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王維穿越大漢,肯定會發現西出陽關多故人!
昨天,習(xi) 近平主席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建設開放包容、互聯互通、共同發展的世界》中指出:
“今年是我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10周年。提出這一倡議的初心,是借鑒古絲(si) 綢之路,以互聯互通為(wei) 主線,同各國加強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wei) 世界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為(wei) 全球發展開辟新空間,為(wei) 國際經濟合作打造新平台。”
陽關(guan) 是古絲(si) 綢之路的一個(ge) 重要地理節點,“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an) 無故人”,唐朝詩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中這一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詩句千百年來留給我們(men) 太多的遐想與(yu) 釋讀,讓陽關(guan) 這個(ge) 邊陲官驛被世人所知。那麽(me) 詩句中的“陽關(guan) ”到底在哪裏?它在曆史上究竟有著怎樣的地位和作用?
陽關(guan) 就如絲(si) 綢之路上的一扇大門,它是中原經敦煌郡前往西域並與(yu) 西方世界交往交流的重要關(guan) 隘,門內(nei) 門外絡繹不絕的人來人往使得絲(si) 綢之路多元文化交流得以實現。
01
“陽關(guan) ”名稱的由來
關(guan) 於(yu) 陽關(guan) 的得名,傳(chuan) 世史籍與(yu) 敦煌文獻皆有記載,一般認為(wei) 陽關(guan) 因在玉門關(guan) 之南,故曰陽關(guan) 。另外一說,稱楊姓官員追逃亡罪犯出此關(guan) ,因名陽關(guan) 。實際上它是因移民村落而命名的關(guan) 塞。
西漢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將玉門關(guan) 西移至敦煌西,位置就在後世陽關(guan) 一帶,並將這一塞城改稱為(wei) 玉門關(guan) ,作為(wei) 一個(ge) 軍(jun) 事和出使共用的關(guan) 隘。
漢武帝後元年間(前88年—前87年)又將玉門關(guan) 北遷到今敦煌西北小方盤城,而玉門故關(guan) 改稱陽關(guan) 。
我們(men) 認為(wei) ,陽關(guan) 的得名極有可能與(yu) 所在地的移民有關(guan) 。從(cong) 西漢元狩二年起,就有一批來自南陽、潁川郡的移民遷徙到這裏,建立村落,因此其中就有一批來自潁川郡陽翟陽關(guan) 聚的移民,以陽關(guan) 聚命名新的關(guan) 隘。
另外,也有一種可能,他們(men) 是根據成皋的玉門和陽翟的陽關(guan) 的地理位置來命名敦煌西部的陽關(guan) 和玉門關(guan) 。陽關(guan) 與(yu) 玉門關(guan) 分置之後,凡是與(yu) 軍(jun) 事相關(guan) 的事務都經由玉門關(guan) 進出,陽關(guan) 負責與(yu) 西域地區通使和商業(ye) 貿易往來。
陽關(guan) 出土的主要貨幣。上排漢五銖,徑2.35厘米—2.4厘米,中間為(wei) 武帝五銖,兩(liang) 側(ce) 為(wei) 西漢中期以後至東(dong) 漢初期五銖。中排為(wei) 剪邊五銖,流行於(yu) 漢末魏晉。下排左邊是一枚五銖,右邊是一枚開元通寶。現藏於(yu) 陽關(guan) 博物館。(圖片來源:陽關(guan) 博物館官網)
02
溝通西域的要地
西漢的敦煌是經營西域的基地,也是與(yu) 西域諸國商業(ye) 貿易的都會(hui) 。敦煌郡陽關(guan) 在西漢經營西域的過程中、在與(yu) 西方世界交流的過程中發揮著至關(guan) 重要的作用。
敦煌郡的設置和陽關(guan) 的設置與(yu) 經營西域間存在著緊密聯係。
西漢時期的敦煌郡是西域諸國客使進入河西走廊的首站。西域諸國客使一般經由陽關(guan) 入塞,進入敦煌郡後,西漢政府或敦煌郡境內(nei) 諸置(置:古代傳(chuan) 遞文書(shu) 的驛站)會(hui) 派專(zhuan) 人護送往東(dong) 行進;待從(cong) 長安返回西域時,敦煌郡諸置還須派人將他們(men) 護送回國。
陽關(guan) 實際上是出敦煌往西域的必經之關(guan) 隘,《漢書(shu) ·西域傳(chuan) 》記載西域諸國的裏程時,都要記載本國到陽關(guan) 的距離,說明西域諸國之人行經陽關(guan) 前往西漢長安,敦煌陽關(guan) 是他們(men) 必須經過的關(guan) 隘。陽關(guan) 置關(guan) 都尉,關(guan) 都尉負責關(guan) 隘的守護和檢查過往行商使者,還負責護送外國使者和行商。
03
物資轉運的樞紐
陽關(guan) 是西漢經營西域的物資存儲(chu) 與(yu) 轉運的必經之地,位於(yu) 西漢敦煌郡西行交通的西端,陽關(guan) 附近的龍勒置是進入敦煌的第一個(ge) 驛站。
敦煌郡的九個(ge) 驛站,東(dong) 起淵泉置,西行經冥安、廣至、魚澤、魚離、懸泉、遮要、敦煌,最西到達位於(yu) 陽關(guan) 附近的龍勒置。西出陽關(guan) 之後,行經白龍堆道,經過文候障,往西到達樓蘭(lan) 附近的伊循,大概需要三十天時間。
西漢經敦煌運送到西域的各種軍(jun) 備物資以及屯田軍(jun) 隊士兵、官員和家屬,都是經過龍勒置出陽關(guan) 前往西域地區的。
西域諸國客使向西漢政府貢獻的名馬、橐駝等物種,酒麴等特產(chan) 也是經由陽關(guan) 到達敦煌,然後前往長安等地的。
同時西域商團攜帶著大量的商品物資赴敦煌、長安進行貿易;西漢在西域的行政管理機構西域都護府與(yu) 西漢中央政府間信息溝通,皆是經由陽關(guan) 往來的。
西漢先進的鐵器和冶煉技術、醫藥和醫學技術、絲(si) 綢和紡織技術、紙張和造紙技術等也是經由陽關(guan) 沿著絲(si) 綢之路向西傳(chuan) 播的。
可見,敦煌在漢代發展成為(wei)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都會(hui) 城市,陽關(guan) 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04
文化交流的大門
陽關(guan) 是西漢經營西域迎送接待往來使者的關(guan) 口,是西漢與(yu) 西域通使和親(qin) 的關(guan) 隘。細君公主、解憂公主經由敦煌前往烏(wu) 孫,當時陽關(guan) 和玉門關(guan) 還沒有分置。
甘露三年(前51年)細君公主返回西漢長安行經敦煌郡,根據敦煌懸泉漢簡的記載,西漢迎接解憂公主是經由龍勒置驛站進行,用傳(chuan) 馬送解憂公主等人經過,就是說公主是經陽關(guan) 入塞,而不是經玉門關(guan) 進入西漢的。
因此陽關(guan) 設置的主要目的就是為(wei) 了加強同西域諸國通使的需要,也可佐證陽關(guan) 是中原與(yu) 西域交往交流交融的關(guan) 隘。
05
西出陽關(guan) 有故人
唐代高僧玄奘從(cong) 天竺取經歸來,東(dong) 進陽關(guan) 返回長安,邊塞詩人岑參於(yu) 天寶年間兩(liang) 次赴西北邊塞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任職,也屢經陽關(guan) ,更留下“陽關(guan) 萬(wan) 裏夢,知處杜陵田”的千年佳句。
隨著海上絲(si) 綢之路的繁榮,陽關(guan) 漸趨蕭條,昔日繁華的邊關(guan) ,終至頹毀。
曾經,作為(wei) 絲(si) 綢之路通往西域的重要關(guan) 口,陽關(guan) 長期發揮著極為(wei) 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迎送往來的使者,保護過路的商旅,見證了東(dong) 西文化交流的輝煌曆史。
習(xi) 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10周年,他在正在舉(ju) 行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建設開放包容、互聯互通、共同發展的世界》中,指出:“古絲(si) 綢之路之所以名垂青史,靠的不是戰馬和長矛,而是駝隊和善意;不是堅船和利炮,而是寶船和友誼。共建“一帶一路”注重的是眾(zhong) 人拾柴火焰高、互幫互助走得遠,崇尚的是自己過得好、也讓別人過得好,踐行的是互聯互通、互利互惠,謀求的是共同發展、合作共贏。不搞意識形態對立,不搞地緣政治博弈,也不搞集團政治對抗,反對單邊製裁,反對經濟脅迫,也反對‘脫鉤斷鏈’。”
今天的陽關(guan) 以及他所昭示的中西互聯互通,互利互惠,共同發展的曆史,使得它雖然已經成為(wei) 曆史,但卻隨著王維筆下“西出陽關(guan) 無故人”的名句紮根在中國的精神家園中,成為(wei) 見證古代絲(si) 綢之路輝煌的重要遺跡,它代表著一個(ge) 文化符號,是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chan) 。
陽關(guan) 遺址以及陽關(guan) 博物館等形成了新的組合,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繼續向世人展示著它昔日的輝煌。(道中華微信公眾(zhong) 號 作者簡介:鄭炳林,教育部人文社會(hui) 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蘭(lan) 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所長、蘭(lan) 州大學萃英學者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甘肅省曆史學會(hui) 名譽會(hui) 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