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劉曙光:大運河文化的構建與傳承

發布時間:2023-10-16 15:0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專(zhuan) 家觀點】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大運河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強調“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men) 的寶貴遺產(chan) ,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利用好。”

  大運河文化的“前世今生”

  在曆史上,大運河通常由中央政府組織開鑿,主要功能是漕運。據文獻記載,大運河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的吳國,隋唐時期達到鼎盛。在隋唐宋時期,漕糧通道以東(dong) 西方向為(wei) 主。元朝開始,隨著中國的政治中心遷移到北京,郭守敬開通會(hui) 通河和通惠河,“裁彎取直”,形成了南北向全線貫通的京杭大運河,一直維持到了清朝末期。1855年,由於(yu) 黃河改道,今天黃河以北的運河由於(yu) 水源幹涸等問題,河槽基本終止,而南方的大運河仍然發揮著交通和水利的作用。

  1996年,國際工業(ye) 遺產(chan) 保護委員會(hui) 發布了《國際運河古跡名錄》,對中國古代的大運河給予了高度評價(jia) ,認為(wei) 大運河是中國第一條實現“穿山越嶺”的運河,在整體(ti) 概念和建造上都有重要性,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水道之一,更是世界運河史上的裏程碑。

  提起大運河,很多人都感到非常親(qin) 切,但是一直到二十一世紀初,國內(nei) 在古代大運河是不是文物遺產(chan) 這一問題上還沒有形成共識。2006年,隨著大運河申遺工作的全麵啟動,我們(men) 主要解決(jue) 了兩(liang) 個(ge) 核心問題。第一,從(cong) 文物或者文化遺產(chan) 的意義(yi) 上,把大運河識別、區分出來。第二,對那些具備世界遺產(chan) 價(jia) 值的運河遺產(chan) 作出判斷,在世界遺產(chan) 的語境下提煉出中國大運河的突出普遍價(jia) 值。

  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chan) 名錄,有效提升了中國在全球世界遺產(chan) 事業(ye) 中的影響力,還在規劃體(ti) 係、協調機製、監測體(ti) 係、係列申報等方麵實現創新。建立了全世界唯一的由國家層麵主導建設的世界文化遺產(chan) 監測係統;突破了運河遺產(chan) 整體(ti) 申報的慣例,實現了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an) 在完整性方麵的理論創新。

  保護大運河遺產(chan) ,弘揚大運河文化

  從(cong) 古跡,到文物保護單位,再到世界遺產(chan) ,大運河申遺成功了,但是有關(guan) 大運河文化遺產(chan) 的發現、保護仍在繼續。

  大運河的當代價(jia) 值是什麽(me) ?大運河文化有哪些內(nei) 涵?一方麵,大運河作為(wei) 流動的文化遺產(chan) ,地理空間跨度大,延續使用時間長,文化遺產(chan) 資源多,經濟社會(hui) 發展基礎好,是具有2500多年曆史、極具特殊親(qin) 和力與(yu) 凝聚力的活態遺產(chan) ,是中華民族繁榮興(xing) 盛的曆史見證,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的優(you) 質載體(ti) 。同時,大運河也是曆史地理標識的當代傳(chuan) 承。我們(men) 今天談論大運河,不僅(jin) 僅(jin) 是古代大運河,也包括新中國時期形成的運河體(ti) 係。透過大運河,我們(men) 能夠看到中國人適應空間、地理,利用自然山水,不斷求知探索創造的精神和成就。大運河作為(wei) 一個(ge) 溝通地理空間的工程傑作,映射著從(cong) 古至今中國人民的智慧。

  另一方麵,大運河也是一個(ge) 社會(hui) 文化交流交融的載體(ti) ,是一幅緩緩鋪開的中國文化地理長卷。通過申遺,我們(men) 確認了大運河的文化和文物資源,使得大運河真正在物理形態上成為(wei) 一種文化的標識,也為(wei) 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奠定了學術基礎、工作基礎、社會(hui) 基礎和人才基礎。

  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是貫徹落實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生動實踐。這樣一個(ge) 偉(wei) 大的實踐,不僅(jin) 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yi) ,更具有深遠的曆史意義(yi) 。不僅(jin) 將對中國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豐(feng) 厚滋養(yang) ,也將為(wei) 全人類的文明與(yu) 進步提供中國智慧、中國經驗、中國方案。

  (光明網記者劉冰雅整理)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14日 03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