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向海圖強:海洋強國青年科學家把論文寫在浩瀚大海上

發布時間:2023-10-20 11:09: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

  在10月18日舉(ju) 行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在高峰論壇框架下首次舉(ju) 辦了以海洋合作為(wei) 主題的專(zhuan) 題論壇,發布“一帶一路”藍色合作倡議,聚焦鑄造可持續發展的藍色引擎,推動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實施海洋空間規劃,養(yang) 護海洋生物多樣性與(yu) 韌性,促進海洋健康與(yu) 清潔,加強海洋領域氣候變化應對,深化海洋科學技術與(yu) 合作,提供海洋公共服務,提升公民海洋素養(yang) 以及構建藍色夥(huo) 伴關(guan) 係。

  今年以來,中國青年報社聯合相關(guan) 部門,麵向全國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業(ye) ,尋訪出一批在海洋強國建設中有卓越貢獻的優(you) 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工作團隊,以他們(men) 為(wei) 代表成為(wei) 推動我國實現海洋強國夢的先鋒力量。

  ——————————

  對在陸地繁衍生息的人類而言,大海是遼闊而神秘的。而有一群人,願意投入青春乃至畢生精力去探尋深海之謎,麵向廣袤海洋發奮圖強。

  中國地質大學年輕的副教授高亮可謂是世界上最了解南極的科學家之一,他6次參與(yu) 組織赴南極科考,將中國人探索的足跡印在極地;

  人們(men) 見識過海洋之寬廣、深邃,生態之豐(feng) 富,但鮮有人像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瑞永,專(zhuan) 注於(yu) 研究海工設備設施表麵小小的微生物,探尋微觀背後的腐蝕機理,“降伏”它們(men) ,為(wei) 海洋工程設施保駕護航,讓“大海不生鏽”;

  天津大學副教授楊紹瓊則“見”過深不可測的海底。他和團隊一起讓國產(chan) 水下滑翔機“海燕”在地球上最深的馬裏亞(ya) 納海溝“飛”出了世界最深紀錄——10619米……

  大部分時間裏,這些青年海洋科技工作者或在安靜的實驗室,或在無垠的大海上,日複一日地默默求索。這一天,站在舞台中央,研究水下無人係統總體(ti) 設計的西北工業(ye) 大學航海學院教授黃橋高動情地說出了大家的心聲——願把往後餘(yu) 生,獻給中國海洋研究事業(ye) 。

  勇闖藍海“無人區”

  對研究海洋地質的專(zhuan) 家孫啟良而言,時間的尺度大得超乎普通人想象:地球已有46億(yi) 年了,地質學家通常以百萬(wan) 年為(wei) 最小單位,來記錄地球的曆史。

  孫啟良和科學家們(men) 費盡周折翻山越嶺,或到大海深處尋找一些特別的石頭,解碼來自遙遠年代的生命信息,那關(guan) 乎“我們(men) 從(cong) 哪裏來,要往哪裏去”的終極追問。

  用有限的生命去丈量無盡的海洋,是一件極具挑戰的事,而孫啟良為(wei) 之著迷。出生於(yu) 河南省一個(ge) 農(nong) 民家庭的他,小時候,就對大自然充滿強烈好奇。考上大學後,他決(jue) 定“學地質報國”。

  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攻讀碩博期間,他找到了自己的科研方向——海洋地質災害研究,這在當時的中國科研領域是一片“無人區”。

  孫啟良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海洋裏也有火山噴發、海底滑坡和海嘯等多種地質災害,會(hui) 造成海洋基礎設施乃至海岸帶人們(men) 生命和財產(chan) 的重大損失。

  國家對海洋科技的迫切需求,讓孫啟良有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十幾年前,他就深入西沙群島中的永興(xing) 島、石島和七連嶼等南海諸島長期考察,至今研究解決(jue) 了多個(ge) 關(guan) 鍵難題,在海洋地質災害的形成機製和致災機理等理論上實現了多個(ge) 從(cong) “0”到“1”的突破。孫啟良成為(wei) 我國最早係統開展海洋地質災害係統研究的學者。

  37歲的楊紹瓊和團隊一起攻關(guan) 的主戰場之一是在水深6000米以上的海底深淵,被稱為(wei) “深淵科學”。在漆黑的深海,大國重器水下滑翔機“海燕”是照亮楊紹瓊科研成長之路的一束光。

  讀博期間,楊紹瓊就參與(yu) 到“海燕”的研製工作,他正式加入“海燕”團隊的那一年,“海燕”也正式入駐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我們(men) 這些剛加入的年輕人,直接就在國家級創新平台上開始自主研發。”自此,楊紹瓊與(yu) “海燕”一起高速向前奔跑,成為(wei)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首席科學家。

  近10年來,“海燕”不斷刷新各項深潛和續航記錄,“海燕”無人潛航器等深海裝備譜係從(cong) 無到有,逐步打破國外對我國的技術封鎖。“海燕”破浪前行,也牽引著年輕的研究團隊不斷實現新突破。

  青年是常為(wei) 新的。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很多年輕人擔重任、挑大梁、當主角。這些“海洋強國青年科學家”中有不少是85後、90後科研骨幹,有人20多歲就成為(wei) 團隊的中堅力量。在海洋強國戰略指引下,這些敢闖敢想的年輕人,勇闖藍海“無人區”,解碼深海謎題,挑戰種種“不可能”。

  守護海洋的“她力量”

  在探索海洋、守護海洋中,有一支巾幗不讓須眉的“她力量”,柔軟而堅韌,執著而有為(wei) 。

  “我們(men) 做海洋研究,要麵向國家重大需求、服務民生需要。”清華大學電子工程係助理研究員杜軍(jun) 身材高挑、長發飄飄,她從(cong) 事的是海天一體(ti) 信息網絡研究。

  很多研究者都有過在茫茫大海上漂泊數月的經曆。因為(wei) 無法接收信號,船就成為(wei) 汪洋大海中的孤島。“我們(men) 做的事就是讓大家出了海還能有信號,到遠海采集的信息能即時傳(chuan) 回陸地。”在杜軍(jun) 看來,海洋強國,特別是智慧海洋建設,亟需全天時、全天候、全海疆的“三全”覆蓋高性能海洋網絡支撐。

  杜軍(jun) 先後在清華大學和英國帝國理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在清華完成博士後研究之後,留校繼續從(cong) 事科研工作。對她而言,“國家海洋信息發展的需求,就是我們(men) 努力的方向”。

  近年來,我國對深遠海等領域的開發,迫切需要穩定、可靠、安全域的信息傳(chuan) 輸服務作為(wei) 支撐。杜軍(jun) 認為(wei) ,加快發展由衛星、浮空平台、無人機、無人艇、無人潛航器等構成的海天一體(ti) 信息網絡智能化技術體(ti) 係,才能解決(jue) 海洋管控與(yu) 海洋經濟開發日益凸顯的複雜化、多樣化等難題。

  瞄準這個(ge) 方向,杜軍(jun) 和團隊持續研究攻關(guan) 取得多項創新,為(wei) 提升我國未來海天一體(ti) 信息網絡傳(chuan) 輸與(yu) 服務能力奠定關(guan) 鍵理論和技術基礎。如今,由她提出的理論與(yu) 方法應用於(yu) 海洋、航天等重大工程的多個(ge) 綜合網管係統,為(wei) 我國下一代海洋衛星軌位及載荷設計、全球首顆同步軌微波星軌位設計等提供了重要支撐。

  浙江大學女科學家肖溪,被稱為(wei) 生態碳匯“藍色瑰寶”的守護者,同時也是生態零碳“藍色智慧”的開拓者、生態文明“藍色理念”的傳(chuan) 播者,為(wei) 我國海岸帶藍碳生態修複及資源利用領域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yang) 、社會(hui) 服務等,作出突出貢獻。10年來,她一直堅守在海洋生態研究和保護領域。

  藍碳生態係統是地球上極其珍貴的資源,其單位麵積固碳效能是陸地森林的數十倍。我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ge) 同時擁有大麵積紅樹林、鹽沼和海草床藍碳生態係統分布的國家。

  要獲得全國紅樹林、鹽沼、海草床的準確信息,極具挑戰性。為(wei) 了摸清我國藍碳生態係統“家底”,肖溪帶領研究團隊從(cong) 中國北部的鴨綠江口,到東(dong) 部江浙沿海,再到南部北侖(lun) 河口,及至海南島沿岸,冒嚴(yan) 寒、頂酷暑,鑽紅樹林、穿鹽沼地、趟海草床,足跡遍布我國的萬(wan) 裏海岸帶。

  經過多年持續不斷地探索,她的研究團隊獲得了長周期、全麵、係統的我國藍碳生態係統種類、麵積、分布信息,為(wei) 我國藍碳生態係統的保護、開發、利用和管理,提供了詳實的科學數據、先進的理論和技術支撐。

  我國養(yang) 殖大型海藻約占全球產(chan) 量的 2/3,為(wei) 人類提供了極為(wei) 豐(feng) 富的海鮮產(chan) 品。然而,大型海藻對環境生態到底有何影響?經過10年科研攻關(guan) ,肖溪及團隊發現,大型海藻移除汙染和固碳增匯的能力極強。基於(yu) 大量研究成果,團隊提出《中國藍碳戰略機遇》報告,作為(wei) 藍碳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據。

  經略海洋,提升海洋強國“藍色生產(chan) 力”

  大海裏有地球上最大的山脈、最深的溝穀,有危險的火山噴發,也有豐(feng) 富的海洋資源和生物資源。“近年來,如何關(guan) 心海洋、開發海洋、經略海洋,已成為(wei) 全國沿海地區共同深耕的發展課題。”中國海洋學會(hui) 會(hui) 長張宏聲說,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以海洋為(wei) 名,打造學術交流高地,搭建成果轉化平台,對於(yu) 海洋經濟發展的影響至關(guan) 重要。

  近年來,我國由海洋大國邁向海洋強國的步伐愈發強勁有力。“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積極拓展海洋經濟發展空間”。去年我國海洋生產(chan) 總值94628億(yi) 元,占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的7.8%。我國已成為(wei) 全球第一造船大國,港口規模穩居世界第一,海洋生態不斷改善,現代海洋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加強。

  在海洋強國青年科學家座談會(hui) 上形成了一個(ge) 共識:要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必須建設海洋強國。青年科研工作者們(men) 一致認為(wei) ,要讓科研“頂天立地”,讓實驗室的研究成果轉化為(wei) 實實在在的生產(chan) 力。

  杜軍(jun) 認為(wei) ,高校做科研更多的是解決(jue) 各種問題,“我們(men) 要麵向國家和產(chan) 業(ye) 需求,解決(jue) 真問題;而最真實的需求,來自地方和企業(ye) 。”她希望,能讓校企合作更緊密,讓高校資源更好對接和服務地方發展。

  廣東(dong) 海洋大學教授李承勇多年來從(cong) 事海洋新型汙染物監測與(yu) 海洋生態修複,包括紅樹林生態修複、牡蠣礁生態修複等工作。他始終關(guan) 注把理論、專(zhuan) 業(ye) 技術與(yu) 創新裝備體(ti) 係落地,並推廣應用於(yu) 實際海洋工程。在他看來,“科研不能隻停留在實驗室,尤其是海洋科學,應該走出象牙塔,走出紙麵論文,最終轉化為(wei) 解決(jue) 海洋關(guan) 鍵科學與(yu) 技術問題,才能更好地實現自身價(jia) 值。”

  這些年,華中科技大學船舶與(yu) 海洋工程學院副教授楊少龍一直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開展科研攻關(guan) ,突破了一批關(guan) 鍵核心技術,自主研製出消費型便攜式無人潛航器、深遠海無人帆船、海纜巡檢水下機器人、船艇國產(chan) 化智能航控等新質裝備,致力於(yu) 海洋機器人科學技術自主可控,提升海洋強國“藍色生產(chan) 力”,服務生產(chan) 實際,產(chan) 生了顯著社會(hui) 經濟效益。

  這些海洋強國青年科研工作者,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麵向經濟主戰場、麵向國家重大需求、麵向人民生命健康,懷著“把論文寫(xie) 在浩瀚大海上”的強烈責任感,向海圖強,勇毅前行。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秦繼興(xing) 說,每當看見中國的五星紅旗在藍色大海上高高飄揚,內(nei) 心無比榮耀。

  為(wei) 了收集數據,孫啟良和團隊常常要在茫茫大海上漂泊數月。每當漆黑的海平麵上升起明月,他不由感慨:“月亮又大又亮,讓人很想家。”那一刻,他感到,是來自祖國的光,照亮了自己。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春豔 孫慶玲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