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水下考古有重要發現!1500米深海發現明代沉船遺址原來長這樣

發布時間:2023-10-20 15:31:00來源: 光明網

  10月19日,國家文物局介紹了“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通報了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漳州聖杯嶼元代沉船遺址,威海甲午沉艦遺址3項重要考古成果。

  此次通報的3項水下考古發現與(yu) 研究成果,集中體(ti) 現了我國近年來在深海考古、古代沉船考古、近現代沉艦考古的重要進展,對於(yu) 推進水下考古技術研發與(yu) 突破、甲午海戰研究、古代海上絲(si) 綢之路研究,以及展現“一帶一路”文明交流互鑒等具有重要意義(yi) 。國家文物局將在“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框架下,持續推進水下考古多學科、跨學科合作,創新理念技術方法,拓展研究領域,提升我國水下考古的國際影響力。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

  ——我國首次在1500米深海發現的明代沉船遺址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位於(yu) 海南省三亞(ya) 市東(dong) 南約150公裏海域。根據國家文物局的統籌部署和工作安排,2023年5-6月、9-10月,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yu) 工程研究所、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通過海洋物理探測和載人潛水器水下調查相結合的方法,確認了兩(liang) 處沉船的分布範圍和遺物分布情況,並對兩(liang) 處沉船進行了三維攝影拚接及激光掃描等資料記錄工作,取得了豐(feng) 碩成果。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沉船遺址所處水深約1438米,沉船核心區為(wei) 船體(ti) 和大量陶器、瓷器、鐵器等船載物品,長約37米、寬約11米,可見10個(ge) 分艙,堆積高達3米,目前已提取出水陶器、青花、青釉、青白釉、白釉、紅綠彩、琺華、單色釉、素三彩等器物540餘(yu) 件(套),沉船年代大致為(wei) 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1年),船貨以景德鎮窯瓷器為(wei) 主,推測是從(cong) 福建或廣東(dong) 出發,前往馬六甲等貿易中轉站的民間商船。南海西北陸坡二號沉船遺址所處水深約1527米,主要發現大量排列整齊、碼放有序的原木堆積,南北長約21米,東(dong) 西最寬約8米。目前已提取出水原木、瓷器、陶器、蠑螺殼、鹿角等遺物30餘(yu) 件,沉船年代大致為(wei) 明代弘治年間(公元1488—1505年),推測是從(cong) 馬六甲等貿易中轉站,運載烏(wu) 木等貨物,返航中國的民間商船。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保存相對完好,文物數量巨大,年代比較明確,不僅(jin) 是我國深海考古的重大發現,也是世界級重大考古發現,還是我國古代海上絲(si) 綢之路貿易往來與(yu) 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這一重大發現實證了中國先民開發、利用、往來南海的曆史事實,對中國海洋史、陶瓷史、海外貿易史、海上絲(si) 綢之路研究等都具有突破性的貢獻。這一重大發現充分展示了我國深海科技與(yu) 水下考古跨界融合、相互促進的美好前景,標誌著我國深海考古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漳州聖杯嶼元代沉船遺址

  ——重現元代龍泉青瓷外銷和海上絲(si) 綢之路繁榮景象

  漳州聖杯嶼元代沉船遺址位於(yu) 福建省漳州市古雷港經濟開發區古雷半島東(dong) 側(ce) 聖杯嶼海域。經國家文物局批準,2022—2023年,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福建省考古研究院和漳州市文化和旅遊局等單位對該遺址進行了水下考古發掘。

  沉船遺址水深約30米,主體(ti) 區域殘存有木質船體(ti) 和成摞擺放的船貨堆積,範圍約300平方米。考古發掘發現,沉船船體(ti) 殘長約16.95米,最寬處保存約4.5米,殘存9道隔艙板和10個(ge) 船艙,單層板結構,發現桅座、龍骨板、龍骨補強材以及舭龍骨等船體(ti) 構件。發掘出水文物標本約1.7萬(wan) 件,主要為(wei) 龍泉青瓷和陶罐、鉛錘、印章等船上生活、航海相關(guan) 文物。

  其中,龍泉青瓷數量達到1.6萬(wan) 餘(yu) 件,器形包括碗、盤、碟、盞、洗、缽、香爐和高足杯等,年代為(wei) 元代晚期,為(wei) 典型的外銷貿易瓷。結合溫州朔門古港的考古發現,推測該沉船可能是從(cong) 溫州港出海前往東(dong) 南亞(ya) 的民間貿易商船。

  漳州聖杯嶼沉船遺址的考古發掘通過科技創新、設備改良實現了低能見度下水下考古精細化發掘,極大提升了我國水下考古發掘技術水平。沉船、船貨以及船上生活、航海相關(guan) 文物的發現,對深入研究元代航海史、造船史和船上生活等具有重要價(jia) 值。聖杯嶼沉船重現了元代晚期龍泉青瓷外銷和海上絲(si) 綢之路的繁榮,是近幾年我國海上絲(si) 綢之路考古的重要成果。

  威海甲午沉艦遺址

  ——填補我國大型近現代沉艦水下考古工作空白

  在國家文物局的統一部署下,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聯合山東(dong) 、遼寧兩(liang) 省的文博單位,從(cong) 2014年起持續開展甲午沉艦水下考古工作,在黃海北部甲午海戰主戰區確認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四艦。2017年以來,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山東(dong) 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等單位,在威海灣原北洋海軍(jun) 基地附近,通過水下考古調查結合造船檔案和戰爭(zheng) 檔案等研究,陸續發現定遠、靖遠、來遠三艦,取得了重要收獲。

  威海灣內(nei) 的甲午沉艦遺址水深6-10米,遺址分布麵積850-2100平方米不等,埋於(yu) 海泥下0.5-3米,均未發現完整艦體(ti) ,僅(jin) 存的遺物呈散落分布狀態。發掘出水遺物包括船體(ti) 構件、船員生活物品和武器彈藥等,結合遺物種類能判斷原艦體(ti) 的艏、舯及艉部等位置。其中,定遠艦於(yu) 艏部主炮區發現並成功提取整塊重達18.7噸的防護鐵甲板;靖遠艦於(yu) 舯部發現2箱完好的37毫米哈乞開司炮彈、艏部發現1枚210毫米主炮開花彈;來遠艦發現鏨刻有“來遠”銀勺、2塊寫(xie) 有“來遠”水手姓名的身份木牌。

  甲午沉艦係列考古工作探索總結了一套實踐可行的近現代沉艦考古與(yu) 保護工作方法,填補了中國海域近現代沉艦水下考古的空白。係列水下考古成果對於(yu) 推進甲午戰爭(zheng) 研究、沉艦遺址原址保護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光明網記者 李政葳)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