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奮力繪就美麗中國新畫卷

發布時間:2023-10-16 15:1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張衛東(dong) 、楊洋(分別係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分中心研究員、福建省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hui) 上強調,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建設美麗(li) 中國擺在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的突出位置,推動城鄉(xiang) 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美麗(li) 中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生態文化相結合的重大成果,是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治國理政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集中體(ti) 現,是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新時代新征程,我們(men) 要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斷開創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麵,奮力書(shu) 寫(xie) 美麗(li) 中國新畫卷。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guan) 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

  “天地與(yu) 我並生,而萬(wan) 物與(yu) 我為(wei) 一。”人與(yu) 自然是生命共同體(ti) ,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馬克思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與(yu) 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ti) 。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生態環境變化往往直接影響文明興(xing) 衰演替。四大文明古國均發源於(yu) 森林茂密、水量豐(feng) 沛、土地肥沃的地區。而生態環境衰退特別是嚴(yan) 重的土地荒漠化則是導致古埃及、古巴比倫(lun) 文明衰落的重要原因。近代以來的工業(ye) 化進程極大提升了生產(chan) 力水平,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但也造成了許多難以彌補的生態創傷(shang) 。一些西方國家曾發生多起環境公害事件,引發人們(men) 對資本主義(yi) 發展模式和西方現代化的深刻反思。人們(men) 越來越認識到,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發展方式走到了盡頭,順應自然、保護生態的綠色發展昭示著未來。

  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發展曆程積澱了豐(feng) 富的生態智慧,中華文明強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將天地人統一起來、將自然生態同人類文明聯係起來,按照自然規律活動,取之有時,用之有度。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實現現代化的偉(wei) 大征程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yi) 的科學態度理解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以和諧共生的方式處理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改革開放以來,黨(dang) 和國家將保護環境確立為(wei) 基本國策,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計劃,提出預防為(wei) 主、“誰汙染誰治理”和強化環境管理等政策,逐步建立國家、地方環境保護機構,為(wei) 生態環境保護事業(ye) 奠定了堅實基礎。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站在人類文明發展進步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係統全麵地闡述了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yi) ,強調生態環境是關(guan) 係黨(dang) 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guan) 係民生的重大社會(hui) 問題。生態興(xing) 則文明興(xing) ,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文明建設是關(guan) 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必須堅持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強調“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yu) 自然是生命共同體(ti) ,人類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要求我們(men)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將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提升到生命共同體(ti) 的高度,大力推動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製度創新,提出一係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在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們(men) 黨(dang) 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強黨(dang) 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麵領導,一體(ti) 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開展了一係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決(jue) 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態文明建設從(cong) 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曆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美麗(li) 中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從(cong) 解決(jue) 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入手,注重點麵結合、標本兼治,實現由重點整治到係統治理的重大轉變;堅持轉變觀念、壓實責任,不斷增強全黨(dang) 全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自覺性、主動性,實現由被動應對到主動作為(wei) 的重大轉變;緊跟時代、放眼世界,承擔大國責任、展現大國擔當,實現由全球環境治理參與(yu) 者到引領者的重大轉變。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偉(wei) 大成就舉(ju) 世矚目,成為(wei) 新時代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的顯著標誌,也進一步為(wei) 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生態環境基礎。

  全麵推進美麗(li) 中國建設,不斷開創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麵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黨(dang) 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宏偉(wei) 藍圖,建設美麗(li) 中國是其中的重要目標。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既全麵總結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舉(ju) 世矚目成就,深刻闡述了新征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處理好的重大關(guan) 係,同時也強調,“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仍處於(yu) 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guan) 鍵期。必須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來謀劃和推進新征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譜寫(xie) 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這為(wei) 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充分發揮黨(dang) 的領導的政治優(you) 勢。建設美麗(li) 中國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必須堅持和加強黨(dang) 的全麵領導。各級黨(dang) 委和政府要堅決(jue) 扛起美麗(li) 中國建設的政治責任,嚴(yan) 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dang) 政同責”“一崗雙責”,研究製定地方黨(dang) 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製,建立覆蓋全麵、權責一致、獎懲分明、環環相扣的責任體(ti) 係。堅持多方共治、堅持市場導向、堅持依法治理,建立健全領導責任體(ti) 係、企業(ye) 責任體(ti) 係、全民行動體(ti) 係、監管體(ti) 係、市場體(ti) 係、信用體(ti) 係、法律政策體(ti) 係等,形成有效生態環境治理體(ti) 係和齊抓共管的強大合力。深入開展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推動黨(dang) 中央重大決(jue) 策部署落實落地,強化執法監管,保持對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問題高壓態勢,當好生態環境衛士。

  持之以恒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堅持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圍繞汙染防治重點領域和關(guan) 鍵環節,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強化多汙染物協同控製和區域汙染協同治理,統籌推進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強化土壤汙染風險管控,加強固體(ti) 廢物綜合治理,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加大生態係統保護修複力度。推進實施重要生態係統保護和修複重大工程,全麵推進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建設。加強生態保護修複監管,開展生態保護修複成效評估,堅決(jue) 杜絕生態修複中的形式主義(yi) 。實施一批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積極引領推動“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實施,推動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

  更加自覺促進綠色低碳發展。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綠色化、低碳化,實現高質量發展,著力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ti) 係,以能源和產(chan) 業(ye) 綠色低碳發展為(wei) 抓手,通過減汙降碳協同增效和環境標準提升,推動產(chan) 業(ye) 、能源、交通運輸和空間結構轉型升級。全麵落實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嚴(yan) 把生態環境準入關(guan) 口。推動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支持節能環保等產(chan) 業(ye) 發展壯大。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相關(guan) 工作,健全碳排放權市場交易製度。大力弘揚生態文明理念,讓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成為(wei) 良好社會(hui) 風尚,讓“天人合一”的中國智慧煥發新的光芒。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wei) 人民生活的增長點、經濟社會(hui) 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

  加快健全美麗(li) 中國建設保障體(ti) 係。統籌各領域資源,匯聚各方麵力量,打好法治、市場、科技、政策“組合拳”。從(cong) 生態係統整體(ti) 性出發,以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係統治理為(wei) 主線,持續推進生態環境法治建設,完善相關(guan) 法律法規體(ti) 係。深化省以下生態環境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製度改革,提升基層生態環境部門履職能力。加強科技支撐,狠抓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實施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重大行動,深化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應用,提高生態環境監管效能。完善綠色低碳發展經濟政策,強化財稅、金融、價(jia) 格等政策支持。強化底線思維,提升國家生態安全風險研判評估、監測預警、應急應對和處置能力。加強重點領域環境隱患排查和風險防控,及時妥善處置突發環境事件。提高專(zhuan) 業(ye) 素質能力,持續打造政治強、本領高、作風硬、敢擔當的生態環境保護鐵軍(jun) ,為(wei) 建設美麗(li) 中國、推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堅強保障。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16日 08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