的收入用於(yu) 對農(nong) 村學校、困難學生的幫扶。
浙江師範大學依托校地共青團共建平台,實施“愛匯社區”行動、“愛暖常青”工程和“愛心家教”活動。有的大學生進社區開展文藝演出、金融知識宣傳(chuan) 、愛心義(yi) 賣、回收舊衣物等項目,深受社區群眾(zhong) 的歡迎和好評;有的與(yu) 獨居老人結對,課餘(yu) 時間陪伴老人聊天、散步、下棋,教他們(men) 使用智能手機;還有的服務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結合自身專(zhuan) 業(ye) 特長與(yu) 社區孩子的學習(xi) 需求,為(wei) 孩子們(men) 開設興(xing) 趣課堂,提供“一對一”課業(ye) 輔導,為(wei) 解決(jue) “三點半”難題、服務“雙減”進行實踐探索。
社區是城市的“細胞”,是公共服務和社會(hui) 治理的基本單元。在團上海市委掛職副書(shu) 記唐誌宇看來,推動大學生參與(yu) 社區實踐,可以實現社區、學生、團組織“三贏”局麵。
“從(cong) 社區來講,大學生進入社區、融入社區,優(you) 化了社區工作人員年齡結構,進一步催生了社區創新活力,夯實了社區團的工作力量。從(cong) 學生來講,在‘柴米油鹽’‘家長裏短’中受教育、長才幹、作貢獻,加深了對群眾(zhong) 的感情,提高了做群眾(zhong) 工作的能力,增強了責任擔當意識。這些都是生動的政治引領,也是鮮活的自我教育。從(cong) 團組織來講,通過這項工作發現、培養(yang) 、舉(ju) 薦一批能創造性地為(wei) 黨(dang) 做群眾(zhong) 工作的基層青年骨幹,充分體(ti) 現了黨(dang) 的助手作用。”唐誌宇說。
在10月13日的活動上,實踐團隊學生代表向全國青年大學生發出了“在社區實踐中爭(zheng) 當社會(hui) 服務排頭兵和生力軍(jun) ”的倡議。倡議中說:“社區事,是家事,也是國事。讓我們(men) 從(cong) 基層社區做起,親(qin) 耳聆聽人民心聲,親(qin) 身感受時代脈搏,親(qin) 力擔當青年責任,在社區實踐中努力成長為(wei) 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偉(wei) 業(ye) 先鋒隊、突擊隊。”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魏其濛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