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一帶一路”教育合作十周年:回顧與展望

發布時間:2023-10-20 11:1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世界教育之窗】

  作者:李盛兵(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共建“一帶一路”從(cong) 中國倡議走向國際實踐,從(cong) 理念轉化為(wei) 行動,從(cong) 願景轉變為(wei) 現實,從(cong) 謀篇布局的“大寫(xie) 意”到精耕細作的“工筆畫”,取得實打實、沉甸甸的成就,成為(wei) 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chan) 品和國際合作平台。中國已與(yu) 150多個(ge) 國家、30多個(ge) 國際組織簽署230餘(yu) 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因此,“一帶一路”是真正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是增進理解信任、加強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誼之路。

  共建“一帶一路”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wei) 主要內(nei) 容,其中政策溝通是重要保障,設施聯通是優(you) 先領域,貿易暢通是重點內(nei) 容,資金融通是重要支撐,而民心相通則是社會(hui) 根基。沒有民心相通這個(ge) 根基,其他四通很難行穩致遠。

  教育為(wei) 國家富強、民族繁榮、人民幸福之本,在共建“一帶一路”中具有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教育交流為(wei) 共建各國民心相通架設橋梁,人才培養(yang) 為(wei) 各國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提供支撐。合力推進“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ti) 建設,既促進共建國家教育的普及公平優(you) 質發展,又傳(chuan) 承和弘揚絲(si) 綢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深化雙多邊合作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一帶一路”教育合作十年,成就顯著,未來可期。

  繪就教育合作

  “大寫(xie) 意”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5周年座談會(hui) 上指出,過去幾年共建“一帶一路”完成了總體(ti) 布局,繪就了一幅“大寫(xie) 意”,今後要聚焦重點、精雕細琢,共同繪製好精謹細膩的“工筆畫”。為(wei) 貫徹落實《推動共建絲(si) 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si) 綢之路的願景與(yu) 行動》,2016年教育部製訂了《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為(wei) “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ti) 建設和區域教育發展做了總體(ti) 部署,提出與(yu) 共建國家一起致力於(yu) 民心相通、培養(yang) 人才和教育發展等三大任務,重點推進教育互聯互通、人才培養(yang) 培訓合作以及絲(si) 路合作機製三個(ge) 重點合作領域,特別強調教育政策、合作渠道、語言、民心、學位學曆標準等五個(ge) 相通,實施“絲(si) 綢之路”留學推進計劃、合作辦學推進計劃、師資培訓推進計劃、人才聯合培養(yang) 推進計劃、教育援助計劃等五個(ge) 計劃,建立“絲(si) 綢之路”人文交流高層磋商和教育雙邊多邊合作機製、教育質量保障協作機製和跨境教育市場監管協作機製,統籌推進“一帶一路”教育共同行動。充分發揮上海合作組織、中阿合作論壇、東(dong) 南亞(ya) 教育部長組織、中非合作論壇、中國-東(dong) 盟教育交流周、中阿大學校長論壇、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計劃等國際合作平台作用,開展務實教育合作交流。

  繪製教育合作

  “工筆畫”

  十年來,在教育部的總體(ti) 布局下,我國與(yu) “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教育合作聚焦三大重點領域、五大計劃以及機製平台建設,促進了民心相通、人才培養(yang) 和共建國家教育的共同發展。

  在教育互聯互通方麵,中國-東(dong) 盟教育合作堪為(wei) 典範。中國與(yu) 東(dong) 盟全體(ti) 成員國簽署了《雙邊教育交流合作協議》,與(yu) 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ya) 、泰國、老撾等五國簽署了《雙邊高等教育學曆學位互認協議》,促進了教育政策的溝通與(yu) 學位學曆認證標準的聯通。在語言互通上,不僅(jin) 國內(nei) 的外國語大學廣泛開設“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語言專(zhuan) 業(ye) ,而且在出國留學資助上,國家留學基金委專(zhuan) 設區域外語項目,助力“一帶一路”語言先行,填補了一大批已建交但國內(nei) 不能培養(yang) 的空白語種,包括迪維希語、紹納語、塔吉克語、湯加語、馬耳他語、加泰羅尼亞(ya) 語、薩摩亞(ya) 語、烏(wu) 茲(zi) 別克語、祖魯語、亞(ya) 美尼亞(ya) 語、提格雷尼亞(ya) 語、科摩羅語、格魯吉亞(ya) 語、庫爾德語等。我國在各高校設立了42個(ge) 教育部區域和國別研究培育基地和411個(ge) 備案中心,“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區域全覆蓋,加強了與(yu) 對象國合作開展經濟、政治、教育、文化等領域研究。

  在人才培養(yang) 培訓合作上,我國積極推進五大“絲(si) 綢之路”教育合作計劃,成效顯著。中國發布《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促進教育領域國際交流與(yu) 合作。截至2023年6月底,中國已與(yu) 45個(ge) 共建國家和地區簽署高等教育學曆學位互認協議。中國設立“絲(si) 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中國地方省份、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中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和高校、科研機構也麵向共建國家設立了獎學金,支持留學生學習(xi) “一帶一路”倡議重點支持的基礎建設、互聯互通和經濟貿易等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為(wei) “一帶一路”共建各國公路交通、鐵路建設、能源安全、石油化工等重點行業(ye) 培養(yang) 領軍(jun) 人才和優(you) 秀技能人才。

  中國院校在132個(ge) 共建國家辦有313所孔子學院、315所孔子課堂;“漢語橋”夏令營項目累計邀請100餘(yu) 個(ge) 共建國家近5萬(wan) 名青少年來華訪學,支持143個(ge) 共建國家10萬(wan) 名中文愛好者線上學習(xi) 中文、體(ti) 驗中國文化。中國與(yu)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連續7年舉(ju) 辦“一帶一路”青年創意與(yu) 遺產(chan) 論壇及相關(guan) 活動;合作設立絲(si) 綢之路青年學者資助計劃,已資助24個(ge) 青年學者研究項目。

  中國院校與(yu) 亞(ya) 非歐三大洲的20多個(ge) 共建國家院校合作建設一批魯班工坊。中國政府原子能獎學金項目已為(wei) 26個(ge) 共建國家培養(yang) 了近200名和平利用核能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的碩博士研究生。共建國家還充分發揮“一帶一路”高校戰略聯盟、“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等示範帶動作用,深化人才培養(yang) 和科學研究國際交流合作。

  在師資培訓推進上,我教育部和各高校都投身於(yu) “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中文教師和其他老師的培養(yang) 工作。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依托“專(zhuan) 家赴外培訓”和“來華研修項目”,為(wei) 東(dong) 南亞(ya) 各國大中小學本土中文教師提供專(zhuan) 業(ye) 培訓。國內(nei) 高校如北京語言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等院校通過“引進來”的方式,國外許多孔子學院則通過“走出去”的方式,為(wei) 本土中文教師提供短期師資培訓或長期學曆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師教育中心(上海)不僅(jin) 為(wei) 英國和發展中國家編寫(xie) 出版了英語版《上海數學》《分享數學》教材,而且還依靠遠程信息技術,為(wei) 坦桑尼亞(ya) 、蘇丹、印度尼西亞(ya) 、老撾、越南、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開展了師範教育能力建設。

  推動教育合作

  “高質量發展”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麵向未來,我國與(yu) “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教育合作也要高質量發展。第一,建議教育部成立《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推進辦公室統籌協調我國與(yu) 共建國家和區域教育合作,加強三大任務、五大計劃以及高層次磋商機製與(yu) 多邊雙邊合作機製和平台建設。第二,在互聯互通的“五通”上要進一步推進與(yu) 共建國家教育政策的溝通、合作渠道的暢通以及民心的相通,重點加強與(yu) 南亞(ya) 、西亞(ya) 的教育政策的對接,增加合作渠道,促進更廣泛的民心相通。第三,在人才培養(yang) 培訓合作“五大計劃”上,要加強合作辦學計劃、聯合培養(yang) 計劃、師資培訓計劃、教育援助計劃的推進,鼓勵支持更多的大中小學校到共建國家辦學,重視中文、數學和科學教師的培訓,實現教育援助從(cong) 校舍設備的援助向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材的傳(chuan) 播推廣轉變。第四,要進一步加強雙邊合作機製和平台的建設,提升與(yu) 共建國家教育交流合作的內(nei) 涵、層次和水平,把我國與(yu) “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教育合作進一步做深做實,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